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494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接环的演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1-19 1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接环这个东西其实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历史,可以说从相机行成了系统之后,就出现了转接环。出现转接环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系统能够适用于尽可能多的镜头。在全手动时代这一切其实都不算太严重的问题,不过进入电子时代之后兼容也就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当然今天的内容并没有那么深奥,依旧是按照这个系列的基本套路,从转接环最基本的东西开始讲述。
  转接环历史很久 从有相机就开始

  转接环在很多人心里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当然大家接触转接环多半是从什么佳能机身(某无反机身)可用尼康镜头(某些品牌镜头)的说法上转过来的。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使用一套机身就只能继续使用对应的一套镜头(至多2-3套)镜头系统,想要使用更多的镜头就必须使用转接环。


  NAB大展上展示的索尼多卡口原型机 这也是转接环的最终形态 图片来源:瘾科技
  不过转接环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很多情况下,转接镜头仅仅是把镜头安装上而已,不仅提不上自动化,而且还会造成很多使用上的麻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除了转接以外改口也是个好办法。不过改口不仅费时费力,在某些程度上也会给镜头带来不可逆的损失,想要使用不同系统的镜头,转接环仍然是最好的办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3:24 | 只看该作者

转接功能有限制 不是你想就能行

  首先我们来说说转换的限制,毫无疑问不是说任意镜头和任意相机都可以通用的,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很多人“自不量力”很多次的提出了传说中的开源卡口协议,不过在强大的商业压力下怎么可能存活呢。所以到目前为止各家相机厂商仍然使用着自己的卡口标准。



  法兰距的定义如上图所示 图片来源:新摄影

  而卡口标准包括什么呢?简单来说包括以下3个指标:卡口尺寸、法兰距(卡口与传感器焦平面的距离差)、卡口的通讯定义(有时也包括机械联通)。而需要转接的话,肯定是小卡口尺寸镜头转接大卡口尺寸相机,大法兰距镜头转接小法兰距相机,至于卡口的通讯定义可以说是限制也不是限制,毕竟即使没法通讯很多时候也是可以使用的,只不过自动功能受到限制。



  索尼MA卡口与E卡口的尺寸对比

  当然了自动功能收到限制并不代表镜头不能使用,但是如果卡口尺寸大转小,法兰距短转长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虽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办法来实现转接(比如改造卡口,使用带有镜片的转接环),但是仍然会造成一些问题。所以说转接的基本原则还是在于被转接镜头要口小法兰距长,转接的相机要口大法兰距短。绝大多数无反相机都符合这一规则,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无反转接成为了目前的主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3:24 | 只看该作者
电子时代出难题 控制其实不简单
  在上一页我们曾经提到了镜头的一些自动化功能会受到限制,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目前的相机尤其是单反相机都在自动化的道路上走的非常非常远,虽然理念相同但是实施方法却不同,这就造成了你的镜头想要在我这轻松使用,完全不可能。


  正是因为这些触点的不同 导致了镜头无法兼容
  这个自动功能受到限制会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光圈没法自动收缩,需要在拍摄照片前手动收缩到指定位置,而且收缩之后会造成对焦困难。对于某些无光圈环镜头来说,需要使用特定的光圈机构,特定的机构也许没法实现精确的光圈调整,甚至无法知确具体的光圈数字。


  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转接环仍然是为老镜头准备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玩转接的用户主要思路仍然是使用新型的机身搭配老镜头,其中雅西卡/康泰时的蔡司镜头、徕卡R系列单反镜头、尼康AI-S、AI系列的老镜头成为了最多人转接的选择,毕竟这类镜头有相当的历史,素质也还不错,而且不需要受自动系统的困扰,可谓非常简单,如果是笔者自己相信也会有类似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3:24 | 只看该作者

各厂自己有办法 同一品牌能兼容

  当然了既然是电子通讯协议,就肯定会有转译和兼容的办法,不过目前绝大多数卡口的电子通讯协议都是封闭的,所以除非是自家的多个卡口,否则也难以兼容。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高自动化镜头能兼容的,往往是一个厂商(或者一个联盟)内部的多个卡口标准。



  虽然卡口不同 触点增多 但是依旧达成了很好的兼容

  实际上很多厂商为了省事,不同的卡口会使用相同的电子协议,比如早期的康泰时645与康泰时N系列单反,现在的佳能EF-M卡口与EF卡口,“开源”的4/3与M4/3卡口等等。这几个卡口都使用的完全相同的电子协议,而且机械连接都只做固定之用,在内部转接十分方便。



  这类转接环并不是那么常见 不过对于拥有一个品牌多个系统相机的朋友并不难

  此外还有一些卡口使用了内部转译模式,比如索尼MA卡口与E卡口,尼康F卡口与1卡口,使用了不同的电子协议,而且还保留了机械光圈连接,这种卡口想要转接就只能使用非常复杂的原厂转接环了,价格也是非常不菲。当然还有少数支持机身对焦马达的转接环就更是天价了,相对价格是非常不划算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3:25 | 只看该作者

破解转接新兴起 有问题也有未来

  在上一页笔者提到过不同厂商会采用不同的通讯协议,所以不同厂商之间的机身与镜头想要正常通讯是件很难的事情,不过目前已经有人开始尝试破解他们之间的协议,目前有小成的包括佳能的EF卡口,索尼的E卡口,“开源”的M4/3卡口、4/3卡口,康泰时G卡口。



  康泰时的G系列镜头因为转接环重新被人提起

  实际上在市面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类似产品的出现,比如某EF-NEX转接环具备多个版本,包括能否自动对焦,能否减焦以保证视角等等,他们共通的特性就在于可以使用NEX机身控制EF镜头的电子光圈,而且可以开启防抖功能,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诸多不兼容的案例出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转接120镜头也成为了全新的一套玩法

  随着破解的继续深入,相信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同类产品出现,我们使用一套相机系统使用更多镜头的可能性也越来越高。当然了转接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风险和麻烦,如果你不是真的大师或者想要尝鲜的人,原厂可选择的范畴还是非常广泛的。总之一句话——转接有风险,入环需谨慎。今后我们也会继续我们的大百科系列,如果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请在文章下方留言,想看什么内容也是如此,笔者不胜感激。

  责编点评

  转接环这个东西可以说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不过转接环具备各种各样的细节需要注意,而这篇文章就给我们介绍了这些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3:25 | 只看该作者
好知识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19 18:1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浏览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09:38 | 只看该作者
光影学者 发表于 2014-1-20 08:46
好知识  学习分享了

谢谢你的欣赏分享{:soso_e1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09:38 | 只看该作者
光影学者 发表于 2014-1-20 08:46
好知识  学习分享了

谢谢你的欣赏分享{:soso_e1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0 09:38 | 只看该作者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4-1-19 18:17
关注,浏览欣赏学习!

谢谢你的欣赏分享{:soso_e1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1-23 07:2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1:04 | 只看该作者
老外 发表于 2014-1-23 07:26
学习、欣赏、支持。

谢谢你的欣赏和支持{:soso_e1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1-24 08:0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分享{: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匿名  发表于 2018-2-28 11:37
国内唯卓的转接环还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