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们把你蛴蟆送下河……”2月10日,四川南充嘉陵区三会镇,数万名当地和周边群众及游客,点亮各自的蛴蟆灯走上街头,星星点点的灯光在乡间小路闪烁移动着,将山野映照得通红,场面颇为壮观。 正月十四,四川南充嘉陵、顺庆、西充、南部一带的地方性节日——“蛴蟆节”闪亮登场。仅在嘉陵区蟠龙镇、三会镇及顺庆区两个会场,初步统计今晚有近10万市民点亮蛴蟆灯、过蛴蟆节。 从上午开始,已经有不少村民开始制作或购买蛴蟆灯。据了解,为了蛤蟆节,当地人提前好几天就要开始准备,扎“蛴蟆灯”。据《顺庆区志》载,“蛴蟆灯”下部是嫩竹竿,可手持,顶部划破编成灯笼形,外部四周敷白纸,白纸留一小口通气,内置一截蜡烛。“蛴蟆灯”象征瘟神,制作好后不能拿回家,须搁置在室外,待夜晚再送至河边烧尽。 “蛴蟆”实际上就是青蛙。“蛴蟆节”自清朝康熙年间在当地兴起,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因为这一天恰逢农历正月十四,因此也叫“十四节”。相传,在康熙年间,共兴镇周围近百里发生了一场大瘟疫,许多居民在瘟疫中病故。有人说是得罪了蛴蟆神,于是,从这一年开始,当地老百姓自制“蛴蟆灯”,在正月十四夜晚将“蛴蟆灯”送到附近的溪河中,让河水将“瘟疫”带走,以此祈求村民平安。 傍晚6时,夜幕降临。当地居民和游客便陆续点亮蛴蟆灯,开始呼朋引伴,汇聚起来向河边走去。一边走,还要边吟诵“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对南充市这些居民来说,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谣,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在每年正月十四的“蛤蟆节”吟唱。 晚7时到9时,是整个蛴蟆节最高潮的时候。数万市民手举蛴蟆灯,吟诵送蛴蟆的民谣,从场镇将蛴蟆灯送到河边。队伍往往绵延几里长,夜幕中似有火龙、灯河在流动,蔚为壮观。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5DS R iso: 400 快门: 1/1250s 光圈: f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