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1 于 2024-12-25 16:13 编辑
医圣祠文化园冬至娇耳节红马甲志愿者图文: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2024年12月21日,又是一年冬至到,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味道开始在味蕾上跳跃,张仲景博物院,张仲景文化园联合社会各界举办的2024冬至仲景娇耳节在医圣祠文化园举行。来自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与国际教育学院志愿者,身穿红马甲为游客做志愿服务,成为张仲景文化园内靓丽的风景线。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这是一场关于饺子的盛宴。饺子又称娇耳,历史上的南阳,曾把冬至称为“娇耳节”,医圣张仲景千年之前发明娇耳并在冬至这一天送给老百姓吃以防冻耳朵,至今南阳仍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童谣。冬至仲景娇耳节,至今已举办了五届。冬至吃饺子,既是纪念医圣张仲景,又是一种民间习俗,千年以来深深地刻印进了百姓的生活。 东汉时候,南阳有个张仲景,是个名医。他医术很高,不管什么疑难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赞他是妙手回春的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告老还乡,正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他走到白河岸边,看到那些为生活东奔西走的穷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张仲景一到家,登门求医的人很多,他虽然很忙,可是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他叫他的执事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个棚子,盘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药治冻伤。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然后分给来讨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经常为当地百姓治病,受到那里百姓的爱戴。他告老还乡后,长沙的百姓想念他,每年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乡亲们的心意来看望他。那年,张仲景身患重病,长沙老人说:长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寿终时葬在长沙。南阳的人哪里肯依?两下里就为这事争吵起来了。张仲景说:"我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我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我死了,你们抬着我的棺材,向长沙方向走,灵绳在哪里断了,就把我葬在哪里算了。"众人一听,也不再争论了。那年冬至那天,张仲景离开了人世。长沙来了许多人吊丧,并要把他的尸体运到长沙去。遵照他的遗嘱,南阳和长沙的人抬着棺材上路了,走到当年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忽然断了。众百姓忙打墓,下棺,填坟。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昼夜不停,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很大。又在张仲景的坟前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张仲景是冬至这天寿终的,又是冬至这天开张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吃,并说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冬至吃饺子的故事便由此而生了。 3000公斤的娇耳、100公斤的蛋糕,在现场,大家吃着一份份热腾腾的饺子、一块块甜蜜蜜的蛋糕,香在口里,甜在心头。仲景娇耳,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健康养生的药食同源第一方,1800多年前,张仲景在南阳搭医棚、架大锅,煮制“祛寒娇耳汤”分给老百姓;1800多年后的今天,医圣祠里,南阳巧味,南阳满江红酒店,南阳三色鸽包的“仲景娇耳”沿用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做法,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作为馅料包成饺子,现场煮熟分给前来观看演出的市民。南阳各大中医院派出中医名师现场坐堂为群众义诊,广州白云山华光制药现场免费发放小柴胡颗粒冲剂. 来自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与国际教育学院志愿者坚守志愿者服务岗位,热情为群众服务,吃娇耳,思仲景,在纪念和感恩中,在传播和弘扬中,仲景文化直抵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