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1 于 2022-4-18 09:20 编辑
手绘南阳汉画,展现千年文化 图文: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2022年4月17日,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走进南阳手绘汉画老师韩贯中老师工作室。 两汉时期,南阳的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治地位重要。西汉建立后,置南阳郡治于宛,地处南北交界处,又是长江、汉水、淮河三水路与关中来往之孔道,交通便利。《史记·货殖列传》云:“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汉书‘地理志》载西汉时南阳郡“户三十五万九千三百一个六,口一百九十四万一千五十人,县三十六。”成为西汉的五都(另有洛阳、临淄、邯郸、成都)之一。
到了东汉,南阳进入鼎盛时期,刘秀定都洛阳后,把宛作为陪都。东汉时的宛城,规模宏大,有外城、内城两重。外城周长18公里。城内皇亲国戚不能尽数,王侯将相宅第相望,“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东汉历时195年,先后有7今公主、28个王侯被封在南阳,出自南阳的文臣武将众多。按汉代规定,朝官辞职后不得居住京城,只可返回家乡。南阳在东汉时被誉为“帝乡”“南都”,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所言:“洛阳与南阳是东汉两个最大的中心城市。”
汉代南阳发达的经济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良好的政治环境又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南阳由于在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地,两种不同风格与内涵的文化碰撞融合,使汉代的南阳文化不仅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特征,而且在当时领风气之先。
汉代南阳舞乐百戏极为发达。东汉历代皇帝音乐造诣都很高,“目极角抵只观,耳穷郑卫之音”。光武帝刘秀喜欢各类俗乐。明帝曾在南阳郡召集地方学校的学生演奏《鹿呜》等雅乐。截止目前,南阳已出土40余座(近2000块)汉代画像石,其中大都刻有表现乐舞百戏的画像,有撞钟图、击铙图,十分生动,而弹琴、抚瑟,击鼓更是栩栩如生,并有管弦打击乐器伴奏的乐队,所见有瑟、竽、排箫、埙、拍、铙、钲、钟、磬、建鼓、等多种乐器,令人仿佛听到了《寡妇曲》的悲吟,《朗鸡曲》的哀鸣,听到柔丽多变的“新声”。画像石中的“七盘舞”“建鼓舞”“独舞”“双人舞”“巫舞”“长袖舞”,舞者个个细腰长袖,体态翩跹,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舞姿,状如白鹤,形同流水,使人目不暇接。汉代画像石中的乐舞场面的铺张恢弘与张衡在《南都赋》中对汉代南阳歌舞聚会活动汪洋恣肆的描绘相互辉映,令人如入其境,如闻其声,使人仿佛回到了音乐文化异彩纷呈的汉代,再现了当年黄钟大吕、歌舞升平的盛大场面。 韩贯中,南阳市城管局退休干部,(1958年生),2016.尝试手绘汉画,制作有画册,纪念瓷盘,汉画书签等。韩贯中手绘汉画,是从2016年开始的。他一向喜爱传统文化,外地朋友来宛,他必带至汉画馆参观。在汉画馆的像石墨影间,瑰丽壮阔的汉代历史图景总让他和朋友们沉浸其中,也让他为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自豪。他想让朋友们不但在参观汉画馆时能够得到美的享受,离开后仍能忆起汉画、宣传南阳。 2016年的一天,韩贯中看到家中有几个未使用过的蛋糕盘,心中一动,有了在盘子上作画的想法。恰好手边有一张《汉画像石·嫦娥奔月》邮票,图中人首蛇身的嫦娥高髻广袖正飞向月轮。韩贯中遂比照着在蛋糕盘上画了起来。之前他并未学过绘画,但画了几幅均“像模像样”,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自那时起,他用心投入到手绘汉画之中。他多次到汉画馆现场比对原图,再把原图拍下来回家琢磨,画一张不行再画一张,“屋里也不知扔了多少废纸和废蛋糕盘”。 韩贯中起初是用水彩绘制汉画的,后来他发现用蜡笔更能表现出汉画的神采。“先用蜡笔勾勒出汉画的轮廓,然后用蜡笔点顿着画出全貌,最后用小刻刀在画面上刻画出石材的天然肌理。以前画得慢,现在熟练了,但一幅画画好,还得要两三天的时间。 汉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座巍峨的山峰,而南阳汉文化在汉代文化史上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南阳历史文化的顶峰和代表。南阳汉画像石和汉画砖是南阳汉文化的又一座丰碑,是汉代生活画卷的记录,更是南阳汉代文化繁荣的铭石。被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纯粹的本土艺术”、“敦煌前的敦煌”;被理论界称为“中国第一个艺术热情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