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1 于 2024-10-22 11:56 编辑
"赊店老酒天长地久" 图文: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2024年10月22日,光影中国网摄影师走进南阳第二体育健身运动中心,赊店酒厂南阳分公司,开展专访拍摄。 河南赊店酒业有限公司系国家大型企业,全国500家大型饮料制造企业之一,具有年产饮料酒5万吨。酒精5万吨、饲料3万吨的生产能力。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亿元,现有员工1800人,其中各类技术人员309人,中级以上职称52人,国家级评酒委员1人,省级评酒委员8人,公司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主要产品有白酒、酒精及饲料、发电三大类。现已形成集酿造、发电、饲料生产、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多元化企业。主导产品赊店老酒,享誉中外,"赊店老酒天长地久"妇孺皆知。 赊店老酒始于夏,兴于汉,盛于明清,从"仪狄造酒杯康润色"到"刘秀赊旗",可谓源源流长。赊店老酒在生产上自始至终采用古老的传统工艺,运用当地上等高粱、优质小麦为原料,入三百年泥池老窖、优质矿泉水加浆,久储自然老化,科学降度,精心酿制而成。酒体丰满,清澈透明,浓郁芳香,醇和协调,纯正爽净。酒度高而不赊店老酒烈,低而不淡之特色。特别是不加化学香料,顺其自然,喝后不上头、不口渴,在强手如林的白酒行业中更是独树一帜。国内外酿酒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被誉为"酒中之秀"、"中原之佳酿"。历年来被评为"南阳市行业排头兵"、"河南省轻工税利大户"、"河南省经济效益显著企业"、"河南省先进食品企业"、河南省工业20强第十名、省五一劳动奖状、"中国食品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中国500家最大饮料制造企业 赊店老酒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赊店人的酿酒业可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会末期,夏禹时代。 (东汉) 酿酒画像石,纵28.3厘米 横49.5厘米,汉人为在阴间继续享受美酒,故将酿酒之技、鬻酒之坊雕刻于画像砖、石上,希望它们可被带往冥界。因此各地便出现了一系列表现酿酒、沽酒题材的作品。与贵族宴饮题材不同,这类图像所反映的是汉代普通劳动人民与酒相关的生产、生活状态。《汉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统治阶级实施此类禁令的目的有二:一为禁止百姓无故聚众滥饮,以整治社会风气;二因酿酒会消耗大量粮食,适逢灾荒之年,禁令的颁发可有效节约食粮。受汉代刑律禁止无故饮酒的影响,加之民间物质条件所限,饮酒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仍为奢侈的享受,但如酿酒、鬻酒之事,百姓却可参与,这类题材的汉画像砖、石多地皆有。 此时酿酒技术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酒业的迅猛发展,不同规模的酒肆作坊遍布全国,饰有沽酒、酒肆图像的画像砖、石由此成为反映汉代民间酒文化的直观图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相如与(文君)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讲述了西汉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到四川临邛,因贫困交加而变卖车马,后购一酒肆鬻酒,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开办夫妻酒家的故事。这种女子前台当垆,男子舍后劳作,雇佣酒保帮工的民间酒肆经营模式此时常见,画像砖、石中便有这类题材作品。 《中国美术全集》中刊印了一幅名为《酿酒》的画像砖拓片,但其实为一方表现酒肆题材的作品。图中右有一座酒肆,屋前置垆,垆内摆设三个酒瓮。酒肆内有一大缸,缸前一人高卷宽袖,右手持一量器,左手扶于边沿,似在舀酒;其侧坐一当垆的梳髻女子,正与酒肆外的沽酒者对望交谈。画面左侧有一椎髻短衣者,手推载有方形容器的独轮车和一肩荷双壶的沽酒者,二人皆已购得美酒,正准备离去。此番图像仿佛再现“文君当垆”之景,且还原了时人“肩挑车载”的沽酒场面。同类题材在四川省博物馆藏彭县出土的东汉《酒肆画像砖》《羊尊酒肆画像砖》上皆可得见,图中具体情境,基本与前者肖似,故在此不一而足。 汉人饮酒,不仅重视宴席排场的恢宏大气,而且讲究所用酒具的实用美观。画像砖、石图像中的各式酒具,与墓葬出土的相关实物互为补充,共同玉成了彰显汉代酒文化的物质载体。 在汉画像砖、石图像中,常见的酒具包括尊、壶、耳杯、卮、斗等。尊是汉代最主要的盛酒器,它有盆形、形两类。两种形制的尊皆有三足和圈足之分,其中,盆形尊以圈足者为多,形尊以三足样式为盛。结合出土实物来看,盆形尊多为陶器,日常直接放在地上使用,因其材料易得、制作成本较低、器型较大,在酒事活动中被用得更多,河南唐河县针织厂出土的西汉《舞乐宴享画像》、四川彭县太平乡出土的东汉《宴饮画像》、大邑安仁乡出土的东汉《宴饮画像》中的尊,皆为盆形。形尊多为金属质地,用时可直接置于地面,亦可托于承旋之上。前类使用方式见于四川省博物馆藏大邑安仁乡出土东汉《乐舞杂技画像砖》和成都昭觉寺出土东汉《宴乐画像砖》的图像之上,后一种使用方式可在山东沂南汉墓中室南壁横额西段画像中见到。据学者孙机考证,汉代形尊多用于盛放“酝酒”,此乃酒中珍品。 因此,所盛佳酿的酒尊也一定制作精良,所以形尊被托于承旋之上,是为免去器皿与地面摩擦而造成的损坏,由此判定,形尊在汉代更受重视。需提及的是,斗、勺一类的挹酒器多与两种尊搭配使用。汉代斗、勺二字可以通假,有《仪礼士冠礼》郑注“勺,尊斗也,所以酒也”为证。勺有短柄、长柄二种,在汉画像砖、石图像中,常以置于尊内、仅露把柄的形象出现。 汉代饮酒用杯,但此杯非今日之杯。汉代的杯,仅指耳杯,它是古代达官贵人筵席间的高档酒具。又名“羽觞”的耳杯在战国中晚期数量已多,入汉更加风行,考古发掘中,漆、铜、陶材质的耳杯皆有出土,其在各类宴饮题材的汉画像砖、石中频频出现。耳杯既可单独或成双置于案上,亦可如韩家曲村出土的《凤鸟、羽人、宴乐画像》中所示一般,多个置于多子奁中,这既节省空间、便于携带,亦清洁卫生,美观实用,体现了古人巧妙的造物智慧,亦显露出汉人对实用美观的酒具的青睐。卮,是汉代的另一种酒杯,古人将商周时期的青铜觚转化为一种筒形杯,造就了卮的造型,出土的卮有陶、铜、银、漆等多种材质,在汉画像砖、石酒事图像中,它常被饮酒者握于手中,或置于地上。 从汉画像砖、石上呈现的酒具及汉墓出土的实物来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从前种类繁多、装饰华缛的各类酒器,逐渐被品种较少,造型装饰洗练、简约的器物所取代,表现出汉人更关注便捷适用、更重视“人事”本身的生活态度。从当时南北不同地区相似的宴饮礼仪、相近的酒具造型,得见汉代以酒文化为代表的、各地风俗民情的互通有无。总之,汉代饮酒之风的盛行,关乎当时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中国饮酒习俗的生成起到重要作用,这种影响,至今犹在。 咨询电话:王先生 13937781895 地址:南阳市第二体育健身运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