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1 于 2024-6-12 20:18 编辑
文化与自然交织,草编与“粽”不同 图文: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南阳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宋俊达
2024年6月8日,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南阳府衙开展文化与自然非遗活动。南阳非遗草编传承人范中平带来了他手工编织的各种动物作品。 包粽子、划龙舟、悬钟馗像、系百索、饮雄黄酒、戴香包……这些端午民俗绵延至今,已经成为百姓日常,流淌于中华儿女的血液中。两千余年来,我们从纪念汨罗江畔纵身一跃的屈原,致敬与汲取那份深沉的爱国之情,到传承发展端午文化,创设“新民俗”,传统节日的时代内涵在不断丰富。 “热闹”,是近年来大家对于传统节日的共同印象。无论是“国潮奔涌的春节”,还是“古风花灯闹元宵”,人们的参与感与日俱增。今年端午小长假,恰逢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文化与自然的有机融合,成为这个假期的一道独特风景。 草编的摊位互动性更强,游客可以亲手尝试一下这门手艺。压、划、撕、捻、结,看似简单的草编,真正做起来可并不容易。由单一的蚂蚱,到孔雀开屏、凤凰展翅、丹顶鹤、百灵鸟、十二生肖等,如今草编作品的形式越来越多元,让人不禁感慨非遗魅力之无穷。 草编是我国一种传统草根艺术。利用树叶和草,就地取材,编织成各种不同动物和小鸟,例如青蛙,蚂蚱,龙,凤,蛇、蝴蝶等。带着家乡的泥土、青草的芳香,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既具有观责性又具收藏价值。留得住的乡愁,承载着童年回忆。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范中平 ,男 ,1958年4月10日, 河南省镇平县彭营镇范庄村,1971年至1974年,张庄村初中1966年至1971年,范庄村小学,自幼跟随长辈学习草编技艺,熟练掌握树叶编织小动物的技巧。在商场、公园门口进行现场编织出售,以此补贴家用。1974年至今,因家庭贫困和父母身体不好,未能继续升学。在家附近帮工干活,闲时带上编织材料进城进行现场编织出售。 作为一位资深的草编艺术家,我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我的草编小动物深受顾客喜爱,为传播中国传统草编文化做出贡献。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将草编技艺传承给更多年轻人,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热爱传统手工艺,业余时间研究各种草编技艺,不断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同时,关注农村老弱病残人员,积极教授他们参与草编制作,传播草编文化。 座右铭: 人生如草编,编织美好,传承文化。
南阳非遗草编代表:范中平
联系电话: 13837739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