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1 于 2024-5-29 14:43 编辑
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开展“文明探源大讲堂”第三期活动 图文编辑: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2024年5月21日上午,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举办“文明探源大讲堂”活动,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乔保同做专题讲座。市文广旅局党组成员、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党委书记董全生,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晓杰出席,文研院全体职工参加活动。 乔所长以《文明在宛---中华文明探源南阳进行时》为题,从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和论述谈起,结合南阳历年考古研究成果,阐述和论证了南阳“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乔所长讲到,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深藏着文明探源的答案。南召猿人牙齿化石的发现,实证了南阳五六十万年的历史,它是“宅兹中国”、“老家河南”的最早考古学证据;淅川坑南遗址,是一处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遗存。出土的陶器残片、烧土残块,揭开了南阳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即约一万年文化史的序幕;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进程中,南阳既是“多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体”的核心地区,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在调研黄山遗址后,欣然命笔写下了“文明在宛”四个大字。 乔所长指出, 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颍川(郡)、南阳(郡),夏人之居也。”这一正史记载不仅为我们探索夏文化、夏王朝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我们推溯、研究南阳,亦即淮河、唐河、白河、湍河、丹江流域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南阳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重要地区,肩负着中华文明探源的重任,需要我们不断地从考古调查、发掘、研究的层面上去加以探索和证实。南阳作为楚人始都地丹阳(淅川)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发生地,考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承担起赓续中华文脉,探源中华文明的使命。 乔所长用丰富的考古成果,结合大量的图片,进行全面细致的讲解,还对考古学理论基本知识进行了普及。演讲内容丰富多彩,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