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连环画的纸上“跨界” | 来源:中国摄影报 李晶晶/文 责编:元儿 |
| |
用影像素材“画”连环画,以摄影的方式演绎文学史上的经典,像拍电影一样来搞摄影,这绝对是一种全新的玩法儿。
8月,摄影连环画《伤逝》将出版。8月4日至8月10日,上海鲁迅纪念馆将举办同名展览。这是连续两年获得“《大众摄影》年度十杰”称号的数码后期达人唐民皓根据鲁迅文学名著《伤逝》改编的一本“后摄影”作品集。通过50多幅连环画面、配图和简要文字,诠释和再现了百年前的北京城里,一对青年知识分子从相遇、相爱、相离,直至逝去的悲情故事。
作为业余摄影人,唐民皓在探索时的甘苦和艰辛,也许有助于大家对这种融合摄影与绘画的艺术形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选择《伤逝》,唐民皓有着仔细的考虑:其一,它是鲁迅诸多短篇小说中较为通俗的一篇,此前有电影、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过,有一定知晓度;其二,故事阐述的中心关于爱情,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在当今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其三,故事人物简单但情节起伏,演员道具和场景便于寻觅,后期制作也易于上手。这些因素对于一个自编、自导、自摄和自制这么“大部头”作品的业余摄影人而言是不可忽视的。
唐民皓先将故事改写为一个类似连环画的脚本,共50余条,这是后期摄影画面创作的基础。然后确定用何种表现形式体现画面。考虑到拍摄成本和自己的工作特点诸因素,他决定采取人像在本地摄影棚和外景完成,故事特定背景和其他素材在异地摄取,最后用PS技术后期合成。
出于经费限制,道具、服装等通常是唐民皓通过朋友借来的,而有的就要自己去淘了。桌上的一盏油灯、子君的一双长袜、涓生的一片书札,每个物件背后都有许多寻寻觅觅的趣事。尤其是故事中的那只小狗阿随,上海市区几乎看不到京巴犬类,是他通过网上信息联系到市郊的一家养殖户,驱车十数里才拍摄到的素材。选择男女主人公也颇费周折,唐民皓最后在朋友的图片库中找到了心目中的男女主角。他们几乎从未听说过这个故事,第一次拍摄还要讲述故事梗概。后来的每一幅画面拍摄前,唐民皓也要像导演一般讲戏,常常要反复多次才能完成。
由于此前没有影棚拍摄的实践,所以整个人像拍摄对唐民皓无疑是一次挑战。内景的人像拍摄用了两个整天。外景素材的拍摄也不简单。为在北京顺利拍摄,他查阅了多种文献,选定了老北京的大江胡同、草厂胡同及南芦草园胡同至薛家湾胡同一带旧迹存留的地方。唐民皓利用每次去北京出差的空余,在晴日、傍晚、雨天和夜色等各种环境下拍摄。
《伤逝》所有画面的背景几乎都是后期合成上去的。这是最后也是整个创作中最棘手的一个环节。最大的难题是如何避免画面的死板与雷同,尽可能减少摆拍痕迹,营造真实的生活氛围,但又不失画面的艺术感。首先,所有人像都要逐一抠图。这可没有捷径可走,衣服的一个皱褶,头上的一缕发丝都要在鼠标下细细雕琢,是一个很艰苦的劳动;其次是选用的外景素材要逐一修饰,电线、广告、墙面、地砖等一切当代痕迹务必去除或覆盖,并添加上适合于故事情节的素材,尽可能还原百年前老民居的旧貌;再次就是根据故事构思的要求进行画面创意合成,充分利用平常摄影过程中积累的数万张素材库(包括了天空、月亮、云彩、建筑、墙体、窗棂、草地、树木、雪景、骆驼、飞鸟和各种纹理等)资料,对画面重新构图。画稿经反复琢磨修改,取舍增删,有的索性推倒重来,耗费了近3个月时间方才定稿。
整部作品借鉴了美术创作手法,采用人像与景物等影像素材组合的后摄影技术,创新出不同于摄影组照,具有更强叙事性的摄影连环画作品。这是涉及摄影、美术与文学诸领域的“跨界”,可说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创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