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澜的摄影观随着他对摄影的理解而改变,他更多的转向对社会生活的表达。这是他自己在摄影上比较大的转型。我们把他的摄影如果分成两个时代的话,那他第一个时代的摄影还比较多的是跟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同步的。后面的一个时代则更多的表现小人物---------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而这正是生活中间最深刻的东西。
王文澜比较多的关注的是社会中间人和人的关系。恰恰是这样的照片构成了世俗生活断代史。新闻图片有一种以美学为主要基础的图片,王文澜的照片就是这样的。在他的图片不会有特别敏锐的新闻,用我的说法是有比较坚硬的东西。他的片子其实更多的兴趣是记录他眼里的一个世俗生活,那么这样一种照片可能在中国的新闻摄影中间显得很特殊。这种东西你细细来看很有意思。它超越了意识形态。王文澜不仅仅是摄影家,他还是摄影的组织者,他这个身份非常重要。
《中国日报》对图片的关注和对图片的判断能力,对于媒体的图片意识确实起到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的媒体发展史上值得提一笔。而《中国日报》把图片用大,提高图片水准,在传媒图片意识的角度来讲,王文澜功不可没。王文澜有北京人特有的那种幽默感。我觉得他明白的事情不少,但不一定全部都说出来。比起其他代的人身上有一种更加坚韧东西,在王文澜身上可能这种坚韧的东西是比较内向和不容易触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