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4587|回复: 3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平顶山---夜来明《河南民间古民居——汝州半扎寨》

  [复制链接]
主题
发表于 2011-11-7 14:25 | |阅读模式

相机型号: NIKON CORPORATION NIKON D700    iso:    快门: 1/100s    光圈: f4

   汝州半扎古寨是旧时襄洛古道上的一处重镇,民风淳朴,风光秀丽,外面被高大坚固的石砌寨墙环护,是个理想的歇脚和经营之地。在自然的山水之外,使半扎村具有别样魅力的,是那些至今尚存的古建筑。关帝庙、文昌阁、古桥、残碑,这些散发着古老韵味的遗存,无不追述着半扎的辉煌。图为半扎村东万泉河上建于明代的双孔石拱桥。
      汝州市蟒川乡半扎村,又名半扎万泉寨,距汝州城南约17公里,公路四通八达,现有人口近4000人,分为半西、半东两个行政村。
  据考证,300多年前,半扎一带曾是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后来四棵树、安定乡、薛家店、董家村等几个村庄的人迁居于此。老百姓为了防止盗贼和土匪,纷纷在村子周围建起土寨或石寨。因这里的寨建在万泉河的北岸,寨内的街道北面有宅院、店铺,南邻寨墙,无法建房居住,形成了半拉(个)街,半扎因此而得名。半扎人引以自豪的是万泉河和年代久远的文昌阁、关帝庙、乐楼及长达4.5公里的高大石寨。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道出江南水乡的独特意境。
然而地处中原的半扎万泉寨,其山水风物之幽美,民风人情之淳厚从容,丝毫不输于江南。或正因为此,半扎万泉寨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被各级媒体不断报道后,引起了省、市相关部门的关注,平顶山市政协、市文化局,汝州市政协、汝州市委宣传部、汝州文联、汝州民政局、汝州文化局等单位先后多次派人到半扎村调研。
半扎村文物保护和开发被提上了重要日程
     汝州市政府顾问王金水先生亲自撰写半扎的有关史料,复印文物法到半扎宣传。汝州市原统战部长张宏先生多次到家乡走访。70多岁的退休教师侯纯一先生虽然身体不好,但为保护文物也多方呼吁。汝州政协委员尚自昌从2000年开始,一有机会就赶往半扎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和调研。
     诸多人的努力感动了本就淳厚、善良的半扎村村民,村民郭公昌将耕地让给别人耕种,自己专心从事关帝庙的保护工作。有一位村民在古老的街道上想盖自己的新屋,当有关部门人员解释这里已被保护起来时,这位村民憨厚地说:“要对保护有影响,我扒了它就是了。
      一直致力于河南民间文化保护的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夏挽群先生,在看了半扎村的古建筑后,也表示了肯定,一再强调要做好保护工作。
小村镇也重大文化
如果只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如果只是一个跳动着诗意的村落,也许半扎的价值就失去了很多在自然的山水之外,在灵动着自然韵味之外,还蕴蓄着古朴,这就让半扎村有了别样的魅力,有了实实在在的价值。或者说,半扎是文化的而半扎的文化与古典是透过它至今尚存。“最能代表半扎历史文化风貌的建筑是兴建于1762年的关帝庙(山陕会馆)。”尚自昌先生说。据《直隶汝州全志》卷六记载:王复云,山西潞安人,侨居半扎街,经营杂货,家已小康。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捐资于本街创建关帝庙,并施香火地二十余亩,又施义茔地二十亩。乐善好施,云其有焉。魏佩、魏绣,系弟兄,住归仁里,捐入半扎街关帝庙地七十亩,有碑记。樊光彩,住归仁里(辖半扎),乾隆己亥(1779年),在半扎街关帝庙前添建乐楼三楹,有碑记。




2楼



     顺着沿河的半扎街道走到村东,能够看到一个类似城门的圆穹形门,这其实是文昌阁的遗址。王金水先生告诉记者,文昌阁是半扎文风昌盛的标志,它建在半扎大街的正中,下面是用石条砌成的四方平台,为文昌阁基。平台下留一过街门洞供人通过,平台上建有两层木结构的楼阁。楼阁呈四角形,上施琉璃瓦,四角挂有风铃,微风一吹,甚是动听。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文昌阁被当做“四旧”拆毁,现只存阁基。门洞西侧上方的石匾上刻有“迎风”,东侧的石匾上刻有“培脉”及“河南直隶汝州归仁里半扎店”等字样。重修文昌阁的石碑记有“汝治南三十里许半扎镇,南通楚粤,西接秦晋……十八家建阁于镇之东首……大清道光八年立”等字样。
  出文昌阁,直入眼帘的便是高大的关帝庙。这看上去高大雄伟的建筑,若是搁在车水马龙、繁荣兴旺的半扎过去,也许是匹配的,但如今,在渐渐归于自然拙朴、宁静安逸的半扎村,着实让小村有些不知所措。
  关帝庙在全国各地都有,大部分是山、陕商人集资兴建的,有的叫山陕会馆,是他们集会的场所。山、陕商人建关帝庙有其历史渊源。晋商十分崇拜关公,建关帝庙一则可以“关公”的“信义”统一在外商人的思想,使其在生意上相互照应,团结一致,抵御外侵;二则商人在外可以公馆为家,歇歇脚,在这里互相通报各地的商业信息,调整经商战略;三则建有戏楼形成娱乐场所,可与当地乡绅百姓建立和谐的关系。小村半扎的关帝庙也完全复制了其他地方的规制。
关帝庙坐北朝南,由乐楼(戏楼)、卷棚(拜殿)、关公殿三部分组成,庙前的卷棚、戏楼保存完好。
在半扎,同样具有文物价值的是戴公馆,它是国民党三十九军副军长戴民权的私宅。至今保存完整。
  戴公馆属典型的北方三进四合院,房屋按南北中轴线设置,前后门通前后街。临街屋中间是高大的门楼,左右两间比门楼低一尺,独立成房。院内客厅、厢房十分宽大,廊柱下有镂空透雕,描金彩绘。地面全部用方砖铺成。戴宅宽大气派,重视装饰,对房脊要求严格,不仅脊高,而且图案考究,上有狮子、盘龙、鱼和牡丹、荷花等。
  戴公馆的主体建筑共有房舍五十多间,炮楼一座。公馆西北角建有花园、车场。为方便戴的吉普车通行,公馆西侧留有一约三米宽的青石条过道。过道沟通南北街,汽车可直接开进院内。
  民权小学与关帝庙东邻,是戴民权当年出资兴建的私立民权中心完全小学校舍。1931年,戴已任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回乡探亲时,他看到村里没有学校,只有几家私人小学堂,且校址狭窄、房屋破烂、没有教具,决心在家乡办一所像样的学校。于是,他慷慨捐资3000大洋,委托王瑞亭修建校舍、添桌凳、购图书。因附近村庄农家求学子弟日益增多,学校无力容纳,戴夫人刘素玲又捐赠土地500亩以补学校开支。从此,半扎一带的农家子弟都有了读书的地方。国民政府为表彰戴捐资办校的义举,遂将半扎中心完全小学改为临汝县私立民权中心完全小学。那时半扎小学管理严格,要求学生睡前洗脚、剪指甲。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高薪聘请优秀教师任教,南开大学毕业的樊创凯曾被聘为该校校长。学校吸引了周围村庄甚至县城里的学生前来就读,戴的三子两女都在该校就读。学生着统一服装,出门文明有礼。解放后,关帝庙和民权小学合为一体,曾是蟒川乡第三中学。
     村里残存的碑刻记载,半扎村还曾有秀水寺,其位置在东寨门外,北依小北河,南临青石崖,崖下是万泉河。寺院呈正方形,坐北朝南,有两进院落,兴盛时有30多间房舍,僧人80多个,田地数百亩,水磨一盘。寺院建筑按北方中轴设计,中间两个大殿在中轴线上,东西两侧是禅房。殿舍均为砖木结构,挑梁飞檐,气势雄伟庄严。禅院前后有几株古柏,枝叶繁茂,苍劲挺拔。寺院前有山门,门前有石台阶九道。新中国成立之初,秀水寺还有和尚居住,但如今只剩下几通残碑了。
(待续)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4:37 |
本帖最后由 夜来明 于 2011-11-7 14:46 编辑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4:48 |

相机型号: FUJIFILM FinePix S8100fd    iso: 64    快门: 1/500s    光圈: f4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4:49 |

相机型号: FUJIFILM FinePix S8100fd    iso: 64    快门: 1/500s    光圈: f4.5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4:59 |

相机型号: FUJIFILM FinePix S8100fd    iso: 100    快门: 1/500s    光圈: f5.6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5:00 |

相机型号: FUJIFILM FinePix S8100fd    iso: 100    快门: 1/400s    光圈: f5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5:02 |

相机型号: FUJIFILM FinePix S8100fd    iso: 64    快门: 1/85s    光圈: f4.5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5:03 |

相机型号: FUJIFILM FinePix S8100fd    iso: 100    快门: 1/500s    光圈: f5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5:04 |

相机型号: FUJIFILM FinePix S8100fd    iso: 200    快门: 1/320s    光圈: f4.5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5:05 |

相机型号: FUJIFILM FinePix S8100fd    iso: 100    快门: 1/180s    光圈: f5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5:06 |

相机型号: FUJIFILM FinePix S8100fd    iso: 100    快门: 1/320s    光圈: f5

12
发表于 2011-11-7 15:23 |
非常珍贵的文化纪实,欣赏学习了
13
发表于 2011-11-7 15:23 |
{:7_307:}{:7_307:}
14
发表于 2011-11-7 15:24 |
原汁原味,民俗民风,赞一个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6:41 |
谢谢小草百忙中来点评下,倍受感动,再次谢谢!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