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工艺刻人生---王大彬 图文: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石雕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是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 王大彬,男,1984年8月9日出生。1999年初中毕业辍学在家。2001年跟随师父阮红旗学习石雕。2002至2004年参与修建襄阳米公祠项目,2005年参与修建武当山索道宾馆石栏杆项目,2006年参与修复武当山南岩宫项目,2008年参与修复武当山太子坡项目,2013年参与修建襄阳习家祠堂项目,2018年主持修建南阳世界月季大观园卧龙书院及人工湖石拱桥项目,2023年支持修建南阳医圣祠蓬莱桥项目。 专业从事南阳石雕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研究所以“弘扬南阳派文化,传承南阳石雕艺术”为宗旨,秉承“传统为宗,三雕为根,品牌为本,创新为魂”为经营理念,坚持传统纯手工工艺,将砖雕的拙朴、木雕的精细、石雕的雅致等不同特点融于一身,既保留了传统石雕工艺的特色与神韵,又发挥了个人独特的创意风格。 其雕刻作品多用深浮雕和圆雕,讲究镂空效果,集亭台楼阁、树木山水、人物走兽、花鸟鱼虫于同一画面,错落有致,层次清晰,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尽显徽派工匠巧夺天工之艺术才华。可谓南阳石雕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典范。其石雕作品不仅设计精妙别致,工艺精湛卓越,且承载和折射着灿烂悠久的南阳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每一件作品都犹如一部浓缩的南阳石雕艺术史,文化蕴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和收藏价值,是尊贵与品位的象征。 石雕是一种利用可雕、可刻的石头,通过控制石材的去除来成形天然石块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视觉和触觉的艺术表现方式,能够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感的可视和可触的艺术形象。 石雕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生活,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在中国,石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进行雕刻。随着时间的推移,石雕的形式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人类艺术的起源就开始了石雕的历史。可以说,迄今人类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能比石雕更古老了,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工巧匠它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万古不衰。 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从那时候起,石雕便一直沿传至今。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新进步。不同时期,石雕在类型和样式风格上都有很大变迁;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审美追赶求,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都在制约着石雕创作的发展演变。石雕的历史是艺术的历史,也是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更是形象生动而又实在的人类历史。 石刻技艺刀法流畅、遒劲深邃,所刻图案构图精准、形态饱满、栩栩如生,极为珍贵,且有极高的民族、历史及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石雕艺术博大精深“。 王大彬以一个南阳艺人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毅然挑起了传承和发展南阳石雕艺术的重担。使这一历史悠久、魅力非凡的文化遗产以一种新的形式得以继续传承与发扬,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他刻下的不仅仅是古南阳人民的智慧和辛勤,更刻下了南阳的历史和文明。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承的象征。 1、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因图像浮凸于石面而称浮雕。根据石面脱石深浅程度的不同分,又分为浅浮雕及高浮雕。浅浮雕是单层次雕像,内容比较单一,没有镂空透该。高浮雕是多层次造像,内容都较繁复,多采取透雕手法镂空,更能引人入胜。浮雕多用于建筑物的墙壁装饰,还有寺庙的龙柱、抱鼓等。北京故宫的御道就是浮雕。 2、 圆雕。是单体存在的立体拟造型艺术品,石料每个面都要求进行加工,工艺以镂空技法和精细剁斧见长。此类雕件种类很多,多数以单一石块雕塑,也有由多块石料组合而成的,近年此类雕体发展了多促微型产品,有的小似果核,有的薄如蝉翼,更是巧夺天工,被称为"微雕"。此类产品已完全脱离建筑实用而成为纯工艺品,由于小巧而更便于携带,为纪念性珍品,发展前景甚佳。 3、 沉雕。又称"线雕",即采用"水磨沉花"雕法的艺术品。此类雕法吸收中国画与意、重叠、线条造型散点透视等传统笔法,石料经平面加工抛光后,描摹图案文字,然后依图刻上线条,以线条粗细深浅程度,利用阴影体现立体感。此类产品多数用于建筑物的外壁表面装饰,有较强的艺术性。 4、 影雕。在早年的"针黑白"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工艺品。最早的作品是60年代未由惠安 艺人创作的,因作品都以照片依据,故称"影雕"。这种雕件以玉晶湖青石切锯成平板作为材料,先把表面磨光,利用其经琢凿能显示白点的特性,以尖细的工具琢出大小、深浅、疏密不同的微点,仅分黑白的不同层次,使图像显示出来,不但细腻逼真,而且独具神韵,是石雕向纯艺术化的发展,为石雕工艺生产开辟了新的道路。
5、镂雕。镂雕是一种雕塑形式,也称镂空雕,即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像的部分留下来。镂雕是圆雕中发展出来的技法,它是表现物像立体空间层次的寿山石雕刻技法。是从传统中国石雕工艺中发展而来的。古代石匠常常雕刻口含石滚珠的龙。龙珠剥离于原石材,比龙口要大,在龙嘴中滚动而不滑出。这种在龙钮石章中活动的“珠”就是最简单的镂空雕。
6、透雕。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面部分进行局部镂空,就称为透雕。透雕与镂雕、链雕的异同表现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来表现,有单面透雕和双面透雕之分。单面透雕只刻正面,双面透雕则将正、背两面的物像都刻出来。不管单面透雕还是双面透雕,都与镂雕、链雕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镂雕和链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两面。因此,镂雕和链雕属于圆雕技法,而透雕则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此外,古往今来的石雕艺匠还创作了一些圆、浮、沉各种手法兼具的雕件。这类雕件都表现出较复杂的内容,因此采取浮中有沉、沉中有浮、圆中有沉浮的综合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