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1 于 2024-11-3 13:23 编辑
南阳市2024年秋季研学非遗空间研学基地交流会 图文: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2024年11月3日上午,南阳非遗空间研学基地(卧龙区技能传承艺术馆)携手河南拾步研学旅行服务公司举办了,南阳市2024年秋季研学非遗空间研学基地交流会。 参加本次研学交流会的有,万景旅业,前途国旅,众信旅游,职工旅行社,南阳国旅,印象国旅,海外国旅,绿洲旅行社,宛都旅行社,景铃文旅,南阳宛都导游代表,市部分研学基地代表,教培机构代表,拓展机构代表等仅百余人。 同时活动有幸邀请到邓瓷、传拓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中国收藏家协会古陶瓷鉴定委员会专家,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中华职业教育专家库专家,南阳师范学院邓瓷研发中心主任,南工楚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阳非遗空间研学基地博览馆馆长,赵长根赵老师,同所有来宾分享交流。 【非遗空间简介】: 南阳非遗空间研学基地(卧龙区技能传承艺术馆)位于独山脚下建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内,基地分为室内非遗空间,室外热带植物园各2000平活动场馆,可同时容纳1000人同时开展研学与旅游观光活动。 基地设有非遗手工,琴棋书画,茶道香道,传拓版画等近20余项研学课程与手工体验,欢迎各位同行莅临参观指导,期待与您合作!! 【拾步研学简介】:河南拾步研学近年来始终秉承“弘扬优秀河南文化,讲好南阳故事”坚持"原创精品课程""国际理念教育""成长进阶体系"和"学科知识融合"的课程特色。赢得我市一些学校,机构,单位的一致好评。 公司产品方案设计结合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倾力打造有深度、有情怀、有温度的青少年研学实践体系。课程涵盖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劳动实践、自然教育、工业研学、食农教育、国防教育、水情教育等。中华文化是世界四个古老文化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它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条不曾间断的文化长河中蕴藏着浩瀚精深、灿若繁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先辈们一代代地将炎黄血脉凝结其中,世代相传,直至今天。 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显示了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智慧高度。在中国文明进程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各族人民构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备受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正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与世界和平、人类和谐和共同繁荣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藉此翘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浓浓中华之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贯穿着一条抵御时间消蚀力、保持民族文化连续性的血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超越社会变迁、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1.传拓是以纸紧覆金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打印;因在传拓过程中有一套技术方法,故名。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传拓技法的“拓”是个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不同。在“传拓”中“拓”字读tà,拓也作搨。 历史在创造、泯灭、新生的进程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彩陶上的画符,甲骨上的刻字,“书其事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古碣凭人拓”的传播,有文字记载的文物国宝的面世,促使了传拓这种技术的发明与发展。今天,传拓技术已不再深藏闺中,已成为一种艺术性、普及性的方式,在对青少年的开放式宣传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们也应该努力继承和发扬这门古老的技艺。 2. 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广义的版画可以包括在印刷工业化以前所印制的图形普遍具有版画性质. 版画,版面上刻出或蚀出画面,再将版面上的画面以油墨或其他颜料复印于纸上的绘画形式。根据刻印中所使用的版面种类的不同,版画可被分为木刻版画、石版版画、铜版版画等。 3.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动的木刻字、金属或胶泥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中国的毕昇(970年—1051年)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唐朝的雕版印刷术,经宋仁宗时代的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再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而且唐朝中后期已经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宋朝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宋朝没有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术。宋朝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术 4. 1899年,一片带有刻痕的“龙骨”,起笔“一片甲骨惊天下”的恢宏篇章。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甲骨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记忆,如同穿越时空的信使,诉说着三千多年前的故事。今年适逢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5周年,当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碰撞,绽放出的便是璀璨的文化之光。 中国文字博物馆内游人如织,甲骨文冰箱贴成为许多人必买的伴手礼;甲骨文表情包、科普短视频火爆网络世界;AI赋能甲骨文释读……从线上到线下,从学术研究到生活日常,丰富的创新创造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生命力和无限魅力。 文字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守护者,也是文明的传播者。今天,我们仍不遗余力研究甲骨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它了解汉字的起源,了解我们文明的源头。甲骨文就像一本“商朝日记”,从占卜、祭祀到狩猎、农耕,篆刻的是烟火人间,记录的是文脉悠长,更潜藏着深层次的文化肌理,它让后人得以窥见先民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为人们提供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 一字一句、一笔一画,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中原文旅新名片,讲好甲骨文今天的故事,越来越多人就会从这本“天书”中读取到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绘就出更加灿烂的文明长卷。 5.中国汉代画像石,是两汉时期装饰于墓室、墓祠、墓阙、石棺、摩崖等建筑物上,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或勾以墨线、涂以彩色的特殊艺术作品,是汉代社会最为盛行的一种文化仪式,也是当时社会最为精华的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更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作为汉代社会的典型性文物遗存,汉画像石(砖)对于研究汉代文化及中华远古文明具有极高价值。中国汉代画像石,是两汉时期装饰于墓室、墓祠、墓阙、石棺、摩崖等建筑物上,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或勾以墨线、涂以彩色的特殊艺术作品,是汉代社会最为盛行的一种文化仪式,也是当时社会最为精华的一种物质和精神产品,更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作为汉代社会的典型性文物遗存,汉画像石(砖)对于研究汉代文化及中华远古文明具有极高价值。汉画是具有四百多年波澜壮阔历史的汉代留给我们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造型生动,形象传神,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堪称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6. 岩画是原始社会绘画的一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岩壁上刻下他们的信仰和生活印迹,如狩猎、游牧、战争,以及反映生殖崇拜的男女交媾等 南阳岩石文(岩画)是人类文明初期的历史画卷和刻划在岩石上的鲜活“史书”。从此种意义上来讲,南阳岩石文既是远古先民的历史记忆,又是中原地区的文化之根。生活在这里的先民,用最原始、最质朴的石刻语言,通过岩石这种载体来表达心声,交流思想,记述事件,诉求愿望。因此,南阳岩石文被誉“神秘的天书”。《史记·货殖列传》载:“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南阳所发现的岩石文内容丰富,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雕刻之精实属罕见,是爻窝岩石文(岩画)的最主要区域。在生产力低下的中国早期社会,制作这些岩石文,显然不是短时间和一般力量所能为。特别是在巨石之上,先进行修整打磨,然后进行雕刻,反映了先民在制作时不惜资财,用心良苦的一面,同时也说明南阳岩石文在先民心中的神圣地位。 感谢河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测绘环保工程学院志愿者的爱心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