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15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七届会议组织参观沂南三山沟凤凰刻石,北寨汉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12: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1 于 2024-5-26 12:43 编辑

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七届会议组织参观沂南三山沟凤凰刻石,北寨汉墓
图文: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2024年5月25日,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七界会员代表会议暨北寨汉墓保护与利用座谈会,在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桃溪山居宾馆召开。
5月26日,会议组织参观学习三山沟凤凰刻石,北寨汉墓
.三山沟凤凰刻石
三山沟凤凰刻石亦称鲍宅山凤凰刻石,俗称“凤凰石”,位于沂南县铜井镇三山沟村。该村三面环山,山崖陡峭,在岭前的两块巨石之上,分别刻有大小两只凤凰。一石高约55厘米,宽约50厘米,刻大凤凰一只,凤凰长24厘米,高30厘米,高冠、大尾、长腿,呈展翅欲飞状,图像左上角刻汉隶体“凤”二字已漫漶不清另一石高约150厘米,宽约140厘米,刻小凤凰一只,长12厘米,高11厘米,左侧分别刻“元凤”、“三月七日凤”、“东安王钦元”等12字。石质粗糙,施阴刻线条。“元凤”二字笔迹线条几无,现已难辨从图像形态判断,较大的一图为雄性的“凤”,较小的一图为雌性的“凰”。二图大小形态各异,相映成趣,简洁疏朗,古拙大方。2011年12月,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该石刻为临沂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石因上刻元凤而被认为是西汉元凤年代的刻石,果如是,则为有纪元的汉代最早的刻石。“元凤”是西汉第8位皇帝刘弗陵的第二个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前80年9月21日--前74年2月20日6年。汉昭帝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汉武帝刘彻少子,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昭帝继位时年仅八岁,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下,沿袭武帝后期政策,与民休息,加强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就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治国理念等问题召集贤良文学讨论,会后罢除(酒类专卖)。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因内外措施得当,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后世对汉昭帝刘弗陵评价以正面居多,多赞其贤明。洪迈: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司马光:“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其实行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等政策适合社会实际,因此保持了汉代的繁荣。公元前80年 8月,汉昭帝改元“元凤”,在此背景下,喜好刻石记事的文人儒士刻此石以记之,遂给我们留下了这两件珍贵的刻石。
两石的凤凰多寄予了人们的美好期望,凤凰一直是祥瑞的代表,汉代人认为,凤凰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标志,是政治清明的象征。汉昭帝改元年号“元凤”也许就有开启清明政治,使天下太平的初衷。为讨好皇帝,粉饰太平,一些地方官吏动不动就报告说在自己的属地发现凤凰,并因此而获得皇帝的赏赐。公元前86年,东海郡的官吏报告说出现了风凰。东海那所辖范围就是今天的临沂和连云港一带,其首府在今郯城;公元前73年,在胶东又报告出现了凤凰,当时的胶东是今平度、即墨一带;接下来是公元前70年,在安丘报告出现凤凰;公元前69年,在鲁地报告发现凤凰;公元前63年,在泰山出现的凤凰……而每次都是皇帝大喜,要么大肆奖赏,要么大赦天下。
此石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其早年发现与传播情况已无从可考。但据李遵刚先生推论,有资料证明不晚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由沂水县进士袁炼访得后拓赏而传播于后世的。袁炼,字冶池,清代沂水县袁家庄(今沂水县许家湖镇袁家庄)人,袁家是沂水县“高刘袁黄”四大望族之一,袁炼与其长子袁振瀛分别考取嘉庆十六年(1811)年、清道光已丑(1829)年进士,俗称父子进士。袁炼敕授文林郎,官历国子监助教,奉天府新民厅抚民同知。其老家袁家庄与鲍宅山凤凰刻石处直线距离不足十八公里,对鲍宅山当早有耳闻。
此石虽然刻画图像简单,文字不多,但因发现较早、带有纪年而广受关注。有众多名家题跋并著录。比较早的有赵之谦、张德容、汪鋆、陆增祥等。
鲁迅曾收藏了凤凰画像拓片。鲁迅从1915年开始搜集并研究包括汉画像在内的金石拓片,直至他去世,时间长达20年。鲁迅对汉画像的搜集,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期侧重为山东汉画像,后期侧重点为河南南阳汉画像。1916年,鲁迅在辛辛亥革命后的临时政府教育部任佥事之职。这期间他在书店、书摊上搜购了大量的金石拓片。7月16日,鲁迅寻觅到了两幅凤凰画像原拓。《鲁迅日记》记曰:“十六日晴。星期休息。上午寄二弟信,附刘立青、林纾画各一枚(五十六)。甘润生来。午后往留黎厂买《大云寺石刻》拓本一分,大小十枚,又《淄州凤皇画象题字》二枚,共银二元。”“淄州”,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后改为淄川县,即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淄川群山连绵,与鲍宅山同在沂山山系范围内。鲁迅记载的“淄州凤皇画象”即出自鲍宅山的凤凰画像,但不知什么原因记成了“淄州”。“留黎厂”即今北京和平门外的“琉璃厂”街。继而鲁迅又搜求到了题有“东安王钦元”的另一幅凤凰画像。后来,他在为凤凰画像写的说明中作了详细介绍及认定:“凤凰画象摩崖刻计三处,一刻高一尺广一尺六寸,画一凤鸟,左方题‘凤皇’二字,隶书。一刻高广各一尺八寸,作一凤,较小于前又一凤首,左上方题小字一行云‘三月日凤’,右方大字一行云‘东安王钦元夕’,均隶书。一刻高五寸广三寸, 有‘元£’二字可辩,隶书。在山东沂水西南七十里鲍宅山。”在第一幅原拓上,鲁迅还上了“周树所藏”印章。
                                   

.北寨汉墓介绍
    一、基本状况
北寨汉墓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城西界湖街道北寨村,这里是一个古墓群,现已探明古墓座,科学挖掘座,对外开放两座。北寨墓群1977年12月23日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 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
一号墓系大型画像石墓,该墓墓室结构复杂、严谨,由前、中、后三个主室和四个耳室及一个东后侧室组成,占地面积882平方米,共用石材280块,其中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画像面积44.227平方米。画像主要内容有:胡汉交战、上计大傩、车马出行、收粮庖厨乐舞百戏人物故事等。因其墓葬形制之整饬、建筑结构之合理、雕刻技法之多样、画像安排之连贯、画像数量之丰富代表了汉代画像石墓的最高成就,是汉画像石艺术发展鼎盛时期的冠冕作品。二号墓系1994年春发掘的大型砖石结构多室墓,位于一号墓的南面偏东,两墓相距20米。墓葬布局与一号墓基本相同,由墓道、墓门和前、中、后主室及东三侧室、西二侧室组成。此墓早年被盗,但仍出土文物87件及铜钱一宗,其中五龙戏珠三足砚被定级为一级文物值得注意的是,此墓石材多与一号墓一样四面磨平,个别石头还有雕刻花纹图案的痕迹,显然也有做成画像石墓的苗头,此墓较一号墓为晚,可能在建造墓葬时,画像石墓已不流行了。亦有另一个可能,墓主突然去世,来不及雕刻画像。
    北寨汉画像被历史教科书及不同的书籍收录。画面“七盘舞”已收入《辞源》作为词条“七盘舞”的插图;画面“收粮庖厨图”中的收部分,曾以“大地主受粮食”、“豪强地主田庄的粮仓”为题两次被编入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驿站迎宾图”中的“日字形”建筑曾被中国建筑史》收入并作介绍。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币,第一枚的主景为中国古代马术运动,图案中的马术体育造型,取之于“乐舞百戏”中的“马术”表演。中国邮政于2020年6月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小型张)1套1枚,该套邮票以汉代木轺车为主要表现元素,邮票背景及边饰选取了《车马出行图》中的局部,包括早期的桓表、迎接的人、乘坐轺车的官员。
二、一号墓墓葬结构
    整个墓葬280块石料按照建造前的精心设计制作而组装构成,石石相扣、环环相融、浑然一体,除两块墓门石缺失和两块藻井石残缺以及所有墓石边刃好像受外力挤压有了钝挫(似为强地震造成)以外,石墓保存相当完整。
    此墓由墓道、墓门和前、中、后三主室及东三侧室、西二侧室组成,各室间有门相通。整个布置相当平衡,均在一条中轴线上。主轴线南北向,墓门南偏西9度。墓内东西宽7.55米,南北长8.70米。体积326.34立方米。前、中室由八角形柱、斗拱、过梁分隔为东西二间,后室由地袱、斗拱过梁、两侧板分隔为东西二间,后侧室在该墓东北角,其室北头有一隔墙,厕所就在这隔墙之内。
墓道斜坡式,坡度18度,长14米,宽4.30米,
0.85米-3.24米,墓道后端与墓门连接处有一平面,
上铺砖,南北长1.45米,宽3.95米,其东、西两端各有砖砌挡土墙,高达墓顶,已倒塌。两挡土墙外,各有一平顶土台。
墓门由门楣、门槛、立柱组成。立柱三根把墓门分隔成二门,门高1.44米,各宽1.14米。门扉已不存,从两门楣上各一轴窝可以看出,门扉为单扇向外开启。门楣上置两层横额原额上有三层花纹砖,1954年发掘前已拆除。
前室南北长1.85米,东西宽2.84米,高2.80米。室中间有八角形擎天柱置于覆盆形柱础上,上有栌斗承托拱及散斗,散斗间有一蜀柱。散斗和蜀柱上承过梁,并把前室分隔为东、西两间。两室顶均为三级抹角结构的藻井北壁两门通中室,东、西壁各一门通侧室南璧即墓门的背面。
中室南北长2.36米,东西宽3.81米,高3.12米。室中间亦有八角形擎天柱置于覆盆形柱础上。上承一斗二升式斗拱,拱两旁增加了两个倒衔的半身龙。斗拱、龙身上承过梁,并把中室分隔为东、西两间两室顶均为五级叠涩式藻井北壁两门通后室,东、西壁各一门通侧室。
后室南北长3.14米,高1.87米。中间由地袱、一斗二升式斗拱及其旁两倒衔半龙身承托过梁和南北两端的隔墙板分隔为东、西两间,东间宽1.035米,西间宽1.025米。两室顶均为三级叠涩式藻井。
    前室有东、西两侧室。东侧室长1.43米,宽1.51米,高2.45米;西侧室长1.48米,宽1.48米,高2.46米。室顶均为三级抹角结构的藻井北壁各有一门通中室的东、西两侧。
    中室亦有东、西两侧室东侧室长1.875米,宽1.55米,高2.38米,室顶为三级叠涩式藻井;西侧室长2.34米,宽1.50米,高2.56米,室顶为四级叠涩式藻井。
后侧室位于后室东侧、中室东侧室北边南北长3.40米,东西宽0.94米,高1.48米,一级叠涩式顶。室内北头有一隔墙,墙后为蹲坑式厕所,厕所有一小台,台上有两小柱、足踏和一便槽。便槽下凿成坑,坑深至底,并向北延伸。
墓室全部为石建,各室皆以石铺地。后室及各侧室地面比前、中室高出0.29米。整个墓室的构筑是以地面、台子、支柱、墙壁、横额、中柱、过梁、横枋、抹角石、叠涩石、盖顶石等先后顺序垒筑起来的,线条基本上是横直相交,只有少数的斜线和曲线。所有石构件都是按一定的尺寸预制,然后安装成整个墓室。

   三、画像内容
    画像石全部出自于一号墓所有画像分刻于墓门上及前、中、后三室内下面按照空间次序依次介绍如下:
1、墓门画像,共4幅其主题是辟邪与升仙。门楣上雕刻胡汉战图图中部一座有桥柱、栏杆、表的大
桥,桥上和桥右(以观者定方位,下同)大批手执刀、盾、斧的汉朝步兵在乘坐一辆四维轺车将领的指挥下,由右向左行进;左边有使弓箭的胡骑、胡卒翻越山峦右向而来双方在桥头展开激战,胡人已现败象。三根门柱上刻有东王公、西王母以及羽人、玉兔捣药、伏羲、女娲、异兽等,用以表明这里就是仙界,有辟除不祥、保护墓中人之意。四幅画面表现的是墓主人在众多卫兵的护卫下,打败胡人,得以到达西王母仙界的期盼。   
2、前室画像,共29幅。刻于东、南和西三横额上的上计图主要表述墓主人生前值得夸耀的经历,亦或
是希望在地下世界中继续为官的期盼;南壁东西两段上的鼓图和拥彗图,中立柱上的兵栏、武库和捧盾图,是府邸大门的特写北壁的大傩图,立柱上的龙虎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含有驱疫辟邪之意斗拱及八角柱上的神兽除起到装饰作用外,暗含有神兽护佑、支撑之意。
    3中室画像,共32幅。刻在四壁上横额上的反映墓主人生活内容的画像,表现墓主人在地下世界里继续享受富贵逸乐的生活上横额西段和西、北上横额四幅相连接的车马出行图,斧车开道,仪仗繁众,前呼后拥,众多官吏在驿站双阙前恭迎,画出墓主人的尊贵身份上横额东段的收粮庖厨图,刻粮仓、粮堆、装满粮食的牛车,和厨夫们猪、椎牛、剥羊、切菜、烧灶等,通过下人紧张忙碌准备酒食,侧面描绘出墓主人享受的尊崇待遇;接下来为东上横额上的乐舞百戏图通过让人目不暇接的表演,描绘出墓主文化生活、精神享受。横额下四周的18幅历史人物图,包括仓颉神农、卫姬请罪、周公辅成王、蔺相如完璧归赵、晋灵公纵犬咬赵盾、孔子见老子、荆轲刺秦王等,这些多是在汉代流行的经典故事:或劝人向善,或歌颂圣贤,或赞美义士,或讽刺暴君,起到陪伴与教化作用。此中人物有些舞刀弄剑,在表现历史故事的同时,也许还有辟邪之意。此外八角柱和斗拱上刻画的神话人物、奇禽异兽、神怪、东王公、西王母、佛像、龙等,有百灵呵护之意
4、后室画像,共8幅。分布于后室中隔墙上。后室是安置棺椁的地方,等于人生前的寝室,寝室左右两间,表明是夫妻合葬,中间有间隔有空隙。此组画主要刻画墓主人夫妇生前内室的生活,侍女图、衣履图,有家具、日用品、酒器、兵器、仆人等。同前室和中室一样,也刻画了较多辟邪神兽

四、艺术特色
北寨汉画像石墓是汉代艺术家们集体创作的结晶,是将两汉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综合起来的杰出艺术作品,其建筑规模宏大,墓室结构考究,画像内容极为丰富,画面刻工精丽,线条纤劲流畅,是两汉雕刻绘画艺术中的珍品,是“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1 庄严华丽的建筑结构
沂南汉画像石墓是一座仿地上宅院式建筑的石室大墓,是汉代“事死如事生”思想的产物。该墓座北朝南,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装饰华丽,气魄宏伟。前、中、后三主室各以中立柱及斗拱、过梁分隔为二开间,但中室比前室略大,几间侧室的面积也不完全一致,使人感觉整个布局有变化,不单调东北角筑一长条形的侧室,侧室的后面安一厕所,不从后室而从中室的东侧室过去此种布局,使人一下就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就是活生生的阳间生活院落。墙壁设计,大小石材合理搭配运用,大的画面一般用较完整的石材,相得益彰。墙体石材构架是采用扣和结构,前室、中室的立柱是仿斗拱形式,应该与当时生活中讲究的房屋构架中使用斗拱无二。墙体和石材的扣合完全采用预制施工然后安装,横直相交,所有石块均对接扣合严密,承重自如,受力分散均匀。壁石下设地栿,栿下又以石板铺地,加大了受力面积,使整个墓葬坚固浑然一体。
2、恢宏气派的大场面
“深沉宏大”是鲁迅先生曾经对汉画像石的评价,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曾说“汉代石刻画纯系吾国民族风格”它是中国传统艺术中堪称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沂南北寨汉画像墓就是这一风格的具体体现。
“画像”的布置经过精心设计,是北寨汉墓的鲜明特点。每一组画像中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一组画像之间都有着内在联系。如前室北壁,横额是一幅大傩图,表现的是十二神兽在中间立柱方相氏带领下举行驱鬼、大傩的场面,画中也刻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参与了大傩仪式,而前室北壁立柱上刻了四神的特写,横额和立柱共同刻画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傩仪。
再如前室东、西、南三壁三幅相连的上计图:其南壁正中间的官府大门,与东西两壁尽头的局部建筑,共同构成了这些建筑的官府性质。南壁众多官员等候召见、东壁受到仆役拥彗迎接、西壁进行宣教等场面,将汉代上计场景作了全方位刻画。尽管也有专家认为这三幅相连的画像是祭祀(吊唁)图,但不论是什么图,无改其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气魄雄浑的特点。又如中室的车马出行图贯穿于中室北壁、西壁南壁西段横额的车马出行图,共雕刻了14辆车,28匹马,60个人,浩浩荡荡、前呼后拥。整图中,主车为四维施耳轺车,车前有8辆导车,后面有1轺车相随,最前面是开路的斧车再现了墓主人当时出行时那种威风八面的情景
中室东壁横额的“乐舞百戏图”也以场面宏大、门类繁多见长。在长236cm,宽50cm的画面上,从左至右依次刻画了四组乐舞百戏场景:第一组刻杂技表演,内容有飞剑跳丸、七盘舞、戴竿之戏第二组为乐队,共15人演奏,分上下两组上组由鼓、钟、磬三种乐器及乐人组成下组由三排博跗、吹萧、捧笙、鼓瑟等乐人组成第三组为鱼龙曼衍之戏,由走索、龙戏、豹戏、雀戏、鱼戏说唱者组成第四组为马戏夯杵舞。参加演出的演员多达52人。杂技表演全神贯注、惊险刺激;马戏表演风驰电掣、动感十足;乐队演奏八音齐全、余音绕梁。整幅画面精湛绝伦让人目不暇接。
3、轻灵流畅的线条造型
生动流畅的线条运用,可以说是沂南汉墓画像石刻造型艺术最鲜明的特色。与其它地区的画像石相比,沂南汉墓画像更为细致入微,线条更加成熟、流丽,形象更为鲜明独特。表现出了匠师们技艺的娴熟,做工的精细在中室众多人物刻画中,人物面部和衣纹描线流畅而又自然,线条自由挥洒,笔法精炼流畅,表现神态则细如毫发,都与人物动态及故事情节极为吻合,把人物的内在精神描绘得惟妙惟悄、栩栩如生,真正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五、发掘过程及出土文物
关于北寨汉墓的历次发掘过程,《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有详细记述:
“1953年,沂南中学(当时设在北寨村正南半里的南寨村内)教师周克同志从群众口中得知有此墓,便把消息反映到《文艺报》。同年5月30日,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蒋宝庚、台立业两人前往调查。1954年春,华东文物工作队奉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指示,与山东省文管会联合组织力量前往清理。3月3日,蒋宝庚、台立业启程赶赴沂南,3月6日开工。
发掘工作先由墓道开始,挖出墓道,以便出土,然后清理墓室。室内淤土甚多,并杂有乱石,一个星期才清理完毕。在清理时,发现墓顶曾经人动过,前室墓顶石有部分被砸毁,落到墓里,为了修复墓顶,又将墓上封土起去。此后一面洗刷墓室,开始为画像石作拓片,一面报告华东文物工作队,请派人前来作了绘图和协助捶拓工作。3月18 日,工作队派王文林、黎忠文、张世全三人前往,在北寨村住了五十天,绘好墓的结构图,做好画像石拓片。4月28日,工作队又派李连春前去拍摄照片。为了妥善保存这一重要遗迹,在提取了详尽的考古资料后,文物部门将墓葬原地封存保护。顶上加一公尺厚的封土,最后打了个石标树在墓门顶上。
为庆祝五一劳动节,同时加强文物政策的宣传,我们在沂南文化馆举办了个展览,将画像石的部分拓片展出,到有观众二千余人。
全部工作于5月14日结束。”(曾昭燏、蒋宝庚、黎忠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出版,1956年3月,第1-2页)

沂南本地文化学者高自宝先生也很关注这个事情,他多次深入北寨村,与当地老人访谈,撰写了北寨村中“将军冢”—沂南北寨村行走纪实,从民间的视角,围绕“将军冢”的传说,记述了北寨汉墓的背景与历次发掘的经过,比《发掘报告》的记载要生动详细:
传说,北寨村与南寨村历史上是一个村,叫“墓冢村”。村庄位置在北寨老村西南高地上。这种说法,村碑文字有记载,也有古碑可以溯源。王忠义老人说,在老村西南,曾有一通“圆头碑”,一米多高,不大,上面有着“墓冢村”名字,还有记载“雍正八年被大洪水冲毁,分成了南寨、北寨两个村”事件的文字。这通碑在公社化时期,开挖村西南水沟、修建村西南沟桥时被填到了沟桥北头了。
民间习惯,现在还有“寨里”的称呼,一般是称呼北寨村或者是南寨村。“金明生、银寨里”这是老社会人们称
赞寨里土地肥沃的赞语。明生村位于北寨村北1公里,也在汶河边上。编者注北寨村是个“杂姓庄子”,一共有张、王、郭、胡、时、聂、高、刘、韩、郑、朱、孙、从等二十多个姓氏二十多个姓氏中,张姓、魏姓来的早,只是,魏姓已经在前些年消失了。北寨村为什么这么多姓氏?有人猜测,可能是清朝年间,寨里的土地被地主大户设了“庄子”,有各地的农民来给大户种地、安家有关。
“将军坟”位于现村庄的前部,是北寨南寨村庄所处小平原的一个丘阜高地。按照古老风水学的观念,这个地点,可谓占尽风水之利。这里山环水绕、依山傍水,东边是县城西山,西边是灰山诸山,南边是高崮、三角山等一溜案山,北边是旋崮山;对应了古代“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四灵方位。我一直怀疑北边的旋崮山(又叫仙姑山)是历史上“玄武山”的音讹而来;还有左边的青龙、右边的白虎之势,山形可谓惟妙惟肖。至于北部汶河在旋崮山头的大转弯冲决而出的山水大口,是一种地理上的“洞明”之见,也是妙不可言。
        1947年以前,老人们传说中的大墓,是一个高高大大的大土墩,人们习惯上称作“将军坟”、“将军冢”或者“王
”。传说,老年间汶河经常发洪水,发大水的时候,“将军坟上能安开十八个团瓢供人们躲水”等等。将军坟上还有着很多古树,有老槐树、老柿子树、核桃树等等。肖纪功老人就说过,大墩子东侧有一棵两揽抱粗的老槐树,他就经常爬上去掏野鹊窝;他年轻时身体十分灵活,能“像猫一样”抓住点树皮就能爬树。
将军坟东边,曾有一个寺庙,早年间叫“东平寺”,以后是奶奶庙和关爷庙,是个道观,先有朱姓道士在里面,以后是盛姓道士居住管理。现在,白果树所在的位置就是庙房子的前边。
1946年、1947年土改分地以后,家家户户从将军坟上挖土推土垫猪栏、牛栏,垫场、垫当门土语,指屋内地面等等,大土墩迅速地减损,到后来露出了石条子。刘曰恒老人曾说过,1946年大参军时,县里在将军坟前开会,将军坟前边的土就已经被挖去了一大截,成了一片空地。大石墓暴露出来,上面也有了洞口,出了个“大地穴”;雨水灌到墓里,墓中有了很多的淤泥。有很多人点着“苘杆火把”下去探看,胡成法顺着木棒下洞子时,还掉下去摔破了头。那个时候,里面的石门洞子只剩下窄窄的上部空隙,人们顺下木棒下去,进去后,从一个门爬进另一个门,在里面爬上半天,也数不清到底有多少间墓室;只是看见了石头上的刻画还有“涂着朱砂红的龙头”。石坟露出来了,东边的寺庙也破了。那一年“拉神运动”,南寨村里的王洪成带人来把庙里的神像关公像、张飞像等拉倒了、砸了。多少年来,村里还有着“王八拉神”的戏语;王洪成排行第八,被人们戏称“王八”。
        1947年的第一次挖掘
1947年,沂南县政府机关和“老四团”部队在南寨住着,县公安局、司法科设在北寨村里,住在郭树文、王坤他爷等人家的房子里。县里来挖将军坟时,是袁区长带人来看的,还弄来了不少的犯人干活。那些犯人白天干活,晚上住在胡家田、张秀臻等人家的院子里。因为是押着犯人干活,县公安局就派了人白天晚上站岗。有一天晚上,站岗的人听得将军坟旁边的水汪里被人扔了一块石头,响了一声,就报告了公安局。公安局怀疑有人搞破坏,就把住在将军坟西边的孙某某逮了,关在张步堂家的屋子里关了一天,审问了一通,原来是柿子树上掉下了柿子。
        这一次挖坟,除了从上边的洞口进去,也从墓门处挖了大坑,当时墓门外两旁还有“砖把子”,“砖把子”和墓门
一样高;墓前门是石头门,严丝合缝的,打不开,被用大锤砸开了,石门也被砸碎了。
县里本想挖点宝贝,可是大墓早就被人盗过了,里边空空的,只是在门口一边有一碗小钱,是五铢钱;后室门前有人骨,是小腿骨,小腿骨很长;“都说将军坟埋的将军一丈二的身材,看来不假”。没挖着东西,县里就把石坟又用土填起来了。填土太少,到处露着,到处有窟窿。以后,里面积满了雨水,长着“青央”,成了蛤蟆蛙子汪、垃圾汪。
村里老人回忆的1954年的挖掘
四十年代后期,村里住户在将军坟西边、南边都盖了房子,西边西南住的是孙太成、孙太明、朱文烈等户。1954年,省里老蒋指蒋宝庚、老邰指台立业、老孙、老王、小张等人来挖掘将军坟,也是用的劳改队里的犯人干活。还雇了一些民工干活,一天七八毛钱一个工或者是一天挣二斤谷子。老蒋等人住在将军坟西边朱万成家的三间房子里,雇着村里胡法玉给他们办饭。这次挖坟子,不是为了挖宝贝,就是想着“捶花”(捶拓片)。他们在石坟前挖了个通道,直通着门口,好向外推土。又把墓顶全都挖开了,开了上口。为了“捶花”,他们把墓里淤泥都打扫干净,把刻花的石面都用水刷了清理干净后,又在石头上铺上纸,用捶包沾着墨汁子“捶花”;捶下来的花纸,和石头上的画一模一样;也有不合格的,挑出来都摞到屋角上。
“捶花”的那些日子,老蒋他们的工具都放在墓里,晚上需要人站岗,村里的民兵王忠义、朱凤奇等等都给老蒋等站岗,一晚上挣八毛钱。“捶花”完成后,老蒋等人又叫人来把墓全部用土填死了;埋土之前,找了冯家村的石匠国文光、国兴隆爷俩、还有胡家旺的姓胡的老石匠做了两扇石门,石材取自团山西坡赶集路子旁边石塘,墓顶上、墓后边缺的石头也都做了合铆合榫的石头堵上了。这样,将军坟又埋到了土下,以后,村里人还在上边打场。
老蒋等人那时候从济南来,都是步行到界湖,再步行到沂河东公路上坐汽车。老蒋走的时候,村里张秀春等还挑着挑子过沂河送他到辛集坐汽车。张秀春说,他把老蒋等人送到辛集,老蒋还给买了一个大锅饼,让他吃;吃不了,还带回家一大块,那时候缺吃的,一块饼就恣的不得了。高自宝:《北寨村中“将军冢”—沂南北寨村行走纪实,选自高自宝的沂蒙村庄行走微信公众号

从高先生这篇文章中可知,此墓应该是有彩绘相配的。文中说有“涂着朱砂红的龙头”应该是指中室斗拱下倒衔的双龙,目前已不见朱砂的踪影,可能是因石质原因。此石表面磨得很光滑,朱砂不易粘住。后室藻井目前依稀可见彩绘的痕迹。
    二号墓1994年由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与沂南文物管理所联合组织发掘的,此墓是在1966年村里为学校教师盖宿舍挖地基时发现的,当时因时机不成熟,没有组织发掘。1994年沂南县政府开始筹建北寨汉墓博物馆,二号墓的发掘才提到了议事日程,过程不再细述。由于早期被盗,墓券顶砖的丢落,使墓室内积满淤泥,经精细清理,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的陶器、石器、铜器、银器等87件及100余枚铜钱,另有铁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迹。这些遗物主要分布于前室、中室、前室西侧室、中室东侧室和后室隔墙的券门中。
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泥质红陶。器形有鼎、盘口壶、头颈壶、盆、盒、盘、碗、圆案、长方案、耳杯、魁、灯座、盏、 釜、灶、甑、博山炉、井、灶、勺、猪厩、狗、鸡、鸭等。石器有五龙戏珠三足砚、猪、黛板;铜器有女俑、泡钉(漆器附件)、“五铢”钱、“大泉五十”钱、“货泉”钱;铁器有刀、棺钉(均腐殖不);银器有小环等。其中的灯座为宋代博山瓷油灯,专家分析认为,此墓宋代就曾被盗过,瓷油灯系盗墓贼盗墓后所弃用之物。
五龙戏珠三足砚为石灰石质、圆形、子母口,由砚身和盖组成。砚身圆底,饰三熊足;砚首线刻莲瓣纹和旋涡纹,其中部凿刻一椭圆形墨池;砚堂平滑,子口平直沿;砚外缘及子口上缘线刻莲瓣纹。砚盖呈圆弧形,中心突起成圆柱状,其上刻“五铢”钱纹;周围环绕五条身体线刻鳞纹的透雕的龙,龙首紧贴“五铢”钱,组成一幅五龙戏珠(铢)的图案;盖周边及外缘线刻勾连云纹。直径19.7厘米,通高7.4厘米。经专家鉴定,定为一级文物(见图1)。铜女俑出土于东后室东北角,裸体,发后梳,似围巾帻;高大鼻,阔嘴;细长身,扁胸,凸腹露脐,宽臀;双臂微曲下垂,手指并拢,手心外向;略屈膝,跣足。高8.4厘米,肩宽3.7厘米。

六、历尽劫难
北寨汉墓能够完整保存下来,是非常幸运的。北寨汉墓从建造完成到现在,已经有1800多年了,期间的风风雨雨,都
让这座汉墓经历了严峻考验:
郯城大地震:临沂处于地震断裂带上,在历史上有案可查的大小地震发生过9次,其中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发生的8.5级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县,华东,华北地区410个县及朝鲜半岛有震感,破坏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造成五万多人死亡,伤者不计其数,史称“旷古奇灾”。以莒县 、临沂县和郯城县的地震灾情最重,莒县的灾情是“官民房屋、寺庙、牌坊、城垣俱倒,周围百余里无一存屋”。郯城的灾情是“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喷高达二、三丈,地裂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李家庄一镇数千家并陷。”临沂的灾情是“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北寨汉墓在千年的时光中躲避过大自然的劫难保存至今,得益于设计科学、精心选材、匠心建造诸环节。
1947年的发掘:1947年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之前,县政府民主进步人士、参议员刘佛缘(俗称十三少)出身大地主家庭,出过国留过洋,对文物认识多,他建议对北寨“将军坟”进行挖掘。当时民主政府怕文物散失,也许还有其他原因,在丝毫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组织力量进行挖掘。收获不大,并没有挖到值钱的东西,人们又将其堵死,填土前,到东山采石场里定做了两块墓门石和一块盖顶石,把墓门和东北缺顶堵上了。次发掘,本次负责发掘的同志决定将墓葬重新掩埋,这个决定是在当时战乱的背景下做出的,今天来看,可以看到这个决定是多么的重要!正是这种最简单又最有效的保护,使沂南汉墓得以躲过无数浩劫。
“文革”危机:发端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沂南县也未能幸免,到了1968年,北寨村也成立了“东、西”两派文革组织,这两派时而联合,时而对抗,经常闹出一些动静出来。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民兵连长朱荣列回忆:“1968年秋收完以后的某天,“东文革”的郭某、胡某等几个小青年带着镢头、锨来刨汉墓,我的老宅子与汉墓就隔着一位宅子,我听到声音,出来一看,他们正在墓顶上刨。当时汉墓上面有一个天门,一个石头盖着,石头旁边的土已经清出不少了。我问:“你们在干什么?”答:“刨开看看”,我说:“你们作死啊,这是文物,只能保护,不能破坏!你们抓紧时间恢复原样,否则我就向上面报告了!”几个小青年看我说的很严肃,都愣在那里。郭某说:“就弄开看看,看看再盖死,”我严厉地说:“不行,谁也不能弄!”小伙子们气的一拧一拧地扛着锨才走了。打那再也没有人来敢乱弄了。后来,县里还聘为当了文物保护员,省里也曾给我过奖励。”多亏朱荣列同志思想觉悟高,群众威信高,责任心强,倘若汉墓被挖开,难保不会当成“四旧”被破坏。
墓葬迁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省里一博物馆曾经看上了北寨汉墓,打算将其迁移到省城去,并通过做工作获得了相关部门批准,于是发函至沂南县政府,县里领导意见并不一致,大部分领导觉得这是上级领导同意的,沂南县要积极配合。有一些领导认为北寨汉墓是一座艺术宝藏,其价值巨大,倘若迁走,不仅沂南受到损失,汉墓其价值因为丢失了环境信息价值亦受损,比不上原址保护。另外当地村民也强烈反对将墓葬迁走,最后形成的意见还是倾向于原址保护。县里几个老同志通过多种渠道向上级反映,其意见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与支持,后来也获得了省里收藏单位的理解,北寨汉墓才得以留在原址。
感谢王培永老师提供文字介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