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8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宛城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16: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1 于 2024-9-2 21:06 编辑

宛城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
图文: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古老的南阳盆地,清水汤汤,源远流长。清波荡漾,滋育灵秀之地;烟霭蒸腾,聚拢祥瑞之气。宛南重镇铜瓦店紧邻清水,历史悠久,先民开荒耕种,繁衍生息,洗涤混沌,增知启件智。
长此以往,人烟繁盛,土地丰茂,百姓殷实,古来已为人口聚居之地。两千多年来,其地名几经变迁,汉时名小长安,晋为林水,元代始称瓦店。古镇地借滴水之利,河有舟船通江汉,岸有官道连京湘,交通便利,历来为兵家所重,或驻军,或设驿,供给官军资用,沟通官府信息,-环-扣,驿站之要职也。又有商客行旅,多会于此,北物南货,互通有无,千年繁华,虽历经战乱亦不衰竭,凸显宛襄道中重镇要地。灵地当出杰人,为承继大业,兴复汉室,刘文叔起兵于斯地,开创光武盛世;因不满旧制,为革故鼎新,改造天下,徐万年启程于乡家里,襄助辛亥首义。
铜瓦店之名,名之于经济,更名之于教育,民风勤劳淳朴,崇尚礼节,多行善举。重视子孙之传道授业解惑,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进士举子,捷报频传乡里,武生秀才,心第年和
存报国之志,文化之风,飘荡乡间,且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斯水斯土,滋养万千人才,身在外为国奉献,名在乡荣于故里。
时代发展,物换星移,今昔变化,天翻地覆。清水悠悠依旧,新月联系古今,富足不忘旧影,居民于幸福闲暇之时回望往昔,怀念之情生于心际。刘君国方,著名书家,潜研翰墨,颇有成就,文化情怀深厚,感于先民农耕文明渐行渐远,矢愿重拾历史旧迹,走街串巷,踏遍宛城乡土;委亲托友,寻觅先民遗踪,连纫传统文化之根脉,拼接历史文明之片羽。几历寒暑,终有小成,由鲁君国甫提供场所,社会贤达解相助,辟馆于镇北光武厂场。悉心筹建,三年乃成。
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乃公益性民间机构。馆舍1200平方米。由12套单元组成,共48间,分门别类,珍藏各类展品3000余。分纺织。劳动工具。布匹、粮仓。砖瓦建筑模具日用品。渔具.交通工具等数十个展区,并按年代制作展板。馆物品汤盖了新石器时代以来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民俗物品:农耕农具。日常用品。纺车织机。砖瓦模具。交通工具.石展、石器、陶器瓷器。铜器铁器、度量器具、合同契约。红色文化。古书典籍。票证票据等,共分二十余类。堂房寝室,庖厨炊具,往畜家当,极力还原;农耕器物,日常用品,工匠机具分类陈设。虽为管窥,然观物可状劳动场景,睹形当叹先民智功。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五千年传统农耕文明由现代文明取代而逐渐烟消,保留珍藏之任迫在眉睫。前代之机巧,皆是先民心血浸润,某些器物,今人智慧反不能及,若由其陨款,实为当滄世之饭。增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之觉悟,实乃美丽乡村。文化复兴之善举。且藉此旧物对后生开展研学拓展实践教育,对当代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之从中感知先民战天斗地。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善皮遮体的初级文明,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中体悟到这样的道理:劳动创造智慧。劳动创造发明。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文明,从而在人生道路上不懈努力,积极进取,厚植家国情怀,担当责任使命,努力奋斗,建功立业,助力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力量。此乃建馆之要旨。馆主之宏愿也。


这些老物件,是刘国方在8年内一点点地从南阳周边地区收集来的。8年前,他看到有人翻盖新房,许多闲置在老屋里的老物件被丢弃甚至销毁了。意识到这些承载了农耕文化的老物件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于是,他萌生了收集老物件、办公益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念头。此后,他开始留心南阳周边区域的老物件,每当发现农村有人翻盖新房时,他便赶去“寻宝”。刘国方还经常逛古玩旧货市场,走访各村各户,回收老物件。
   刘国方自小生活在瓦店镇的农村,工作单位南阳市十中也在瓦店镇。“我生在瓦店,工作在瓦店,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退休后就想为社会做点儿事情。”刘国方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快速更新,传统意义的农耕印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老物件越来越少,民俗文化也逐渐被冲淡,于是,我于2016年开始搜集老物件,竭力保留农耕民俗文化。”
明清之际,河南南阳府所辖的南阳县有四大名镇,依照当时的繁华程度,分别被誉为“金赊店、银石桥、铜瓦店、铁安皋”,“铜瓦店”之名由此而来。铜瓦店农耕民俗文化馆既有效保存了农耕文化的遗产,又为唐河、新野、邓州、卧龙、官庄工区等周边区域学生提供一个农耕文化教育基地,也对瓦店镇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每个人都有故乡,曾经的生活和记忆就在那里,特别是从远古吟咏而来的农耕历程,含着乡间村野的老味道、老风情,也含着我们最深的乡愁和思念。
   只是在时代不断发展中,传统的农耕生活、曾与人们密不可分的老物件,在世事的不断变迁中都成了令人追怀的记忆。那些盛满了很多人童年往事的物件和场景距离现在的孩子已经太远,正逐渐沉寂和消失。

为了收集、购买这些老物件,刘国方已经投入了30多万元。目前1200平方米的展厅,是瓦店热心人士鲁国甫无偿提供给他使用的。为了把博物馆办起来,刘国方用心良苦,规划了纺织展区、劳动工具展区、布匹展区、粮仓展区、砖瓦建筑模具展区、日用品展区、渔具展区、交通工具展区等数十个展区,并制作了不同历史年份的展板,希望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历史,了解过往,知道老一辈曾经生活过的家园究竟是什么样子。
生活小场景,重现昔日农村民俗风情
   老物件如今在我们的生活和视线中渐行渐远,然而,它们身上铭刻着一代人的成长史,那些曾经经历过的场景,透着母亲身上独有的味道和温暖,透着总是剪不断的乡愁。刘国方在打造民俗博物馆时,致力于用小场景打造,以此来重现昔日农村民俗风情。
   在老式农村厨房场景中,一个砖砌的锅台,两口铸铁锅,一台风箱,老式木拍子,蒸笼,水缸,水桶,火钳,箅子……过去人家的一日三餐,就是在这样的厨房里做成。老式客厅里,放着条案、八仙桌、太师椅,挂着《益寿延年》画;卧室场景里,放着一张清代雕花顶子床,还有放衣服的木箱,小木桌、小木椅、老座钟等。刘国方还特意从外地买来了“牛”“驴”“鸡”等造型,于是有了戴着牛笼嘴的“黄牛”拉着牛车、“小毛驴”拉着石磨等场景。在一楼的一角,甚至修了一座茅屋,草房顶、土坯墙,门是极有年代感的老式旧木门,茅屋一侧,还修了一个小型鸡舍……一个个场景,原汁原味地反映出传统农耕生产生活风貌,让人嗅到了原生态形式散发出的岁月气息。
   对刘国方来说,退休后致力于自己热爱的书法研究再好不过,收集农耕老物件原非自己的爱好,但在他看来,改革开放后,农村、农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渐行渐远,必须赶紧搜集、保存农耕时代老物件,不能等它们消失了才感到它们的珍贵。“办博物馆,就是想让孩子们认知农耕工具,知农事、晓农节,体验‘粒粒皆辛苦’的不易。”
   刘国方说,“这些老物件、老工具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明的东西,希望孩子们看到它们,知道是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文明、劳动创造了幸福,也努力去学习和劳动创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同时,他也期待有关部门或有能力的人能够支持这个公益性的博物馆,把更多的老物件收集过来,让博物馆早日免费对外开放,让这些珍贵的记忆,走出乡间的寂寞,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