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位于包家巷82号的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旧址已纳入历史文化建筑名录。 青羊区包家巷99号谢无圻公馆。 核心提示 条件:6类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建成50周年以上,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可认定为历史建筑。现状:由于历史原因,成都目前的古建筑历史,大多只能追溯到清初。目的:让更多人认识老建筑,读懂成都味道,读懂文化传承。 从2013年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建筑名录至今,成都市已有六批共计52处历史建筑被纳入保护名录。这些历史建筑的现状如何?成都范围内还有多少建筑等待进入保护名录?华西都市报记者日前进行了探访。 现场探访 包家巷82号 陈毅曾在此就读学染织 包家巷82号,“省甲工校旧址”隐于一道大铁门内。推开铁门,往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块立在大树旁边的黑色石碑。要不是石碑上清楚地写着“省甲工校旧址”几个大字,完全想不到大树参天,杂草丛生,蝉鸣阵阵的这块地方会是之前的旧址所在地。沿着小道往里走,一座2层的瓦式建筑呈现在记者面前,朱红色的柱子在阳光下特别的醒目,房子的屋顶上六个小窗显得格外不一样。 房子的外墙上布满了杂乱的电线,席子、衣服还有被子也随处悬挂着,房子前面几棵2米多高的小树快超过了屋顶,也遮住了房子的所有光线。 “这里面住的都是省中药药材公司的员工,大概有20多户。”一位老婆婆介绍。“在这个房子里住了20多年了,潮湿,漏雨,还有耗子。” 你知道么,老婆婆口中这个“潮湿又漏雨”的老房子,在一百多年前是四川历史上第一个职业技术学校。而在1916年到1917年间,陈毅元帅曾在这里的染织专业学习。1935年,成都第一个女子职业学校——省立成都女子职业学校也在附近开办了。 入选建筑 砖木结构多 最大隐患是火灾 从2013年挂牌保护第一批历史建筑,成都市已经纳入了六批,共计52处历史建筑。记者探访了部分点位,发现入选名录中的历史建筑,很多是砖木结构,火灾依然是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隐患。让人惋惜的是,在去年,一栋刚刚上榜保护名录不到2个月的百年老建筑,就毁于一场火灾。 2015年7月28日下午,消失于一场大火的“守经街6号”,刚刚在2个月前入列成都第三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这是老成都一座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是成都近代私家宅邸的样本之一,反映了当时成都的时代特征和城市风貌。根据情况通报,这栋建筑年限有一百年左右,据传曾是一座庙宇的藏经楼,后来成了蔬菜公司职工的住宿楼,楼里住的基本上都是租住户。 据当时一位负责历史建筑保护的房管局人士介绍,老房子的现实情况让他无奈。“两层楼住了很多人,走廊也改成了房间,大部分是外来人员租住,电线乱拉,过量用电。我每次去都提醒住户注意防火,但最终还是毁于火灾”。 如何保护 梳理973处 中心城区有99处 记者了解到,目前设在成都市房管局的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对成都全域范围内的老建筑进行了普查调研,初步梳理出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973处,其中中心城区有99处,目前正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期分批实施保护。 根据《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办法》,对破坏、改变历史建筑保护标志,以及未经批准擅自修缮装饰,影响了历史建筑使用安全和对风貌格局造成破坏的行为,房管部门将进行执法监管并予以严厉处罚;对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等行为,将依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厉处罚。 哪些建筑可以上榜? 50 年以上的商铺、厂房也算 根据《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办法》,6类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建成50周年以上,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可以认定为历史建筑。 包括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著名人物或者重要组织机构有关的;反映优秀历史文化,体现城乡传统风貌、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的;著名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作;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等;以及符合认定条件,但已灭失的建筑物、构筑物,按原貌恢复重建或者异地迁建的,可以认定为历史建筑。 此外,建成30年以上不足50年,但具有特殊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或者具有特殊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也可以认定为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 鼓励向社会开放 去太古里的“欣庐”逛逛成都最前卫时尚的商业街,去川大内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晒晒太阳,或者干脆到崇德里喝杯下午茶。在成都,这已成为不少市民打发周末的生活方式。这些满载岁月风霜的老建筑,已经变身为成都新的文化时尚地标,吸引粉丝无数。 让更多的人认识老建筑,读懂成都味道,也是保护的初衷。据成都市房管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成都市的具体保护措施包括:对历史建筑实施原址保护,经批准公布的历史建筑不得擅自迁移、拆除;对历史建筑的修缮装饰、附属建设、建筑安全、外观风貌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监管措施;原则上不得擅自改变历史建筑的使用性质;在符合保护方案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历史建筑作为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商业设施和经营活动场所等向社会开放。 保护现状 依然十分严峻 “明末清初之时,张献忠撤离四川,下令毁城,因此,成都目前的古建筑历史,大多只能追溯到清初。”老成都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浩介绍,蜀地历史,战乱频发,加之传统的民居建材不易保存,年代悠长的历史建筑数量稀少,成都尤其如此。“在保护名录里的老建筑,不少都是川西民居。这些建筑为适应川西平原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有着鲜明的特点。一般以穿斗结构为主,房顶呈大坡度状,屋檐前倾面积大。而近代随着西学东渐,川西民居也在建筑方面吸纳了西方工艺,以砖石筑墙,并结合传统建筑方式和西方的柱式、拱券、穹顶等形式,创造性地修建了许多极具艺术价值的公馆、洋楼。” 张浩表示,最近几年市政府加强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值得肯定。老建筑对市民开放,将让更多人读懂文化的传承,但川西民居的保护现状依然十分严峻。 华西都市报记者 赖芳杰 实习生 丁峰 摄影 刘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