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9494|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学校扫盲,摄影辞典(zt)

[复制链接]
主题
发表于 2010-10-14 21:02 | |阅读模式
什么是感光元件? CCD和CMOS有何区别?
与传统相机相比,传统相机使用“胶卷”作为其记录信息的载体,而数码相机的“胶卷”就是其成像感光器件,而且是与相机一体的,是数码相机的心脏。感光器是数码相机的核心,也是最关键的技术。目前数码相机的核心成像部件有两种:一种是广泛使用的CCD(电荷藕合)元件;另一种是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
                          感光器件工作原理

索尼F828用2/3型CCD           800万像素(8.8x6.6mm)


尼康D80用APS-C型CCD      1020万像素(23.6x15.8mm)
   CCD和传统底片相比,CCD 更接近于人眼对视觉的工作方式。只不过,人眼的视网膜是由负责光强度感应的杆细胞和色彩感应的锥细胞,分工合作组成视觉感应。 CCD经过长达35年的发展,大致的形状和运作方式都已经定型。CCD 的组成主要是由一个类似马赛克的网格、聚光镜片以及垫于最底下的电子线路矩阵所组成。目前有能力生产 CCD 的公司分别为:索尼、菲利普、柯达、松下、富士和夏普,大半是日本厂商。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CCD光敏元件,分别是线性CCD和矩阵性CCD。线性CCD用于高分辨率的静态照相机,它每次只拍摄图象的一条线,这与平板扫描仪扫描照片的方法相同。这种CCD精度高,速度慢,无法用来拍摄移动的物体,也无法使用闪光灯。
矩阵式CCD,它的每一个光敏元件代表图象中的一个像素,当快门打开时,整个图象一次同时曝光。通常矩阵式CCD用来处理色彩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彩色滤镜嵌在CCD矩阵中,相近的像素使用不同颜色的滤镜。典型的有G-R-G-B和C-Y-G-M两种排列方式。这两种排列方式成像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在记录照片的过程中,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从每个像素获得信号,将相邻的四个点合成为一个像素点。该方法允许瞬间曝光,微处理器能运算地非常快。这就是大多数数码相机CCD的成像原理。因为不是同点合成,其中包含着数学计算,因此这种CCD最大的缺陷是所产生的图象总是无法达到如刀刻般的锐利。

索尼R1用APS-C型CMOS   1020万像素(21.5x14.4mm)
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和CCD一样同为在数码相机中可记录光线变化的半导体。CMOS的制造技术和一般计算机芯片没什么差别,主要是利用硅和锗这两种元素所做成的半导体,使其在CMOS上共存着带N(带–电) 和 P(带+电)级的半导体,这两个互补效应所产生的电流即可被处理芯片纪录和解读成影像。然而,CMOS的缺点就是太容易出现杂点, 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的设计使CMOS在处理快速变化的影像时,由于电流变化过于频繁而会产生过热的现象。
除了CCD和CMOS之外,还有富士公司独家推出的SUPER CCD,SUPER CCD并没有采用常规正方形二极管,而是使用了一种八边形的二极管,像素是以蜂窝状形式排列,并且单位像素的面积要比传统的CCD大。将像素旋转45度排列的结果是可以缩小对图像拍摄无用的多余空间,光线集中的效率比较高,效率增加之后使感光性、信噪比和动态范围都有所提高。临沂公社

           富士 超级(SUPER)CCD
传统CCD中的每个像素由一个二极管、控制信号路径和电量传输路径组成。SUPER CCD采用蜂窝状的八边二极管,原有的控制信号路径被取消了,只需要一个方向的电量传输路径即可,感光二极管就有更多的空间。SUPER CCD在排列结构上比普通CCD要紧密,此外像素的利用率较高,也就是说在同一尺寸下,SUPER CCD的感光二极管对光线的吸收程度也比较高,使感光度、信噪比和动态范围都有所提高。
  那为什么SUPER CCD的输出像素会比有效像素高呢?我们知道CCD对绿色不很敏感,因此是以G-B-R-G来合成。各个合成的像素点实际上有一部分真实像素点是共用,因此图象质量与理想状态有一定差距,这就是为什么一些高端专业级数码相机使用3CCD分别感受RGB三色光的原因。而SUPER CCD通过改变像素之间的排列关系,做到了R、G、B像素相当,在合成像素时也是以三个为一组。因此传统CCD是四个合成一个像素点,其实只要三个就行了,浪费了一个,而SUPER CCD就发现了这一点,只用三个就能合成一个像素点。也就是说,CCD每4个点合成一个像素,每个点计算4次;SUPER CCD每3个点合成一个像素,每个点也是计算4次,因此SUPER CCD像素的利用率较传统CCD高,生成的像素就多了。
由两种感光器件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出,CCD的优势在于成像质量好,但是由于制造工艺复杂,只有少数的厂商能够掌握,所以导致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大型CCD,价格非常高昂。
   相同分辨率下,CMOS价格比CCD便宜,但是CMOS器件产生的图像质量相比CCD来说要低一些。到目前为止,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消费级别以及高端数码相机都使用CCD作为感应器;CMOS感应器则作为低端产品应用于一些摄像头上,若有哪家摄像头厂商生产的摄像头使用CCD感应器,厂商一定会不遗余力地以其作为卖点大肆宣传,甚至冠以“数码相机”之名。一时间,是否具有CCD感应器变成了人们判断数码相机档次的标准之一。
    CMOS针对CCD最主要的优势就是非常省电,不像由二极管组成的CCD,CMOS 电路几乎没有静态电量消耗,只有在电路接通时才有电量的消耗。这就使得CMOS的耗电量只有普通CCD的1/3左右,这有助于改善人们心目中数码相机是"电老虎"的不良印象。CMOS主要问题是在处理快速变化的影像时,由于电流变化过于频繁而过热。暗电流抑制得好就问题不大,如果抑制得不好就十分容易出现杂点。
  此外,CMOS与CCD的图像数据扫描方法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如果分辨率为300万像素,那么CCD传感器可连续扫描300万个电荷,扫描的方法非常简单,就好像把水桶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并且只有在最后一个数据扫描完成之后才能将信号放大。CMOS传感器的每个像素都有一个将电荷转化为电子信号的放大器。因此,CMOS传感器可以在每个像素基础上进行信号放大,采用这种方法可节省任何无效的传输操作,所以只需少量能量消耗就可以进行快速数据扫描,同时噪音也有所降低。这就是佳能的像素内电荷完全转送技术。

CMOS传感器的工作方式
                   影响感光器件因素
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影像感光器件成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感光器件的面积;二是感光器件的色彩深度。
感光器件面积越大,成像较大,相同条件下,能记录更多的图像细节,各像素间的干扰也小,成像质量越好。但随着数码相机向时尚小巧化的方向发展,感光器件的面积也只能是越来越小。

    除了面积之外,感光器件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色彩深度,也就是色彩位,就是用多少位的二进制数字来记录三种原色。非专业型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一般是24位的,高档点的采样时是30位,而记录时仍然是24位,专业型数码相机的成像器件至少是36位的,据说已经有了48位的CCD。对于24位的器件而言,感光单元能记录的光亮度值最多有2^8=256级,每一种原色用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字来表示,最多能记录的色彩是256x256x256约16,77万种。对于36位的器件而言,感光单元能记录的光亮度值最多有2^12=4096级,每一种原色用一个12位的二进制数字来表示,最多能记录的色彩是4096x4096x4096约68.7亿种。举例来说,如果某一被摄体,最亮部位的亮度是最暗部位亮度的400倍,用使用24位感光器件的数码相机来拍摄的话,如果按低光部位曝光,则凡是亮度高于256倍的部位,均曝光过度,层次损失,形成亮斑,如果按高光部位来曝光,则某一亮度以下的部位全部曝光不足,如果用使用了36位感光器件的专业数码相机,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感光元件未来的发展

CCD是1969年由美国的贝尔研究室所开发出来的。进入80年代,CCD影像传感器虽然有缺陷,由于不断的研究终于克服了困难,而于80年代后半期制造出高分辨率且高品质的CCD。到了90年代制造出百万像素之高分辨率CCD,此时CCD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算一算CCD 发展至今也有二十多个年头了。进入90年代中期后,CCD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CCD的单位面积也越来越小。但为了在CCD面积减小的同时提高图像的成像质量,SONY与1989年开发出了SUPER HAD CCD,这种新的感光器件是在CCD面积减小的情况下,依靠CCD组件内部放大器的放大倍率提升成像质量。以后相继出现了NEW STRUCTURE CCD、EXVIEW HAD CCD、四色滤光技术(专为SONY F828所应用)。而富士数码相机则采用了超级CCD(Super CCD)、Super CCD SR。
  对于CMOS来说,具有便于大规模生产,且速度快、成本较低,将是数字相机关键器件的发展方向。目前,在CANON等公司的不断努力下,新的CMOS器件不断推陈出新,高动态范围CMOS器件已经出现,这一技术消除了对快门、光圈、自动增益控制及伽玛校正的需要,使之接近了CCD的成像质量。另外由于CMOS先天的可塑性,可以做出高像素的大型CMOS感光器而成本却不上升多少。相对于CCD的停滞不前相比,CMOS作为新生事物而展示出了蓬勃的活力。作为数码相机的核心部件,CMOS感光器以已经有逐渐取代CCD感光器的趋势,并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主流的感光器。

什么是光圈?光圈的作用和表示方法

光圈又称孔径光阑,是镜头中的重要机械装置,它的作用是通过改变光学镜头的有效孔径,控制光线通过镜头的能力,从而使感光元件或胶片得到准确的曝光,并且能够控制景深,或调整镜头的成像品质。孔径光阑都是位于镜头内部,通常由多片可活动的金属叶片(称为光阑叶片)组成,可以进行无级数的调整。光圈机构可以由机械或者电动、电磁装置驱动,也可以手动调节。

                              光圈的位置

由于不同镜头的光阑位置不同,由此焦距不同,入射瞳直径也不相同,用孔径来描述镜头的通光能力,无法实现不同镜头的比较。为了方便在实际摄影中计算曝光量和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同镜头孔径光阑的实际作用,采用了“相对孔径”的概念。

                相对孔径 = [镜头焦距] / [入射瞳直径] = f/d

通常表示相对孔径的方法是在相对孔径前面加入[f/]或F,比如f/1.4、f/2、f/2.8等,f/或F后面的数值越小,透光量越大;数字越大,透光量越小。由于采用了这样的标准化方式,对于不同的镜头,在快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只要f数值相同,曝光量就是相同的。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1:02 |
本帖最后由 竹林听风 于 2010-10-14 21:03 编辑



为什么会出现像差?像差的种类有哪些?

什么是像差?摄影为什么会出现像差?

摄影镜头无法完全将一个点或是一混合波长光成像还原为一个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弥散斑;物平面的像不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曲面,而且像相失去了相似性,所有这些成像缺陷,称为称为像差(Aberration)。
像差的种类有哪些

                        六种像差示意图
连续光谱的像差为色像差;单色光成像有五种不同性质的像差,即球面像差、彗星像差、像散现象、像场弯曲和歪曲像差。前三种像差破坏了点对点的对应,其中,球面像差使物点的像成为圆形弥散斑,彗星像差造成彗星状弥散斑,而像散现象则导致椭圆形弥散斑。像场弯曲使物平面的像面弯曲,歪曲像差使物体的像变形。

小指标大用途 相机取景器知多少?
单反相机的取景器一般采用五棱镜取景器(低端数码单反相机有的采用五面镜),其作用是将对焦屏上左右颠倒的图像矫正过来,使取景看到的图像与直接看到的景物方位完全一致。这种取景器因为取景与摄影共用一个镜头,因此没有视差,取景比较准确,这也是单反相机比家用轻便相机的优势之一。经过五棱镜的图像再传到取景目镜上(光线经过五棱镜的路径示意图见下图)。取景器有两个主要指标:放大倍率和视野率。

取景路径示意图

什么是放大倍率?
放大倍率指通过取景器观察被摄体对眼睛的张角与用眼睛直接观察被摄体对眼睛张角之比,即通过取景器所看到的被摄体大小与用眼睛直接看到的被摄体大小之间的比值。放大倍率大,目视角度小,取景时看到的景物接近原物,真实感强;反之,放大倍率太小,难以观察物体细部,不利于构图和对焦,而且物像相差悬殊,取景时不舒服。相机的放大倍率一般都小于1倍,大多在0.75倍与0.95倍之间,取景器放大倍率是衡量相机档次高低的主要指标之一。

不同放大倍率的取景画面

什么是视野率?什么是视野率?
视野率是指取景的范围,指通过取景器看到的景物范围与拍摄到底片的景物范围之比,用百分数表示。一般从取景器中所看到的画面并不完全是所拍摄的画面,总是比所拍摄的画面要小,一般为90~100%,只有达到100%的取景范围才能称为取景准确。目前,能达到100%取景范围的多是专业型单反相机,如佳能EOS-1Ds MarkⅡ和尼康D2Xs等。

远视点和屈光度调节
此外,目镜远视点和屈光度调节两个指标也是影响取景舒适度的两个因素。远视点是指完全看清取景画面时眼睛到目镜的最远距离,远视点一般在16~20mm之间,远视点如果太短,眼睛就必需紧贴目镜取景,否则不能看全整个取景画面。佩戴眼镜的用户需要选择,远视点长的相机,否则取景非常不方便。
  目前,单反相机的取景器一般都内置屈光度调节装置,取景器的标准视度为-1度,一般可在-3~+2m之间调节,方便轻度近视或远视用户使用。如果用户为近视或远视程度超过了取景器上可调节视度,可以根据自己的视力的情况,选用不同度数的视度调节镜,按装在取景目镜上使用,相机制造厂都生产有这类校正镜。

附加取景器附加取景器
普通入门级单反相机,如尼康D70s等均采用固定式取景器,无法更换取景器,而不少专业级单反机则可更换取景器。
http://www.xiangji.cn/school/2006/20060904170402612.jpg
              尼康F4和4款可更换取景器
尼康F4是一款可更换取景器的专业单反相机,专业用户可以根据摄影的性质来选用不同的取景器。如近距或显微摄影时,选择高放大倍率的取景器DW-21,它能将取景框视场的影像放大六倍,使取景和对焦更准确;低角度拍摄时选用平腰取景器DW-20;当戴着面具、潜水镜或将相机放在一个密封容器内进行水下拍摄时,则选用动态取景器DA-20等。


什么是TTL测光?相机有哪些测光方式?
  TTL是英文“Through The Lens”的缩写,即是通过镜头的意思。相机的TTL测光功能,是指根据通过单镜头反光相机摄镜头后的光束测光,并由所测定结果来自动确定曝光。同样都是TTL测光,由于测光元件在照相机内所放置的位置不同,测光方式也就产生很大差别。
    测光方式大致分为分区综合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局部测光三种。分区综合测光方式在使用时可不必小心谨慎,只凭照相机测光就可以。但是,在被摄景物内有很大的明暗差别时,如逆光人像等,分区综合测光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局部测光方式,必须注意要测光的是被摄景物的哪一部分,并且总是有意识地对准该部分。为了防止测出最亮或最暗部分,要适当移动相机,因此不能同时决定测光和构图的情况时常发生。中央重点测光方式不具有上述两者中间的性质,是以画面中央区域为主(权重较大)为主、周边部分为辅进行测光。

尼康 25区矩阵测光

佳能 21区评价测光

美能达 14区蜂巢测光
现代相机分区测光的精度越来越高,它是将画面分成若干区,对各区同时测光后,由计量中央处理器进行综合计算,平判断出主体的实际位置和大小,得出最佳的曝光值。比较起来,这种方式的测光精度比其它两种方式更常用。尽管各厂家对分区测光的名称不同,但是测光原理基本相同。佳能为“评价测光”,尼康为“矩阵测光”,美能达为“蜂巢式测光”。

什么是白平衡?用户如何准确设定白平衡

对于不少初次使用数码相机的用户来说,白平衡是一个很让人费脑筋的东西,因为传统摄影中并没有这个问题,普通用户自然少有接触。但在数码摄影中,白平衡是比较关键的问题,影像的质量与白平衡有很大关系。

什么是白平衡?什么是白平衡?
白平衡的英文名称为“White Balance”,物体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而产生改变,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色温。例如以钨丝灯(电灯泡)照明的环境拍出的照片可能偏黄,一般来说,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没有办法像人眼一样会自动修正光线的改变。
    白平衡是一种相机功能,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让数码相机默认“白色”,就是让它能认出白色,而平衡其它颜色在有色光线下的色调。
    颜色实质上就是对光线的解释,在正常光线下看起来是白颜色的东西,在较暗的光线下看起来可能就不是白色,还有荧光灯下的“白”也是“非白”。对于这一切如果能调整白平衡,则在所得到的照片中就能正确地以“白”为基色来还原其它颜色。
    现在大多数的数码相机均提供白平衡调节功能。正如前面提到的白平衡与周围光线密切相关,因而,启动白平衡功能时闪光灯的使用就要受到限制,否则环境光的变化会使得白平衡失效或干扰正常的白平衡。一般白平衡有多种模式,适应不同的场景拍摄,如:自动白平衡、钨丝灯白平衡、荧光灯白平衡、室内白平衡、手动调节。

    下面,结合卡西欧Z110的测试样片,介绍如何应用数码相继的各种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通常为数码相机的默认设置,相机中有一结构复杂的矩形图,它可决定画面中的白平衡基准点,以此来达到白平衡调校。这种自动白平衡的准确率是非常高的,但是在光线下拍摄时,效果较差,而在多云天气下,许多自动白平衡系统的效果极差,它可能会导致偏蓝。

自动白平衡
钨丝灯白平衡

    室内进行拍摄时,英根据室内灯具的光源进行选择,一般有钨丝灯和荧光灯两种,在荧光灯模式下白色物体会偏蓝。而在钨丝灯模式下,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功能则会加强图像的蓝色,以保证色彩的还原。
荧光灯白平衡

    适合在荧光灯下作白平衡调节,因为荧光的类型有很多种,如冷白和暖白,因而有些相机不只一种荧光白平衡调节。各个地方使用的荧光灯不同,因而“荧光”设置也不一样,摄影师必须确定照明是哪种“荧光”,使相机进行效果最佳的白平衡设置。在所有的设置当中,“荧光”设置是最难决定的,例如有一些办公室和学校里使用多种荧光类型的组合,这里的“荧光”设置就非常难以处理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试拍”了。

室内白平衡   
室内白平衡或称为多云、阴天白平衡,适合把昏暗处的光线调置原色状态。并不是所有的数码相机都有这种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白平衡系统在室外情况时处于最优状态,无需这些设置。但有些制造商在相机上添加了这些特别的白平衡设置,这些白平衡的使用依相机的不同而不同。


手动白平衡   

    这种白平衡在不同地方有各不相同的名称,它们描述的是某些普通灯光情况下的白平衡设置。一般来说,用户需要给相机指出白平衡的基准点,即在画面中哪一个“白色”物体作为白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白色”,例如不同的白纸会有不同的白色,有些白纸可能稍微偏黄些,有些白纸可能稍稍偏白,而且光线会影响我们对“白色”色感,那么怎样确定“真正的白色”?临沂,沂蒙,公社,社区,论坛,博客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随身携带一张18%标准灰板,在现场自定义新的白平衡设置。通过显示屏观察,调整纸板的位置直到可以利用纸板将整个画面包括进去,然后拍摄使相机保存这一设置。这种白平衡设置虽然麻烦一些,但也是效果最好的,基本上可以确保准确的白平衡。
  
其实,数码相机的白平衡调节就相当于传统相机使用不同类型的胶卷或选用不同颜色的滤色镜,它们的本质都是对色温的控制和校正,不同的是数码相机要程序化的选择,而传统摄影中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正如有时可以用灯光型的胶卷拍摄发青的图像以制造特殊影像效果一样,有时不使用白平衡设置还可以强化色彩语言的表义功能,因此并不是说时时需要进行白平衡调节的。


帖子3461 积分3461 威望0  金钱7117  在线时间717 小时 最后登录2010-10-14 查看详细资料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1:04 |
什么是数码图像存储格式?如何选择应用
接触过数码相机的用户,一定听说过“JPEG”、“TIFF”等术语,简单地说,这就是数码相机所拍摄出照片的存储格式。
  为什么数码图像要分为不同的存储格式?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单一的存储格式无法满足不同的应用要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拍摄用途选择不同的存储格式;二是不同的存储格式本身具有不同的特性,满足用户在实际拍摄中和后期处理时的不同要求。
   目前,数码相机的存储格式主要有以下三种:JPEG、TIFE和RAW。
JPEG格式
   JPEG格式的全称为Joint Photograhic Experts Group,扩展名为JPG。JPEG是一个可以提供优异图像质量的文件压缩格式,设置为JPEG格式所拍摄的照片在相机内部通过影像处理器已经加工完毕,可以直接出片。虽然JPEG是一种有损压缩格式,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追求图像过于精细的品质,JPEG有诸多值得考虑的优势,JPEG通常压缩比率在10:1至40:1之间,因此可以节省很大一部份存储卡的空间,从而大大增加了图片拍摄的数量,并加快了照片存储的速度,同而也加快的连续拍摄的速度,所以广泛用于新闻摄影。如此之多的好处,对于大多数用户和普通家庭来说,低压缩率(高质量)的JPEG文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JPEG格式可以选择不同的压缩比

TIFE格式

TIFE的全称为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扩展名是TIF。TIFF是一种非失真的压缩格式(最高2-3倍的压缩比)。这种压缩是文件本身的压缩,即把文件中某些重复的信息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文件可完全还原,能保持原有图颜色和层次,优点是图像质量好,兼容性比RAW格式高,但占用空间大。例如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的一个200万像素RAW格式图像,差不多要占用6MB的容量空间,因此TIFF格式通常用于较专业用途,如书籍出版、海报印刷等,极少应用于互联网上。

RAW格式

    严格的说,RAW并不是一种图像格式,不能直接编辑,RAW是相机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时的原始数据的记录,单纯地记录了数码相机内部没有进行任何处理的图像数据,将其存储下来。RAW是未经处理、也未经压缩的格式,可以把RAW概念化为“原始图像编码数据”或更形象的称为“数码底片”,将其比作“底片”是因为想通过“底片”获得完美照片,是需要后期“电子暗房”工作支持的。RAW像TIFF格式一样,是一种“无损失”数据格式, RAW格式是“原汁原味”未经处理的数据,像我们所用的JPEG、TIFF等文件是数码相机在RAW格式基础上,调整白平衡和饱和度等参数,生成的图像数据。与TIFF格式相比,RAW的优势是文件量小,但是兼容性较差,只能使用厂家自带图像处理软件或专门RAW软件才能打开。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1:05 |
什么是标准镜头?标准镜头有什么优势?
尼康 AF 50mm F1.4D                           

索尼 AF 50mm F1.4
     定焦标准镜头的像差较小,成像质量优于一般同档次的镜头,最大相对孔径较一般同档次的镜头大,如有的135相机固定焦距的标准镜头的最大相对孔径达到了F1.0、F1.2、F1.4等,从而保证了在低照度的照明条件下有足够的光圈。同时,标准镜头的体积小,携带方便。

  标准镜头的主焦距因照相机所用胶片的尺寸不同而异,其原则是与画幅对角线的长度基本相等,视角大约在40~53度。它所摄得的影像接近于人眼正常的视角范围,其透视关系接近于人眼所感觉到的透视关系,所以,能够逼真地再现被摄体的形像。

  在摄影创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创作意图,运用不同的手段,使用标准镜头拍摄出具有广角镜头或中长焦镜头的效果。当我们将照相镜头对着很近的被摄主体, 使用大光圈拍摄特写或近景时,就可以获得背景虚糊,类似中长焦镜头的效果。当我们将标准镜头对着处于中景或全景的景物对焦,并使用小光圈拍摄,则可以使画面中的远近都很清晰,获得广角镜头的拍摄效果,标准镜头在摄影创作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镜头标识名词解释:佳能CANON镜头篇
镜头标识名词解释:佳能CANON镜头篇
按字母顺序排序
  AFD:弧形马达(英文:Arc-Form Drive)
为早期EF镜头的AF驱动而开发的弧形直流马达。与USM马达不同,AFD马达对焦是有声的。
DO:多层衍射光学元件(英文:Multi- Layer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佳能于2000年9月4日,宣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片用于照相机摄影镜头中的“多层衍射光学元件”。多层衍射光学镜片同时具有萤石和非球面镜片的特性,所以该镜片的推出,是光学工业的一个里程碑。衍射光学元件最重要的特性是波长合成结像的位置与折射光学元件的位置是反向的。在同一个光学系统中,将一片MLDOE与一片折射光学元件组合在一起,就能比萤石元件更有效地校正色散(色彩扩散)。而且,通过调整衍射光栅的节距(间隙),衍射光学元件可以具有与研磨及抛光的非球面镜片同样的光学特性,有效地校正球面以及其他像差。
代表镜头:EF 400mmF4DO IS USM

EF: 电子对焦(英文:Electronic Focus)
佳能EOS相机的卡口名称,也是EOS原厂镜头的系列名称。
EMD:电磁光圈(英文:Electronic-Magnetic Diaphragm)
   所有EF镜头的电磁驱动光圈控制元件,是变形步进马达和光圈叶片的一体化组件,用数字信号控制,灵敏度和精确度都很高。

    FL:莹石(英文:Fluorite)
    莹石是一种氟化钙晶体,具有极低的色散,其控制色差的能力比UD镜片还要好。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莹石不是玻璃,而是一种晶体。它的折射率很低(1.4),而且不受潮湿影响。莹石镜片一般不会暴露在外,所以你不大会直接接触到。莹石镜片不如普通玻璃耐冲击,但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易碎,所以在使用中并不需要特殊的照顾。

    FTM:全时手动对焦(英文:Full-time Manual Focusing)
    全时手动对焦功能,即无论什么时候,即使是镜头正在自动对焦时,都能用手动调节对焦,不会损坏镜头。

    L: 豪华(英文:Luxury)
       B6M0q SX1lclub.lywww.com   佳能专业镜头的标志。和消费级镜头相比,L头带有研磨非球面镜片、UD(低色散)、SUD(超低色散)或者Fluorite(萤石)镜片,这些是镜头出色的光学质量的重要基础。通常镜头的构造质量也要优秀很多。其标志为镜头前端的红色标线,是佳能的高档专业镜头。
    代表镜头:EF70-200mm F2.8L U

IS:影像稳定器(英文:Image Stabilizer)
    影像稳定器是通过修正光学部件的运动减小手颤动对成像的影响,所以也称防手震镜头。在IS镜头中,装有一个陀螺传感器,能检测手的振动并把它转化为电信号,这个信号经过镜头内置的计算机处理,控制一组修正光学部件作与胶片平面平行的移动,抵消手颤动引起的成像光线偏移。这个系统能够有效地改善手持拍摄的效果,对一般情况而言,IS镜头允许您使用比理论上低两级的快门速度。也就是说,您用普通300毫米镜头时,只能选择1/250秒以上的速度,而使用300毫米IS镜头就可以用1/60秒拍出清晰的照片。`
    代表镜头:EF28-135mm F3.5-5.6U

MM:微型马达(英文:Micro-Motor    这是传统的带传动轴的马达,比较费电,不支持全时手动(FTM),多用于廉价的低档次镜头。

    SF:柔焦镜头(英文:Soft Focus)
使用这种镜头拍摄出来的照片与相机移动或调焦不实的效果大不相同,它利用刻意设计的球面像差,而使被摄景物既焦点清晰又柔和漂亮。柔焦的效果视光圈大小及专门的调节装置而有强弱之分。
  代表镜头:EF135mm F2.8SF

S-UD:高性能超低色散镜片(英文:Super Ultra-low Dispersion)
    一片S-UD大体与一片萤石镜片的效果相近。
    TS:移轴镜头(英文:Tilt Shift
    移动镜头光轴调整透视的镜头。移轴镜头的作用,除了纠正透视变形,还能调整焦平面位置。正常情况下,相机焦平面与胶片平面平行,用大光圈拍摄,焦平面的景物清晰,焦外模糊;若用移轴镜头调整焦平面,能改变清晰点。显然,移轴镜头最合适建筑、风景和商业摄影。EF移轴镜头不支持AF功能,佳能的TS镜头目前有TS-E24mmF3.5L、TS-E45mmF2.8和TS-E90mmF2.8三款。

佳能 TS-E24mmF3.5L
UD: 超低色散镜片(英文:Ultra-low Dispersion)
    一种特殊类型的光学玻璃,由于能够控制光谱中光线的色散现象,被广泛用于镜头的色差控制。两片UD一起使用大体与使用一片萤石镜片的效果相近。
    USM/U:超声波马达(英文:Ultrasonic Motor)
    大部分EF镜头使用的AF对焦马达类型,利用频率在超声波区域的振动源转动的马达,是实现宁静、高速AF的主要部件。EF镜头的超声波马达有两种,环形超声波马达(Ring-USM)和微型超声波马达(Micro-USM)。采用超声波马达的镜头在前端有一黄色环,标记着”ULTRASONIC”。环形超声波马达是佳能中高级USM镜头使用的对焦马达,其驱动组件是环形的,在驱动时不需要使用任何齿轮之类的传动件。因扭矩很大,所以启动和制动的速度比一般的对焦马达快很多。
  代表镜头:EF24-85mm F3.5-4.5U

全时手动只能在环形超声波马达头中实现,要注意如EF200mmF1.8L、EF500mmF4.5L和EF600mmF4L、EF50mmF1.0L、EF85mmF1.2L等不能实现全时手动。微型超声波马达是一种小型圆柱状超声波马达,在速度和安静程度上不如环形超声波马达,而且不能全时手动对焦,但因其较低的制造成本,所以较多用在中低档的EF镜头上。
什么是135相机?135画幅与120画幅比较
什么是135相机?

    使用135胶卷的相机称为“135相机”或者“35mm相机”。
    成像面积为24×36mm的相机也称为“全画幅135相机”,采用与135胶卷相同或相近尺寸感光元件的数码单反相机则成为“全画幅数码相机”。成像面积为24×18mm的相机称为“半格135相机”,而成像范围的长边超过36mm的,通常称为“宽幅相机”,比如哈苏(Hasselblad)XPAN。
   使用120胶卷的相机称为“120相机”。现在专门使用220胶卷的相机很少见了,多数是在120相机上更换220后背来使用220胶卷,下面是使用宽幅相机拍摄的照片


对于120相机而言,同样也有类似“宽幅”的说法,比如6×12和6×17相机,都是属于宽幅之列。
135画幅与120画幅比较

    135胶卷:由于宽度为35mm,所以也称为“35mm胶卷”,有暗盒包装;
     120胶卷:宽度为61.5mm,没有暗盒包装,但是有背纸;
     220胶卷:宽度为61.5mm,长度为120胶卷的两倍,没有背纸,只是首尾有护纸。
画幅详细规格表

实际面积对比表

135胶卷的标准成像面积为:24×36mm,长度单位为mm;120/220胶卷的标称成像面积有多种:6×4.5、6×6、6 ×7、6×8、6×9cm,长度单位为cm。

成像面积是一个方型或者矩形,除了边长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就是对角线长度。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1:10 |
什么是红外摄影?哪些相机有红外功能?
红外线是电磁波谱中频率范围比较宽的一个波段,波长范围从780nm直到300um(um,微米,1um=10-6m),电磁波谱中波段的划分并无一个固定的界限,往往互有交错,习惯上,其中距离可见光区域比较近的波长780nm-3um波段称为近红外、3um-30um称为中红外,30um-300um称为远红外。  一说到红外成像,很多人不由自主会联想到夜视,其实我们这里所说的红外摄影基本与夜视无关。监视用的红外摄像头一般要配红外灯才能工作,而军用夜视仪通常使用波长8-12um的红外波段,因为机车发动机和人体自身释放的红外线在这个波长范围,一般胶片或数码相机的CCD/CMOS是不能对其感光的,我们所讨论的红外摄影是利用近红外区域的红外线进行成像的摄影,而且只利用到其中780nm-1200nm波段。

柯达HIE红外胶片拍摄效果

彩色红外胶片效果
在使用胶片的红外摄影中,通过调整胶片感光药膜的化学成分,来控制对某个波段的红外线的敏感性,从而实现对波段的选择。黑白红外胶卷中,柯尼卡的红外胶卷的敏感波长在650-750nm之间,柯达HIE的敏感波长在750-900nm之间,彩色红外胶片则对红外线和可见光均敏感,可以拍摄混合感光照片。事实上彩色红外胶片的彩色只能称为伪彩色,因为它将红外成像显示为红色,并非人眼所感知的可见光的效果。比如上图中大片红色的草坪,我们日常所见中其实是绿色。
  在数码摄影中,图像传感器(CCD或CMOS)其实可感应相当宽范围的电磁波,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

    在日常的可见光摄影中,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成像的有害因素。一方面,因为镜头对它们的折射率与可见光不同,成像的聚焦位置也就不同,当可见光所形成的影像对焦清晰时,这些非可见光所成的影像是对焦不实的,会在照片中形成雾霭;另一方面,拍摄对象对于可见光、非可见光反射、吸收性能不同,可见光中的低光区域可能是红外线的强反射区域,如果可见光、红外线同时成像,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照片反差降低,产生灰雾。我们常在镜头前加UV镜,就是为了避免紫外线参与成像,影响成像的清晰度,而对于红外线,则靠相机内置的红外截止滤镜ICF来阻挡

可见光下几乎全黑的雷登87C红外滤镜
   严格来讲,相机对非可见光过滤得越干净,成像就越清晰,也就无法拍摄红外照片,要拍摄红外照片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使用特殊的滤镜,只允许红外线通过,而不允许或者选择性允许可见光通过,能滤除大部分可见光的深红色雷登25和过滤掉大部分可见光的雷登87、87A、87C、88A等用得最多。

引发透视风波的索尼DSC-F717
有些数码相机带有专门的红外拍摄功能,例如索尼F717、818、V系列、W系列等,可以通过“夜视”功能移开红外截止滤镜ICF。这类数码相机,只要加装红外滤镜,就可以拍摄红外照片,而多数其他一些数码相机的ICF滤镜并未将所有的红外线全部阻挡,这给利用这些数码相机进行红外拍摄创造了条件。

对准遥控器红外发射窗口拍摄的样片

要知道你手中的数码相机能否拍摄红外照片,方法非常简单,对准电视机遥控器的红外发射窗口,在按下任何一个遥控键时拍一张照片,如果拍出的遥控器红外发射窗有亮光出现,就说明你的数码相机是可以拍摄红外照片的。
  当然,除了使用索尼等有“夜视”功能的数码相机之外,用那些能够感应一定红外线的数码相机拍摄红外照片时,只能对很窄范围的红外线感光,因此感光能力很低,如果要真正用于红外拍摄,最好要进行一定的改装。


什么是色彩空间?sRGB与AdobeRGB的关系

彩色摄影的出现,使我们用照相机记录下这个美丽缤纷的世界成为了可能。人们一直在不断努力地追求,希望能够更真实、准确地记录下自然界瞬息万变的色彩变幻。进入数码摄影时代,数码影像以数字的方式记录影像的色彩,数码摄影使我们获得更加准确的色彩成为可能。
什么是色彩空间?
在数码摄影中,数码相机对于所拍摄的影像色彩的管理,引入了一个新的名词—色彩空间。色彩空间这一概念不仅出现在数码照相机中,在所有需要对色彩进行管理的数码影像产品,比如:打印机、扫描仪、显示器中,都存在着色彩空间这个选项
  色彩空间(ColorSpace),又称为色域空间,它表示的是一个彩色影像所能够表现的色彩范围。CMYK和RGB是两种不同的色彩空间,CMYK是印刷机和打印机等输出设备上常用的色彩空间;而RGB则又被细分为:AdobeRGB、Apple RGB、ColorMatch RGB、CIE RGB以及sRGB等多种不同的色彩空间。其中,Apple RGB是苹果公司的苹果显示器默认的色彩空间,普遍应用于平面设计以及印刷的照排;CIE RGB是国际色彩组织制定的色彩空间标准。对于数码相机来说,以Adobe RGB和sRGB这两种色彩空间最为常见。
sRGB与AdobeRGB的关系
Adobe RGB和sRGB色彩空间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开发时间和开发厂家不同。sRGB色彩空间是美国的惠普公司和微软公司于1997年共同开发的标准色彩空间(standard Red Green Blue),由于这两家公司的实力强,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中占有很高的份额。而AdobeRGB色彩空间是由美国以开发Photoshop软件而闻名的Adobe公司1998年推出的色彩空间标准,它拥有宽广的色彩空间和良好的色彩层次表现,与sRGB色彩空间相比,它还有一个优点:就是Adobe RGB还包含了sRGB所没有完全覆盖的CMYK色彩空间。这使得Adobe RG8色彩空间在印刷等领域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两种色彩空间对比
其次,两种色彩空间所包含的色彩范围不同。Adobe RGB有更加宽广的色彩空间能再现更鲜艳的色彩,因为Adobe RGB比sRGB具有现大的色彩空间。此外,在图像处理和编辑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

应用范围广泛的sRGB“标准RGB色彩空间”
再次,应用范围不同。“sRGB”意为“标准 RGB 色彩空间”,这一标准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其他许许多多的硬件及软件开发商也都采用了sRGB色彩空间做为其产品的色彩空间标准,逐步成为许多扫描仪、低档打印机和软件的默认色彩空间,同样采用sRGB色彩空间的设备之间,可以实现色彩相互模拟。同时,sRGB这一色彩空间也是为Web设计者而设计的。相反,大部分显示屏无法再现sRGB的色彩空间,如果没有进行色彩管理,在电脑显示屏显示的话,比sRGB图像更浅。
数码相机如何选择色彩空间?
通过对Adobe RGB和sRGB色彩空间的比较,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采用Adobe RGB色彩空间的影像,其色彩及层次的表现要明显优于采用sRG8色彩空间的影像。目前,专业数码单反光相机以及高端民用数码相机基本上都有AdobeRGB和sRGB这两种色彩空间可供选择,而对于普通家用数码相机来说,生产厂商往往只固定采用了sRGB这一种作为照相机的色彩空间标准。这一点从色彩表现能力这个角度,也反映了数码单反与家用相机之间的档次差异。
  既然这样,那么是否可以说:在使用专业数码单反相机以及高端民用数码相机时,在色彩空间的设置中,始终选择Adobe RGB色彩空间来拍摄,一定会比选择sRGB色彩空间拍摄更加优越呢?
  如果单就影像的色彩质量来考虑,那么,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只要选择Adobe RGB色彩空间来拍摄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考虑到数码影像在各种处理系统之间的匹配问题,回答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否则,数码单反照相机也就没有必要设置两种色彩空间了,只要设置一个AdobeRGB色彩空间不就足够了吗?
      由于数码影像将在各种关联的设备中得到应用,而各种不同的数码影像处理设备都有各自的色彩空间,因此,色彩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如果我们拍摄的数码影像仅仅是为了扩印成照片,或供网页设计或是教学中的投影演示之用,那么,由于数码彩色照片扩印机、数码投影仪、电脑显示屏这些设备采用的都是sRGS的色彩空间,因此,在拍摄时就应该直接选择sRGB色彩空间,这样不仅会带来方便,而且还能够避免色彩空间转换过程中的色彩损失。
  而对于从事摄影艺术创作或广告等商业摄影的摄影者来说,如果在拍摄时并不能确定摄影作品的用途,而影像将要长期保存的;或是常常要用于平面设计、印刷等出版物的,那么,毫无疑问,你应该在数码照相机中选择使用Adobe RGB色彩空间,它将能获得更佳的色彩层次,并能够在印刷品中得以表现。而且,随着今后技术水平的提高,使用具有更丰富色彩的Adobe RGB色彩空间的数码影像处理设备一定会越来越多。
    什么是超焦距?如何掌握和应用超焦距?
许多摄影爱好者在拍摄时需要获得最大的清晰范围—景深,他们往往知道应当使用尽可能小的光圈,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超焦距,特别是在变焦镜头上怎样应用。
  当镜头调焦在无限远时,景深靠近相机一侧的最近极限被称为超焦距。当镜头用某一挡光圈凋焦在超焦距上时,景深范围为该距离的1/2至无限远。应用超焦距是获得最大景深或控制影像清晰范围的最快捷方法。

对于有景深表刻度的镜头来说,确定超焦距很简单:只要将焦点对到无限远,这时从镜头的景深表上可以看到所用光圈所指示的从无限远到靠近相机的某一点的景深范围。相机到景深范围前瑞的距离即是超焦距。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镜头上都有景深表,而应用超焦距拍摄取得的景深会因所用镜头焦距、光圈值以及你对影像清晰度的设定而发生改变。因此,“模糊圈”作为清晰度的因数被引进了景深与超焦距的运算中。“模糊圈”是人眼无法分辨的真实光点的直径。在实践中,没有人能在25厘米的距离区别照片上直径小于0.l毫米的点。这个0.l毫米直径取其倒数,即1/0.1,等于每毫米10条线,可以作为每毫米所能分辨线条数的出发点。

计算用于某一具体模糊圈的超焦距的公式为:

  H=F2/Cf,H为超焦距,F为镜头焦距,C为模糊圈,f为所用光圈
  在平时使用时一般把模糊圈的直径设定为0.05毫米,因而把上述公式简化成 H=1000F/f,只凭简便的口算就能够准确地知道任何镜头的焦距与光圈组合所用的超焦距是多少。如果我们使用50毫米镜头和f/16光圈,那么将其代入上述公式用毫米计算,结果为50000/16=3125毫米,也就是说它的超焦距刚好是3米过一点。
由于我们掌握了上述计算方法,进而可以通过下面简单公式很容易地求出任何条件下的景深。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1:11 |
什么是焦外成像?什么是二线性虚化?
对镜头品质的考核一般有如下因素:解像力、反差、色彩还原等。这些都是一些可以量化的物理指标。但是对画面的表现而言,前后景的虚化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焦点前后虚化的影象如何表现就成为考核镜头的另外一个因素,但是这个因素难以量化的。    焦点前后虚化的影象通常称为焦外成像,也称为虚像或散焦,英文称为“Bokeh”,这是一个生造词(OOF:Out Of Focus),它与柔焦的区别是:柔焦一般是指整个画面柔化,没有清晰的影象;而散焦则有清晰的部分,在清晰焦点前后的影象都是柔化的。除了某些特定的镜头,普通折射镜头的焦外成像特点来自于镜头球面像差的矫正,下面是焦外成像的一些说明。

可以说,焦外成像可以分成两大类类型:
1、模糊虚化:除焦点外,整个画面都是扩散的、模糊的,边缘没有残留部分,这是最好的焦外成像;

2、二线性虚化:这是不太理想的焦外成像,被摄物体的散焦画面轮廓被两条或者数条线分开。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折反射镜头,具有明显的二线性。二线性出现,在视觉容易对主体产生干扰。

俄罗斯500/5.6折反镜头拍摄
以下是一些二线性虚化的例子:

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尽管二线性虚化属于不太理想的焦外成像,但是充分利用这样的成像特点,同样也能营造出美妙和有意思的画面。下图为利用二线性虚化拍摄例子。

对于普通折射镜头而言,影响焦外成像的因素有两个:镜头设计的本性和光圈的形状。绝大多数镜头在全开光圈的时候,光圈都是圆形的,此时的焦外成像就代表了镜头设计的本性;当收缩光圈拍摄时表现出来的焦外成像,是镜头设计的本性和光圈形状共同作用的结果。

非圆形光圈

圆形光圈
一些镜头在全开光圈时可以表现出很好的焦外成像,但是在收缩光圈后,由于光圈的非圆形,会破坏焦外成像,这就是近年来许多厂家陆续采用圆形光圈的缘故之一,这类圆形光圈在收缩两档依然能够保证具有比较完美的圆形。

上面的两幅照片的例子,就表现出光圈的形状(非圆形光圈)对焦外成像的影响。

上面左图的焦外成像良好,线条、圆形、三角形、矩形等形状都表现出均匀往外扩散,中间亮度最高,随着向外模糊的同时,也随之降低亮度;右图的表现就一般了,也是多数镜头的表现。线条的边缘比较生硬,由明显的边缘。其他的形状扩散不够均匀。


上图具有良好焦外成像,下图的焦外成像呈现出二线性


什么是直方图?如何解读直方图的含义?

随着数码相机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相机内置了直方图的功能。虽然对初学者来说,直方图还很陌生,但对于熟悉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的用户来说,直方图并不陌生,它与图像软件控制图像明暗变化的图形命令在原理上是相同的。
什么是直方图?
    直方图用来量化曝光量的,能够使我们真实、直观地看出照片的曝光情况,而完全不会受到电子取景器(EVF)或者LCD本身显示效果与实际图像曝光量差异的影响。在Photoshop中,对应直方图的命令就是“Histogram”,中文版成为为“直方图”。
    直方图是这样一张二维的坐标系,其横轴代表的是图像中的亮度,由左向右,从全黑逐渐过渡到全白;纵轴代表的则是图像中处于这个亮度范围的像素的相对数量。当直方图中的黑色色块偏向于左边时,说明这张照片的整体色调偏暗,也可以理解为照片欠曝。而当黑色色块集中在右边时,说明这张照片整体色调偏亮,除非是特殊构图需要,否则我们可以理解为照片过曝。
    有些数码相机在取景时就能调出直方图,这一点对于拍摄时能准确曝光非常的实用。但家用级数码相机一般只能在拍摄以后在回放照片时才能看到直方图,下图就是一张photoshop软件上显示的直方图:

直方图的标准图例
   横轴(X轴)从左往右表示亮度的递增,最左端表示最暗,最右端表示最亮,纵轴(Y轴)从下往上表示像素的增加。一幅比较好的照片应该明暗细节都有,在柱状图上就是从左到右都有分布,同时直方图的两侧是不会有像素溢出。
下面结合几幅实际拍摄的照片及其对应的直方图(画中图),说明解读直方图的基本知识。

图-1
这张照片其实不看直方图也能看出图像曝光过度了,从图-1的直方图也能得到验证,大量的像素都堆积在直方的图的右端。


图-2
  这张照片是严重曝光不足,图-2直方图中的亮部根本就没有像素。

图-3

    从图-3的直方图可以看出,这张照片在暗部和亮部堆积了大量的像素,而中间部分的几乎没什么像素,说明照片对比过于强烈,这样的照片就会丢失很多细节。

图-4

    从图-4中直方图上可以看出,照片整体曝光没有太大的毛病,但局部出现了曝光溢出的情况,注意直方图最右端红圈中的部份。
    我们可以根据直方图显示的曝光情况,然后通过调节光圈、快门、曝光补偿等手段来调整曝光量,从而取得曝光适中的照片。
    通过上面的讲解,大家或许会觉得直方图并不复杂,但是如果要在实际中得心应手地加以应用,就需要大量地练习和观察,不断从实践中获得经验。而了解直方图的含义,更可以为你对摄影作品进行合理的后期处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1:13 |
什么是焦距转换系数?为何产生转换系数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数码相机感光元件有多种规格,有全画幅、APS-H画幅、DX画幅、APS-C画幅和4/3系统等,不同画幅相机就会产生不同的镜头焦距转换系数,而产生焦距转换系数的最大原因,应该更多的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不同的镜头焦距转换系数意味着感光元件的区别:感光元件越大,越接近传统胶片的大小,那么它的制造成本越高,价格也就直线上升。而感光元件在一定范围内的缩小,就促使不同镜头焦距转换系数的出现。不同的厂商,感光元件不同,导致市场上采用不同规格感光元件的DSLR多种多样。这样就出现了焦距转换系数这一概念,使我们在购买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去抉择。

绿色区域为APS-C型感光元件
   在讲述焦距转换系数之前,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传统135相机系统。我们知道在传统135相机上使用的35mm胶卷的是长宽分别为36mm和24mm,即常用的标注36×24mm。那么通过镜头和一些光学技术处理后,影像被记录在了36×24mm的胶卷上。数码相机都是在传统135相机的基础上数码化的产物,是结合了传统135相机的特点又在其基础上发展来的。数码相机由于数码化的缘故以及成本方面的考虑,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不可能每一台数码相机或DSLR都使用36×24mm的感光元器件,那样的话,相信数码时代又要晚些才能来临了。
   许多数码单反相机的感光元件都比35mm胶卷的面积小,目前主流的APS-C型感光元件的斜线长度比35mm胶卷小1.5倍左右。因此,比35mm胶卷小的感光元件只能获得胶卷中央部分得照片信息,从而导致“视野缺失”。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传统镜头”用在APS画幅的DSLR上的时候,由于它的成像圈远远大于APS大小的感光元件,所以只利用到了镜头成像圈的一小部分,感光面积仅为为剪裁画面中央的局部,相当于焦距延长1.6或1.5倍,这就是焦距转换系数。

使用50mm镜头对比(外围为135视野、内围为APS-C型视野)

    由于目前大部分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均小于135画幅,故数码相机镜头的实际焦距比135相机镜头的焦距大得多。如50mm的标准镜头装到佳能EOS400上,其焦距就要乘以系数1.6,实际焦距为80mm。这个系数就是数码相机镜头的焦距转换系数。


什么是透视? 焦距和物距怎样影响透视?
如果两个人分别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拍摄同一个物体,使用广角镜头的人想使该物体与使用长焦镜头所得的物像等大,它就必须在拍摄的时候选择离被摄物体近一点的距离。由于上述的做法会影响画面透视效果,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不同焦距的镜头拥有不同的透视效果。请读者注意,改变焦距而不改变物距是不会令透视效果产生变化的

图A:使用33mm广角镜头拍摄

图B:图A红色框内图像的放大图


图C:使用80mm长焦镜头拍摄
相机的拍摄位置与图A相同(物距相同),透视效果与图B相同

图D:使用33mm广角镜头拍摄
但是拍摄距离缩短,两件物体的距离明显增大,与图C的透视效果完全不同
图B与图C说明:只是焦距的改变而物距不变,透视效果是不会有变化的。

  图D表明:不管焦距有何变化,改变物距就能改变透视效果
  图C和图D表明:长焦会压缩透视感(使物体间的距离看上去比实际近),广角夸大透视感(使物体间的距离看上去比实际远)。透视效果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物距的改变,而焦距的改变只是间接原因。人们通常有一种“广角镜头透视感好”的错觉,因为广角镜头可以允许使用者在更近的距离拍摄,长焦镜头可以让使用者在更远距离拍摄。

什么是透视畸变? 如何运用不同焦距镜头

正如我们曾经所看到过的所有用广角镜头拍摄的特写肖像,其中被摄影对象的鼻子与面部的其它器官相比会显得出奇的大。这就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很多照片所具有的一种透视畸变形式的特征。

为了了解这种失真发生的原因,让我们首先论述正常透视,众所周知,我们的眼睛感觉远近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物体的相对大小,大脑会告诉我们物体远就是显得小,距离越远,显得越小。
  在摄影中,也是用相同的方法鉴别透视关系的。远处的物体比相同大小的近处物体显得小。由于这一原因,平行的铁轨会随着我们向远处了望而显得越来越靠近,直至汇聚成一点。这一现象的本质就是铁轨间的距离表面上看变小了。~

透视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物体越近,透视效果越强烈,比方说,200名士兵排成一纵队正在行进。如果在距离前面士兵10英尺的地方观看或拍摄队伍,那么前面的士兵就会显得比最后的士兵高大得多。但是,如果在远离前面士兵100米的地方观看或拍摄同一支队伍,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士兵之间的大小差异就不会显得那么大。

 透视的这两方面特征同样透用于所有的镜头,即:
 1. 被摄体越远,显得越小;
 2. 镜头离被摄体越远,被摄体外观上的大小变化越小。

广角镜头的透视畸变临
那么为什么广角镜头常常产生失真的透视关系,比如实例中怪异的鼻子的根源呢?因为使用广角镜头往往在非常接近被摄体的位置上进行拍摄,拍摄距离越近,透视效果越强烈(如下图)。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换句话说,倘若是在相同的距离使用所有镜头进行拍摄的话,广角镜头并不会比任何一只其他镜头更歪曲透视。实际上,通过试验并不难证实这一点,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一排柱子或一排树或是任何成排的对象,在相同的位置拍摄所有的照片,然后放大每一影像的相同部分,目的是在照片上得到同等大小的影像。最后,不管所用镜头的焦距如何,在任何一张照片上都不会看到透视方面存在任何的差异。原因是所有照片的拍摄距离都是相同的,即被摄体到镜头的距离都是相同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特写肖像中怪异大鼻子的问题上来。人的鼻子尖距离照相机比面部的其他部分大约近1英寸。由于被摄体越近就会显得越大,因此靠近拍摄时,鼻子就会显得比面部其他部分不成比例的大。


远摄镜头的透视畸变


实际上,随着被摄体的越来越远,透视畸变会变得越来越小;但却开始变得扁平。相距很远的两个被摄体却显得像一个在另一个之上似的。从图2.53的照片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种现象。棒球的击球手看起来好像跟投手站得非常靠近。这是一种反向畸变,在使用远摄镜头拍摄时时常出现。

由于被摄体距离照相机非常遥远,从而产生了扁平的透视效果。正像在上幅照片中看到的,投手显得和击球手差不多同样大小,给人一种俩人邻近的错觉,其实他们相距60英尺远。因此,从很远距离拍摄的被摄体似乎给压平了。
  为什么这种情形经常会在用远摄镜头拍摄的照片中看到呢?这是因为使用远摄镜头时,拍摄距离往往更为遥远。事实上,在相同的距离处无论使用什么镜头都会产生这种失真


肖像镜头临\
我们已经了解了透视畸变的有关内容,现在让我们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可能是最经常拍摄的照片类型--肖像上去。拍摄"头部一肩部"肖像时,往往希望被摄对象的面部充满大部分画面。但是如果镜头过于接近被摄对象,那么还想同时避免可能出现的"大鼻子"问题;如果拍摄距离过于遥远,又希望避免可能出现的"平脸"问题。怎么才能避免两个极端呢? 我们寄希望于使用某种焦距的镜头,既能够允许被摄体充满画面,又不会让拍摄距离过近或过远。


什么是曝光补偿?如何运用好曝光补偿?

什么是曝光补偿?

  摄影其实就是摄影者运用自已掌握的摄影技术通过摄影器材对环境光线的计算、捕捉景物成像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设备的光圈值(控制单位时间进入相机的光通量)、快门速度(曝光时间)以及ISO(感光度,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有关。如今的传统设备以及DC都会通过自己的内部程序,对环境光线进行计算,自动调整光圈、快门甚至ISO值。但在复杂的光线及强对比高反差环境下,P(程序自动曝光)挡拍出的照片往往差强人意,效果不是最佳。这时就需要拍摄者手工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曝光参数调整,这就是曝光补偿EV(expose value)。

    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作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进行曝光补偿的时候,如果照片过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过亮,要减小EV值,EV值每减小1.0,相当于摄入的光线量减小一倍。按照不同相机的补偿间隔可以以1/2(0.5)或1/3(0.3)的单位来调节。


未进行曝光补偿,荷花曝光不足


增加曝光,提高花朵的亮度

被拍摄的白色物体在照片里看起来是灰色或不够白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简单的说就是“越白越加”,这似乎与曝光的基本原则和习惯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相机的测光往往以中心的主体为偏重,白色的主体会让相机误以为很环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这也是多数初学者易犯的通病。以下是需要进行曝光补偿的典型拍摄场景。

正向补偿:
    1.拍摄文字时(白纸上的黑字) 
    2.背光的人像
    3.极亮的景色(如雪地)与高反射程度的物体
    4.天空晴朗时
    负向补偿:
    1.聚光照明的拍摄物、特别是以暗色为背景时
    2.拍摄文字时(黑纸上的白字)
    3.低反射程度的景物,如拍摄绿色或暗色叶子的照片
为什么要进行曝光补偿?
人眼是通过对环境光线稳定值来调整瞳孔大小的,18%的中灰度是我们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平均光线值,在人眼瞳孔调整范围之内还无法达到这个稳定值的话,人眼就会降低对环境的正确判断识别能力。摄影设备就是依据这个原理来对环境光线进行计算的,相机在半按快门后即完成对光线的测定,经程序计算后自动调整光圈、快门、ISO值等待下一步操作。简单地讲:“程序自动曝光”拍摄出的照片上明亮物体、黑暗物体能表现出18%的中灰度色调。同人眼一样,在这个值之外的环境光线,相机就无法正确在底片/CCD上正确表达出来。


曝光补偿的几种方法临沂公
曝光补偿、调整的手段很多,一般的有闪光灯、摄影灯、反光板的外源光线补偿;调整光圈值、曝光时间的光通量参数补偿。上面这几种补偿的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分类到“光线补偿或曝光控制”的概念中去。还有就是EV的调整补偿。  外源光线类的闪光灯光线补偿,在缺乏其他补光光源情况下补光偏硬,往往会在被摄对象的背景上留下明显的阴影,同时会使被摄主体高反射部分失去层次,失真严重,所以一般很少采用。
 摄影灯可以营造出很好的拍摄效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局限于摄影棚之内。补光效果柔和的反光板对于小场景人像类摄影应用广泛,常用于主体面部补光,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光圈以及快门的光通量参数调整,往往由于拍摄过程中需要考虑景深,以及运动物体因素影响,实际运用中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对于现在普及设备来讲,最常用到的手法是进行EV的调整,以期达到曝光补偿的目的。


柯美α-7D曝光补偿转盘,黄色刻度1/3EV、白色刻度1/2EV

消费级数码相机大多具备±2.0EV调节范围,高档些的DC可达可达±3.0EV。考验一台DC的指标之一就是它的手动调节功能,而在EV调整中调整精度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般的以0.3或0.5为级别。级差越小越能满足拍摄者的创作意图。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1:13 |
正确使用曝光补偿功能
  对于初学者来讲,曝光补偿一般用于静物、景物拍摄的场合。这个场合适合你从容进行参数调整,用不同的补偿值拍摄多张片子,从中选择最佳作品出来。
 正确调整EV值:在典型欠曝场景(物体亮部的区域较多,如逆光、强光下的水面、雪景、日出日落场景等)使用EV+,在典型过曝场景(物体暗部的区域较多,如密林、阴影中物体、黑色物体的特写等)使用EV-。简单通俗地说就是“白加黑减、亮加暗减”。
  需要注意的是DC无论在P挡还是S/A挡下,当对EV值进行调整时,相机的光圈/快门参数也会有相应的变化:P挡下EV调整时,相机光圈、快门都会做出自动调整;A挡下光圈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快门的速度变化;S挡下快门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光圈大小变化。但是这些光圈、快门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最终成像后的曝光补偿效果。
M挡下拍摄的特殊效果
  在DC的M挡下,光圈和快门的速度都可以分别调整的,而对光圈/快门的配置进行相关设定后,DC的测光完成时,会根据对环境光线的计算自动给出一个EV补偿参数,这个参数是无法手动调整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利用其补偿极值外的“参数溢出”达到创作目的:即利用数码相机无法达到的EV补偿值之外的部分实现创作目的,这时的EV值在LCD的显示上呈现红色(参数溢出)。

拍摄后期的曝光补偿处理
  对于在特定场合下需要捕捉一瞬间的场景,而无法及时对相机进行EV调整的图片,我们还可以在后期用PHOTOSHOP以及ACDSEE来处理。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1:14 |
什么是桶形失真?如何矫正桶形失真?


桶形失真使正方形膨胀


桶形失真的拍摄实例

失真是由于光线的倾斜度大引起的,与球差和像散不同,失真不破坏光束的同心性,从而不影响像的清晰度。失真表现在像平面内图形的各部分与原物不成比例。畸变的情况与光阑的位置有关。


桶形失真的矫正

    通常情况下,广角镜头都有或多或少的桶形畸变,尤其是在变焦镜头的广角端,这个问题更是十分严重,很多大变焦比便携式相机出于成本考虑,在这个方面更是有先天不足。不过现在这个问题简单了,因为最近一个名为“全景工具”(Panorama Tools)的软件在网上越来越流行,摄影者们通过这个软件可以轻而易举地矫正桶形畸变和枕形畸变。我们通过全景工具对上图的失真照片进行了矫正。


矫正前的照片

矫正后的照片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Adobe Photoshop等一系列软件,矫正数码相机输出的桶形失真图像,掌握了诀窍以后,难度并不大。

什么是枕形失真?如何矫正枕形失真?
枕形失真(Pincushion Distortion)又称枕形畸变,它是由镜头引起的画面向中间“收缩”的现象。我们在使用长焦镜头或使用变焦镜头的长焦端时,最容易察觉枕形失真现象。特别是在使用焦距转换器后,枕形失真很容易便会发生。当画面中有直线(尤其是靠近相框边缘的直线)的时候,枕形失真最容易被察觉。普通消费级数码相机的枕形失真率通常为0.4%,比桶形失真率低。与枕形失真相对的是桶形失真。

枕形失真使正方形向内收缩
枕形失真的矫正
通常情况下,长焦镜头都有或多或少的枕形畸变,尤其是在变焦镜头的长焦端,这个问题更是十分严重,很多大变焦比便携式相机出于成本考虑,在这个方面更是有先天不足。不过现在这个问题简单了,因为最近一个名为“全景工具”(Panorama Tools)的软件在网上越来越流行,摄影者们通过这个软件可以轻而易举地校正桶形畸变和枕形畸变。我们通过全景工具对上图的失真照片进行了矫正。

矫正前的照片

矫正后的照片


什么是非球面镜头?有那些特性和优点?

一片光学镜片或者与一个复合镜头相结合的镜片,至少一个表面上不同部位的点没有共同的球心,这就是非球面镜片,至少含有一片这种镜片的复合镜头称为非球面镜头(Aspherical Lens)。
    大多数透镜都是球面的,所以在一特定表面上的各点和球心(半径或中心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一个透镜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差不多总是不同半径的球面。这一设计原理的最大缺陷就是无法避免地产生球面像差,只有通过通过非球面镜片来加以校正。

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是由于透镜球面表面是球面而引起的。由光轴上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通过镜头后在像场空间上不同的点会聚,从而发生了结像位置的偏移。
    非球面镜片不像普通的凹凸透镜那样表面为简单的圆球面,非球面镜在镜头边缘的厚度较大,镜面为非球面状。非球面镜片的作用就是通过修改镜片表面的曲率,让近轴光线与远轴光线所形成的焦点位置重合。当近轴光线与远轴光线都落在同一个焦平面上后,光斑将会消失,成像锐度将会提高。
    目前主要有三种制造非球面镜片的方法:
1、研磨非球面镜片:在整块玻璃上直接研磨,这种制造工艺成本相对较高;
2、模压非球面镜片:采用金属铸模技术将融化的光学玻璃/光学树脂直接压制而成,这种制造工艺成本相对较低;
3、复合非球面镜片:在研磨成球面的玻璃镜片表面上覆盖一层特殊的光学树脂,然后将光学树脂部分研磨成非球面。这种制造工艺的成本界于上述两种工艺之间。
    由于光线进入广角镜头的入射角比较大,所以球面像差的表现在广角镜头尤为明显,因此在广角镜头上采用非球面镜片是消除像差的有效方法。下面几款广角镜头的结构中都采用了非球面镜片。

佳能 EF14/2.8L USM

尼康 AF 18/2.8D

美能达 AF 35/1.4G

腾龙 SP AF 14/2.8
通常的非球面镜片是一面为非球面,另外一面是球面,近年来出现了双面非球面镜片,采用这样的镜片,可以使镜头的镜片数减少许多,也可以得到更大倍率的变焦镜头。

什么是LOMO相机?LOMO的起源和发展趋势
1、LOMO的起源
  LOMO原是前苏联武装部队间谍用的低科技相机,在前苏联一个专门生产军事光学镜片的工厂“Leningradskoje Opitiko Mechanitscheskoje Objedinenie”(LOMO) 开始研发一种小型、可随身携带的低科技相机。1991年,两位维也那美术学生沃尔夫冈·施特兰晶格(Wolfgang Stranzinger)及马蒂亚斯·菲格(Matthias Fiegl)在捷克度假时,在一家旧货店找到旧款LOMO,用后发觉照片效果很自由很独特,没想到竟然成为地下艺术圈、文化圈的新宠儿,于是Lomography诞生了。1996年,二人说服圣彼得堡当时的市长兼列宁格勒光学仪器工会总经理普丁(Putin),继续生产LOMO相机,这不仅对有益于他们的国家经济,也对促进艺术文化很重要。LOMO革命于是展开。

早期LOMO相机 “老母机LC-A”

LC-A机简介:
   LC-A长着一副呆瓜模样,却内藏Radionor博士所创之32mm广角绝世好镜,暗角明显,色彩诡异。这是最像一台相机的LOMO了,可调光圈对焦,小巧轻便,随身携带,想拍就拍。LC-A的崛起复辟了LOMO家族的辉煌。LC-A拍摄效果,色彩诡异,焦点不实,带有明显暗角。

LOMO的定义
  LOMO=拉玛、乐魔、裸猫……乐摸!尽管翻译版本繁多,但是在香港和台湾,Lomo的爱好者们给它起了一个恰当的中文名字--乐摸--让我们快乐地抚摸生活!
  LOMO,四个字母排列组合成一种相机的牌子,不尖端,却制造惊喜;一种生活方式,不高档,却风光无限;一种“Don’t think,just shot”的拍摄态度,不高傲,却随心所欲。仿佛又一次从简单到复杂的轮回,LOMO滋生了这个城市时尚的触角,一群活跃而感性的年轻人为之疯狂。他们说:“LOMO就是Let Our life be Magic and Open。”

  今时今日,如果你还以为“傻瓜摄影”意味着落后,那就是你远远落伍了,因为目前在欧洲和日本,这种“LOMO随兴摄影风格”可是大大盛行!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连续拍,不理会正统的摄影规矩,只讲究个人的随意性、真实性。也许你不认为这是艺术行为,只不过是青春期的情绪发泄。但是,你错了!这就是艺术,是一种新兴的摄影艺术!
  LOMO的宗旨就是要藉千千万万的“Snap Shots”去纪录地球上的一事一物。LOMO一直都在寻找那自然的、即兴的美学。这是一种新的摄影取向, LOMO的态度解放了所有传统意念的追随者。  不要想,只管拍!LOMO人并不会受古老摄影模式所限制。相片就是LOMO的根本。没有什么比新鲜的LOMO相片感觉更美妙的了。LOMO收集、欣赏并展示所有精彩的照片,有神秘的,愉快的,有模糊的,沉闷的,简单点说,即是生活中的所有
  把简单的过程复杂化,把复杂的美学简单化,把不完美艺术化,还原与颠覆成就了一种世界性的地下艺术潮流,这就是LOMO的魅力……
    目前,LOMO的总部设在维也纳,世界各地都有LOMO爱好者的社团,摄影活动、影展、聚会在不同的角落快乐地进行着。LOMO相机本身最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镜头,经由独特的拉氏镜片弯曲角度,让它得以日夜兼拍,毋需闪光灯,也毋需对焦,即可轻松拍摄。完全是随见随拍,哪怕你是一个摄影盲也无所谓。
 此外,LOMO的特殊镜头对红、蓝、黄三原色的感光特别敏锐,用正片冲洗出来的相片,色泽异常鲜艳。有些特殊型号的LOMO还有很多其它特色,比如“隧道效果”,即照片的四周会显得比中间暗很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暗角效果。以下两幅照片是使用LOMO相机拍摄的。
从LOMO大规模生产开始到如今,已经拥有了多种多样的特色LOMO:有适合水下拍摄的Frogeye,有一次能成像四到九张的多镜头相机,有9种滤光镜的Colorsplash等等。每一种都是玩家们的心头所爱,因为LOMO相机独特的成像效果不是后期处理得来的,而是拍完即有,类似PHOTOSHOP的图像处理软件对它根本毫无用处。

  独特的镜头语言成就了LOMO至高无上的魅力。然而,技术和功能的多样性却并不是LOMO相机最吸引人的地方,相反,简单的操作和毫无规则的拍摄手法才是LOMO狂潮席卷全球的终极秘密。不用担心别人会笑话你的拍摄角度和画面布局,自由和随性才是LOMO风格的绝对体现。
、LOMO的趋势
  现在,LOMO相机代表的是年轻人热爱的随意Snap文化,不用考究任何原因,只要手拿一部相机加上食指一动,你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以LOMO相机拍摄Snap后,千万不要独立观看每张相片,因为它还不是“艺术制成品”。还需要配上独有创意,将照片整排地铺出来,或做成一件立体作品,才能体现其独有文化。LOMO在外国掀起热潮,LOMO迷俱乐部纷纷成立,还形成了“LOMO graphy”一词(即用LOMO拍照的艺术)。
  凡是参观过LOMO展、看到过LOMO墙的人,相信都会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一排排照片串接在一起,好像马赛克一般铺陈满墙,那样缤纷的颜色,那样肆意的图像,完全不同于寻常的摄影展。很多照片看上去都有一点疯狂,完全不合常规,如果按照过去的评判标准,它们都犯了摄影的大忌。比如人物出框、对比过强、对焦不准等等,可这些如果同时并且重复出现,就成了一种独到的风格。而这种标新立异的风格已被少数前卫者狂热追求,并引起了大众的兴趣。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1:14 |
什么是后帘闪光同步?能取得什么效果?

一般的135单反相机的快门都有两个快门帘幕,前帘幕(也称为第一快门帘幕)和前帘幕(也称为第二快门帘幕)。每次按下快门的基本工作程序为∶按下快门--> 前帘开放--> 感光元件(或胶片)感光--> 后帘关闭。
目前,普通数码单反相机的快门速度为30~1/4000秒,如尼康D80、佳能400D等,准专业以上级相机可以最高达到/8000秒,如尼康D200、佳能5D等,美能达专业胶片相机α-9甚至达到了1/12000秒。
后帘同步和后帘同步的区别和特点
为了说明后帘同步的含义,首先需要说明一下前帘同步、后帘同步的区别。

  前帘同步:在按下快门、前帘幕开放之后的那一瞬间,闪光灯发光。
   后帘同步:在后帘幕关闭之前的一瞬间,闪光灯发光。
    前帘同步,是最基本的闪光方式。由于闪光灯进行一次闪光的时间很短,而高速快门又是靠快门叶片之间的夹缝扫过感光元件(或胶片)完成曝光的,所以才有“最高闪光同步速度”的概念,比如本来闪光同步时间1/250秒,而我们用1/500秒的快门进行闪光摄影,快门夹缝未能全部扫过底片时,闪光就结束了,造成了画面照度不均。

舞蹈演员从右到左移动,身后留下了不同姿态的拖影

后帘同步,是先打开快门进行曝光,在快门关闭前的一瞬间闪光。这样拍摄快速移动有亮点的物体就会产生光点在运动物体的“身后”划出光道的效果。
  此外,还有一种闪光同步类型——慢速同步,它是前帘同步的一种,因为快门打开的时间比较长而命名。慢速同步可以实现前景和背景都获得正常的曝光。前景的人物由闪光灯发出的高速闪光凝固,背景较暗的景物由长时间的暴光获得细节。如果用没有后帘同步的相机照快速移动有亮点的物体,就会产生由光点划出的光道在运动物体“身前”的效果,这是因为闪光灯是“前帘同步”方式。   
 在快速或高速闪光同步,以及拍摄相对静止的被摄体(建筑物、停止中的车辆、山、原野或庭园的远景等)时,两者间的区别并不明显。而在慢速或长时间曝光模式,或者拍摄活动相对有运动倾向以及活动被摄体(人、运动中的车辆、动物、体育和舞蹈题材等)时,使用不同的闪光同步模式,则会得到效果完全不同的图像,尤其是在低照度的环境时尤为明显。比方说,在傍晚或低照度环境里,使用标准镜头以下或广角镜头拍摄一个人骑自行车斜方向迎面而来的画面,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保持拍摄角度和画面不变,使用1/8秒或1/4秒的快门速度,设定后帘闪光同步模式,将会得到一张在被摄主体后面有拖影而被摄主体清晰的照片。
  工作原理:
当释放快门时,闪光灯并没有发光,那么此时的被摄主体体处于曝光不足状态(当然,如果过分低的照度将不会在胶片上留下影像),但感光元件(或胶片)仍然能记录下曝光不足的影像,同时被摄体在运动状态中,因此在胶片上被记录下的是一个拖影。
  当1/4秒或1/8的时间到了之前,也就是快门将要关闭的前一瞬间,闪光灯发光,然后快门关闭。此时,由于闪光灯的光,使得被摄体在感光元件(或胶片)上留下了一个清晰的,曝光足够的影像,而之后快门立刻就关闭了,因此在这串拖影的最后点,是一个清晰的由闪光灯照亮的被摄体。看上去的效果是一张带有动感、速度感的照片。


什么是动态范围?对画面效果有何影响?

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最早是信号系统的概念,一个信号系统的动态范围被定义成最大不失真电平和噪声电平的差。而在实际用途中,多用对数和比值来表示一个信号系统的动态范围,对于底片扫描仪来说,动态范围是指扫描仪能记录原稿的色调范围,即原稿最暗点的密度(Dmax)和最量处密度值(Dmin)的差值。而对于胶片和感光元件来说,动态范围表示图像中所包含的从“最暗”至“最亮”的范围。动态范围越大,所能表现的层次越丰富,所包含的色彩空间也越广。
  数码相机的动态范围越大,它能同时记录的暗部细节和亮部细节越丰富。请注意,动态范围与色调范围(tonal range)是不同的。

常见的PHOSHOP曝光柱状图

当我们采用JPEG格式拍摄照片时,数码相机的图像处理器会以明暗差别强烈的色调曲线记录图像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器常常会省去一部分RAW数据上的暗部细节和亮部细节。而使用RAW格式拍摄,则能图像保持感光元件的动态范围,并且允许用户以一条合适的色调曲线压缩动态范围和色调范围,使照片输出到显示器或被打印出来后,获得适当的动态范围。

  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是由数以百万个像素组成的,这些像素在像素曝光的过程中吸收光子,转化成数字信号,然后成像。这个过程就像我们拿数百万个水桶到户外收集雨水。感光区域越光亮,收集的光子量自然越多。感光元件曝光后,按照每个像素收集的光子量不同,赋予它们不连续的值,并转化为数字信号。没有吸收光子和吸收光子至满载的像素值分别显示为"0"和"255",即代表纯黑色和纯白色。
  一旦这些像素满载,光子便会溢出,溢出会导致信息(细节)损失。以红色为例,高光溢出使满载红色的像素附近的其它象素的值都变成255,但其实它们的真实值并没有达到255。换句话说,画面的细节发生了损失,这样会造成高光部分的信息缺失。如果我们以减少曝光时间来防止高光溢出,很多用来描述昏暗环境的像素则没有足够的时间接收光子量,得出的像素值为0,这样就会导致昏暗部分的信息缺失。
  通过上面的说明,我们现在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采用大尺寸感光元件的数码单反会拥有更大的动态范围。原因很简单:数码单反的感光元件尺寸一般是消费级数码相机的4~10倍,允许承载更多的像素而不至于缩小像点之间的距离,而产生噪点。更多的像素不会很快被“填满”,因此表现昏暗环境的像素在表现光亮环境的像素“满载”之前,有更多时间吸收光子,从而画面细节便会更加丰富。
   下面结合在不同的场景下拍摄的图例和相应柱状图加以说明。

相机的动态范围与场景的动态范围基本相符,柱状图表明照片有丰富的亮部和暗部细节。

相机的动态范围比场景的动态范围小,柱状图表明照片缺失亮部细节和暗部细节。

相机的动态范围有限,以牺牲暗部细节为代价获得亮部细节。为了防止高光溢出,数码相机要求用较短的时间让像素曝光,表现暗部的像素没有足够的时间吸收光子量,损失了暗部细节。

相机的动态范围有限,以牺牲亮部细节为代价获得暗部细节。为了使暗部像素有充分的曝光时间,数码相机要求用较长的时间让像素曝光,使描述亮部的像素发生高光溢出,损失了亮部细节。

场景的动态范围比照相机动态范围小,典型的例子是从飞机上拍摄照片。柱状图可以“拉长”到覆盖整个色调范围,得出一幅对比度较强的照片,但是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色调分离。


什么是高光溢出?具体画面表现是什么?



高光溢出现象

无高光溢出现象
数码相机感光元件上的像素负责收集光子,并通过光电二极管把光子转化成电荷,继而通过一系列处理,形成数码图像。我们在什么是动态范围的名次解释中已经谈到,一旦接收光子的“桶”(bucket)满载,由额外光子转化成的电荷便会溢出,并且这种溢出对像素值是没有影响的,因此会导致像素值的感光不足或感光过度。当电荷溢出至其旁边的像素,使旁边的像素在处理光子过程中感光过度。如下图所看到的,表现太阳的明亮的像素有电荷溢出,使建筑武边缘的较暗的像素感光过度,并形成一条白带。高光溢出,不仅会使画面损失细节,而且增加了紫边出现的机会,下图右侧出现了严重的紫边现象。

右侧建筑边缘出现了严重的紫边现象

  一些传感器带有“高光溢出保护”(anti-blooming gates)功能,吸收溢出的电荷,减少溢出电荷对附近象素的滋扰。这种功能基本能抑止高光溢出,除非照片光暗对比非常强烈或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照片严重过曝。




数码相机的噪点(noise)也称为噪声、噪音,主要是指CCD(CMOS)将光线作为接收信号接收并输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图像中的粗糙部分,也指图像中不该出现的外来像素,通常由电子干扰产生。看起来就像图像被弄脏了,布满一些细小的糙点。我们平时所拍摄的数码照片如果用个人电脑将拍摄到的高画质图像缩小以后再看的话,也许就注意不到。不过,如果将原图像放大,那么就会出现本来没有的颜色(假色),这种假色就是图像噪音。
    除了噪点外,还有一种现像很容易噪点相混淆,这就是坏点。在数码相机同一设置条件下,如果所拍的图像中杂点总是出现在同一个位置,就说明这台数码相机存在坏点,一般厂家对坏点的数量有规定,如果坏点数量超过了规定的数量,可以向经销商和厂家更换相机。假如杂点并不是出现在相同的位置,则说明这些杂点是由于使用时形成的噪点。

ISO越高,则产生的噪点越多
噪点产生的原因:

    1、长时间曝光产生的图像噪音
这种现像主要大部分出现在拍摄夜景,在图像的黑暗的夜空中,出线了一些孤立的亮点。可以说其原因是由于CCD无法处理较慢的快门速度所带来的巨大的工作量,致使一些特定的像素失去控制而造成的。为了防止产生这种图像噪音,部分数码相机中配备了被称为"降噪"的功能。
   如果使用降噪功能,在记录图像之前就会利用数字处理方法来消除图像噪音,因此在保存完毕以前就需要花费一点额外的时间。
  2、用JPEG格式对图像压缩而产生的图像噪音
由于JPEG格式的图像在缩小图像尺寸后图像仍显得很自然,因此就可以利用特殊的方法来减小图像数据。此时,它就会以上下左右8×8个像素为一个单位进行处理。因此尤其是在8×8个像素边缘的位置就会与下一个8×8个像素单位发生不自然的结合。 N.f+s e\
    由JPEG格式压缩而产生的图像噪音也被称为马赛克噪音(Block Noise),压缩率越高,图像噪音就越明显。 虽然把图像缩小后这种噪音也会变得看不出来,但放大打印后,一进行色彩补偿就表现得非常明显。这种图像噪音可以通过利用尽可能高的画质或者利用JPEG格式以外的方法来记录图像而得以解决。
3、模糊过滤造成的图像噪音
    模糊过滤造成的图像噪音和JPEG一样,在对图像进行处理时造成的图像噪音。有时是在数码相机内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时是利用图像润色软件进行处理时产生的。对于尺寸较小的图像,为了使图像显得更清晰而强调其色彩边缘时就会产生图像噪音。
   所谓的清晰处理就是指数码相机具有的强调图像色彩边缘的功能和图像编辑软件的“模糊过滤(Unsharp Mask)”功能。在不同款式的数码相机中也有一些相机会对整个图像进行色彩边缘的强调。而处理以后就会在原来的边缘外侧出现其他颜色的色线。
   如果将图像尺寸缩小以后用于因特网的话,图像不是总觉得会变得模糊不清吗?此时如果利用“模糊过滤”功能对图像进行清晰处理,图像看起来效果就会好一些。不过由于产生了图像噪音,在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处理时,这种图像噪音就显得很麻烦。切忌不要因为处理过度而使图像显得过于粗糙。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1:15 |
什么是点测光?主要在哪些场合下使用?

点测光方式不是对整个画面,而是对画面中央一个很小的区域进行测光,区域的大小一般为总画面的4%或更小的区域(约2-3%),该区域与整个画面相比,可近似地看成是一个点,因而得名。点测光方式的感光元件一般是装在反光镜箱底部,主反光镜的中央部分是半透明的 (透明部分的大小决定了点测光区域的大小,在聚焦屏上会印有该区域大小的图案)。在主反光镜背后另外多加了一个小型的反光镜(副反光镜)。

尼康D70的点测光分布

在拍摄明暗反差强烈、并且明暗面积很不均衡的被摄物时,摄影者可以用画面中心这样一个很小的范围对被摄主体或其它部位上某处亮度进行测定,而不受大面积强光背景或阴暗背景的影响。由于照相机的测光通常是以反光率为18%的中灰性反光率为基准设计的,因此,如果被摄物上被测光的那很小的部分特别明亮或特别阴暗,那么用点测光模式测得的数据仍然是不可靠的。被测光部分的反光率若远远高于中灰性基准或远远低于中灰性基准,就会造成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用点测光模式测光,必须注意测定被摄物上反光率接近中灰性的部分。

由于点测光只对很小的区域准确测光,区域外景物的明暗对测光无影响,所以测光精度很高,因此点测光很受专业人士和摄影爱好者得的喜欢,尤其适合于艺术人像、静物等摄影。掌握这种测光方式要求摄影者对所使用相机的点测特性有一定了解,并懂得凭经验作出曝光补偿。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1:16 |
什么是“红眼”现象?如何减轻“红眼”

自从闪光灯灯泡发明以来,“红眼”是闪光摄影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红眼是因为相机闪光灯的光线通过拍摄对象的眼睛后部(视网膜)反射并进入相机镜头而造成。因为视网膜充满血管并显示红色,所以最终影像中显示拍摄对象的眼睛是红色的。红眼现象并不表示拍摄主体的眼睛有任何问题。

“红眼”现象     

减轻“红眼”
如果闪光灯实际上距离镜头很近(几乎在所有小型相机中是这样的),闪光灯的光线会直接进入眼睛并反射回相机。此外,如果拍摄对象的瞳孔扩张(在黑暗的室内),也会增大出现红眼的机会。

  要减轻“红眼”现象,请尝试运用以下技巧:
  ○ 使闪光灯远离相机,使用离机闪光灯(可能的话)可防止光线直接射入拍摄对象的眼睛,从而减少红眼现象;
    ○ 反射闪光,将闪光灯朝向天花板以使光照柔和,防止光线直接从眼睛反射至镜头;
  ○ 增强周围光照,增强室内光照可使拍摄对象的瞳孔缩小,以减少红眼现象;
    ○ 使用数码相机上的“减轻红眼”模式,在此闪光模式下,闪光灯将在实际曝光前闪几次光,从而使拍摄对象的瞳孔缩小以减轻红眼现象;
  ○ 让拍摄对象看稍微偏离相机的地方。
  看相机的侧边可助于改变光线反射的角度,可以减轻红眼现象有时这些技巧可能均无法消除红眼现象。在此情况下,可在拍照后用计算机上的影像编辑软件将其处理掉。Nikon View 6具有强大的消除红眼功能,它可让摄影者在拍照后通过自动或手动方式移除拍摄对象眼睛上出现的红眼现象
  在拍摄动物时也可能出现“红眼”,但由于它们的眼睛构造不同,反射的光线可能是黄色、绿色或其它颜色。以上所述的相同技巧也可用于消除动物眼睛产生的这些反射光。


什么是景深?其特点和应用方法有哪些?


简单的说,景深(depth of field)就是聚焦清晰的焦点前后“可接受的清晰区域”。这段距离的特点是实焦点后面清晰的距离要长于前面清晰的距离,对于任意口径来说,其焦点之后的景深大约是焦点前面景深的2倍。清晰范围前后较短的,我们一般称之为景深浅(或景深短);而清晰范围较大的,我们一般称之为景深深(或景深长)。

景深浅有利于虚化背景
清晰范围的差别基于几方面的标准,教科书在解释景深时必需要讨论“最小弥散圈”的概念,但那是一个对于实际应用并非必要、复杂的技术问题。 例如:你在动物园将镜头焦点调在老虎的眼睛上,在底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而这时老虎的嘴巴,还有其身后的树皮,在最终的照片上也显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当你的视线从调焦点的眼睛移开时,模糊的程度就逐渐加大。在近处前景和远处背景上的物体离老虎越远,清晰度就越差

弥散圈大小与景深的关系
因此,“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部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被拍摄到景物。

    景深规则一: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光圈口径是影响景深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唯一可以在不用改变拍摄位置和透视角度的情况下达到改变景深效果的方法(如下图),如f16或f22光圈,产生广泛的清晰调焦范围。相反,f2.8或f4产生短浅的景深,前景和背景上的可接受的清晰范围要小得多。 但是这个方法只适用于数码单反相机和具有光圈优先AE功能的消费级数码相机机。


光圈口径与景深的关系

创作一幅作品而非简单地拍照,光圈的选择就是一个基本的要素。即便在使用程序曝光模式时,你也应该在可行的情况下选用最合适的光圈和速度的组合。


景深规则二:焦距越大,景深越小
是最便于得到浅景深效果的方法,也是人像摄影虚化北京的一大绝招。当婚礼的最高潮,您将相机的变焦推到长焦端,您会惊奇地发现,喧闹的背景和混乱的现场都已经离您远去,留下的只有新娘和新娘脸上洋溢出的微笑。

长焦距大景深

近距离小景深
景深规则三: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这是拍摄花朵等小物件时的最佳方法,在最广角端近距离拍摄是数码相机的优势之一,而对于拥有消费级数码相机的众多家庭用户来说,合理利用这一规则可以使您在拍摄中更加如鱼得水。
    基于以上分析,采用“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长焦距镜头”能获取最小景深的效果。采用“最小光圈+最短焦距镜头+超焦距聚焦”能获取最大景深效果。目前,一般家用数码相机都是大景深,很难拍出背景虚化的照片,只有在用微距拍摄的时候才能看出背景虚化的效果。


解读包围式曝光,如何运用包围式曝光?

么是包围式曝光?
    包围式曝光(Bracketing)也称为“阶梯式曝光”、“括弧式曝光”等,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几个不同变化的曝光组合来对某一对象实施曝光的拍摄方法。它是数码相机内置的一种高级功能。与普通拍摄不同的是,当使用这种能按下快门时,数码相机不是拍摄一张照片,而是以不同的曝光组合连续拍摄多张,从而保证总能有一张符合摄影者的曝光意图。普通数码相机的曝光级差可选择设置1/3,2/3或1EV,一般可以拍摄3张。

采用包围式曝光拍摄

如何运用包围式曝光?
    之所以要用包围式曝光,主要是用来对付一些比较重要同时亮度比较复杂,而摄影者一时无法确定合适曝光量的题材。因为数码照片曝光准确与否对后期输出照片的质量关系密切,所以对照片有较高要求的摄影者都很重视准确曝光,通过包围式曝光可确保你在一组不同曝光组合的照片中选择到具有最合适曝光量的照片。包围式曝光一般应用于静止或慢速移动的拍摄对象,因为要连续拍摄多张,很难捕捉动体的最佳拍摄时机。
    另外,在拍摄彩色反转片时也经常会用到这个功能。在一些特定的重要场合拍摄数码照片时,为了保证照片质量,保证拍摄成功率,使用包围式曝光可说是一个有效措施,因此一般数码相机上都有该项功能,通过主菜单或相关选项控制,在使用后要注意及时取消,以免影响以后的及时抓拍等。要想开启包围式曝光需要预先设定好相机模式,这样在拍摄时就像平常使用一样就行了。但在实际拍摄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1.注意对象特征
    一般来说,被摄景物在亮度相对均匀的前提下才可采用包围曝光,以确保获得准确曝光。但是真正面对主体与背景亮度悬殊,需要做一定曝光补偿的对象时,仅仅靠半档到一档的曝光偏差往往是不够的,仍然需要预先作相应的“曝光补偿”后才动用“包围式曝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准确曝光。比如说像拍摄高调对象或低调对象时,就要预先做适当的正负曝光补偿后才采取包围曝光。因为原来的补偿值很可能要大于你的“包围值”。
   首先要注意储存卡的容量,在储存容量不够时就要谨慎使用,以免不必要地浪费空间,导致进退两难而无法完成拍摄任务;其次要注意电量。有些相机的电池不大稳定,在接近耗尽时说没电就没电了。尤其是在你连续拍摄3张时就好像进行强放电一样,电池能很可能一下子消耗殆尽而无法恢复,这样就很可能将你的拍摄计划打乱。

    3.注意区分曝光模式,  
一些相机上还支持有包围式闪光曝光功能,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包围式闪光曝光与包围式曝光略有不同。包围式闪光曝光是通过控制闪光灯的输出来完成包围式曝光,虽然工作原理和操作方式上都与包围式曝光相同,因为加入了闪光灯的元素,更适合在弱光条件下使用。

什么是内对焦和后对焦?各有哪些优点?

不少镜头采用两个嵌套的管状结构,成本低廉,但在对焦和变焦过程中,镜头长度会发生变化,不便于使用偏振镜和特殊效果滤光镜。同时,由于套筒移动和抽吸空气,会导致灰尘进入镜身内部以及加快磨损,使用一段时间后镜头内部的灰尘会十分明显。采用内对焦和后对焦设计的镜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上述问题。

镜头的镜组结构分为前镜组、中间镜组和后镜组。所谓内对焦(Internal Focussing,简称IF),是指镜头在对焦时,前后镜组都不移动,而由镜头内部的一个对焦镜片组的移动来完成对焦,对焦时镜头长度保持不变。而后对焦(Rear Focussing,简称RF),则是指对焦时前镜组和中间镜组不移动,而后镜组的移动来完成对焦,对焦时镜头长度也保持不变。

为了减少焦距离变化较大的微距镜头、非对称式广角的相差变化量,内对焦和后对焦设计常常采用浮动系统结构,该系统能够检测并分配不同镜组的移动量,以减少单个镜组的移动量,这样就能够保证即使在非常近的距离下,以及从近摄至无限远距离也能保持出众的镜头性能。
   采用内对焦和后对焦设计的镜头特点是前镜组不移动,通过中间镜组或后镜组前后移动完成变焦和对焦。在使用中,镜头的长度不会变化,而且前镜组不会旋转,便于使用偏振镜和特殊效果滤光镜。由于镜组移动距离减小,对焦速度也很快。此外,还可以减轻镜片驱动的扭力,保持对焦时的稳定感。

什么是色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消除?

什么是色差?
    色差又称为色散现象,是由于相机镜头没有将不同波长的光线聚集到同一个焦平面(不同波长的光线的焦距是不同的),或者由于镜头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放大程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差可分为“纵向色差”和“横向色差”。

纵向色差,不同颜色光线的波长不同,焦距也不同
横向色差,不同颜色光线的波长不同,放大倍率不同

相机镜头是用白光来形成影像的,而白光则是由各种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组合而成。虽然同是电磁波,不过不同波长(颜色)的可见光在穿过玻璃时会有不同的速度,因此亦有所谓不同的折射率。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只要利用菱镜便可将白光分解成不同颜色(波长)的光线。     相机镜头由玻璃构成,利用折射原理将可见光聚焦而成为影像。光线穿过镜头后,有机会出现类似菱镜的效果,不同波长的光线不能在同一焦点上聚焦,在影像上形成色散,即是所谓的紫边现像。大家可以透过下图了解镜头的色差如何在影像中央及边缘形成色散现像。



理论上色散在影像中央及边缘都可以发生,不过由于边缘的光程较长,因此色散也就特别明显。由于短波长的折射率较高,因此紫色对色差也特别敏感。由色差而形成的紫边,通常可以在画面边缘看到,而由于紫色折射得较多,所以紫边一般都是由内向外扩散。此外,远摄镜头的光程长,色散的现像也就特别容易看到。'

    如何消除色差?

    为解决色差问题,镜头厂商就想尽办法从镜片的构造入手,包括采用不同折射、散射特性之镜片组合。佳能早就成功以人工萤石晶体(CaF2)的低色散特性大大减少镜头色差,于1969年推出首支采用萤石镜片的超远摄镜头FL-F300/5.6。
  

   目前,萤石镜片及UD超低色散镜片已广泛采用在佳能、尼康等高质素镜头中。佳能两片UD镜片相等于一片萤石镜片的减色差效果,而一片超级UD镜片则可提供相等于一片萤石镜片的效能。
13
发表于 2010-10-14 21:19 |
这需要占个沙发,慢慢地来欣赏呀
14
发表于 2010-10-14 21:20 |
很实用,要好好地学习一下
15
发表于 2010-10-15 10:03 |
很实用,要好好地学习一下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