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500D iso: 800 快门: 1/80s 光圈: f5.6
手工产业大发展 平顶山曹镇乡刘心建介绍,传统手工大槽油与马虎机榨油相比工序繁杂。从炒籽、石碾碾末、馏锅蒸末、包饼、装垛,到抡锤加楔压榨,有10多道工序,一道工序做不好就会影响油质或出油量。
炒籽。所用工具是炒锅和炒耙。用烟煤作燃料,把芝麻放到大铁锅内用铁耙反复翻动。炒籽的大锅是特制的、敞口型,斜置在灶台上,炒锅靠灶背一面高出灶前10多厘米。斜置的作用是在炒籽的过程中,籽粒会随着推炒后的回力自动进行又一次搅拌。炒籽人在灶前操作。炒芝麻火不能太旺,以慢火为主。芝麻籽炒得以发黄偏黑为最好,籽粒既不能烧焦,又不能不熟,这样的状态出油率最高。每锅放45公斤芝麻,每次炒两锅,大约炒70分钟出锅。两锅刚好装一垛。
碾末。将炒好的籽粒放凉后,均匀地散放至石碾上,反复碾三到四遍,碾得越细越好,越细出油率越高。油匠们的俗语叫“菜籽碾成泥,芝麻撞破皮”。
称末。把碾好的末用称末篮子称。11公斤为一篮子,一篮子装一锅。
蒸末。在灶锅里放一个小木架或铁架,然后用一块大布将料末包起来蒸。在蒸锅的笼箅上铺好馏单,把料末均匀铺开,待上气10分钟左右即可出锅。
包饼。用檑草绳将蒸好的料末包扎。包扎要又实又匀。包成直径55公分的饼。一锅包一片饼,包8饼为一垛。
装榨。把一垛饼放在托盘上,用麻绳捆紧,放入油槽。
楔式压榨取油。包码成垛,置入油槽固定好,开始放入行挺、座挺。插入油尖(木楔子)用铁锤击打,迫使行挺往前挤压麻包,榨油正式开始。由于油是从油槽流出,所以俗称大槽油。
打油是个极耗体力的重活,油匠一开始抡锤打油,就几乎一丝不挂。旧社会,人们叫油匠是“赤肚儿孩”,就是因为他们干活时几乎裸体。油匠挥动十几斤重的大锤,朝着镶有铜箍的楔子击打,边打边更换楔子。开始,击打楔子的力度不用太大,但更换楔子的频率却很高。这时,热油哗哗,流入油槽前端的老君缸(盛油的大缸)。油匠最爱听这一阵子的流油声,因为艰辛的劳动终有了成果。随着油盘的渐进,换楔子的频率就低了,手中的铁锤换成最重的了。成品油俗称热油,要盛出来窖一个月才能卖。油坊一开始打油,其香味远飘几公里,哪个村庄有座油坊,哪个村庄就天天笼罩在油香中。
木榨楔式榨油的设施极其特殊。木榨由2根家槐树(必须4米处发岔、周长2米以上)挖槽而成。这样粗大的家槐树,树龄最少在500年以上。槽中放枣木前大档、张板档、铺盘、催盘、行挺、后板档。木楔子必须用极其坚实的姜子木。
刘心建告诉记者,打油时,油匠们都是一边抡大锤,一边哼着号子。号子是“先打头,后打油,烧急慌忙打棉油,哼哼嗨嗨打菜油”。号子内容全是打芝麻、菜籽、棉油的要领,表达非常准确。同时,哼号子也是油匠发泄的一种方式,如果闷声抡大锤,对身体不好。
木榨楔式榨油是以人力手工技艺为主的技术活,其木榨过程注重工与艺的结合,力与技的结合。每一道工序都融入了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技巧。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机榨代替了木榨,大槽油在全省已不多见,在我市独刘心建一家。
把大槽油工艺传承下去
刘心建对记者说,大槽油味道纯正、富含营养、食用安全,且香味浓、口感好、无腻味、耐贮藏(保质期达5年),不掺任何化学原料。在唐代,就有大槽油作为朝廷贡品的记载。
历史在前进,科技在发展。近几十年来,省力、省时的机榨,让传统的木榨楔式榨油渐渐退出了榨油舞台。现在三四十岁的人,根本没见过木榨楔式榨油。年事已高的刘心建,不断思索着如何将自己这手艺传承下去。他告诉记者,他有两儿四女,都有事业干,可以说吃不愁、穿不愁、花不愁。但咋想着不能让加工大槽油这门技术失传。大槽油是好东西,人人都知道,可出外打一天工就能挣百八十元,年轻人谁还学这?
65岁的刘心建身体非常好,既是油坊的师傅,又是打油骨干。记者问:“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抡动大锤吗?”他笑笑,说:“我天天抡大锤。不会抡大锤的人全靠双臂力量,我是把身力和臂力有机结合,用的是巧力,抡起大锤来也不感到十分费劲。我总结我身体好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期抡大锤锻炼的。”他加工的大槽油经市质监局检测,几十项指标全部合格。大槽油已销到北京、郑州、平顶山等城市,顾客反应良好。刘心建的二儿子刘套,本在北京做生意,刘心建非叫他回来,跟着他学加工大槽油。在他真教实传下,刘套目前已掌握了加工大槽油的大部分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