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44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冬游林芝:行走墨脱 感受暖阳下的人间仙境

[复制链接]
主题
发表于 2012-9-16 13:59 | |阅读模式
>>西藏旅游杂志

  冬日暖阳下的人间仙境
  冬季的林芝一样气候湿润,景色怡人。
  林芝以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著称于世,与西藏其他地区不同,这里温暖湿润,降雨量充沛,西藏80%的森林都集中在这里。整个林芝地区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气候并存,所以由南向北,几乎集中了从海南岛到北极地区的各种植被。
林芝
  这里还是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他们依然保留着最传统最生态的原始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这里有古老的传说、有淳朴的民俗与氏族、有村寨的图腾崇拜、有宗教神话,这些古老的民族、遥远的居地笼罩着原始而又神秘的色彩,终年不散。
  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植物王国”美称的墨脱县的秀美;欣赏到被世界旅游组织列入世界旅游点的巴松湖和山恋起伏,云雾缭绕的鲁朗茫茫林海,还有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和世界第15高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众多的风景与宜人的气候,使这里被称为人世间的仙境。
  线路一:
  林芝—南伊沟—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鲁朗—巴松措—拉萨
  线路二:
  尼洋河—桃花沟—鲁朗林海—巴松措—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哲蚌寺
  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东端最高峰,海拔7782米,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她的与众不同在于总是藏在云中难以看见,只有心诚的人才能一睹风采。
  南迦巴瓦
  冬天来这里,你会拥有好运气
  从八一镇出发,车行半个小时,到达林芝布久乡,这里是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点。尼洋河水清澈而湍急,雅鲁藏布江水则浑浊而缓慢,交汇的地方色彩绚丽,波澜壮阔。归作一处之后,水面宽阔平静,其上有许多沙洲星罗棋布,水边沙滩上时有牛羊,意境非凡。
  东北岸边的那座大山,便是苯教的圣地,苯日神山。摇下车窗,苯日神山后,蓝宝石样的天空中,南迦巴瓦赫然清晰可见。平日里,这位“中国最美名山”总是被云雾遮得严严实实,以至于在藏族同胞们的传说里,能看到南迦巴瓦真容的人,都是有大气运之人。而从气候角度分析,冬天看到南迦巴瓦真容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南伊沟
  冬日暖阳普照
  中午,到达南伊沟口,在这里,我看到了珞巴民俗村,斜斜的山坡上,木头房子一排排屹立其上。珞巴族的房屋比较低矮。要弯腰才能进屋,我记得有个玄奇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低矮的屋门与高高的门槛,都是为了预防“僵尸”而出现的。
  珞巴人的房屋中间是一座灶堂,他们都习惯围坐在灶堂边做饭、喝酒、聊天。珞巴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整个西藏地区,只有林芝的米林县和墨脱县有珞巴民族乡,南伊沟这里的这个珞巴民族乡,珞巴族大概有300多人。据说就在60年以前,这里的珞巴族人还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部落生活。珞巴人房屋周围种有桃树和菜园,到来年春天,漫山桃花又是奇景。珞巴人的猪和牛羊都放牧在临近的原始森林里面,所以肉质特别鲜美。
  冬日的南伊沟,暖阳普照,感觉十分温暖舒适。而且这里离米林县城只有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往来方便,不像在西藏其他地区旅游一样担心住宿问题。

相关帖子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4:01 |
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大峡谷
  地球最后的秘境
  大峡谷的入口就在大名鼎鼎的墨脱徒步路的出发点——派乡。大峡谷从地图上看是个大马蹄形,深入里面,则是一个个小马蹄。现在游客们可以选择乘游艇观赏平缓的雅鲁藏布江挤入狭窄的大峡谷入口的景象,还可以观看到冰川。冬日里的大峡谷,水比夏日更清澈,山也依然青翠着,人的心神也在瞬间清静下来。如果想徒步大峡谷,现在也是非常好的季节,路没有那么泥泞,也没有那么多的蚂蟥。
  绿色鲁朗
  原生态石锅鸡
  鲁朗林海就在川藏公路边上,离林芝地区首府八一镇约80公里,往来方便。鲁朗林海的植物主要是云杉、松树和灌木丛等常青植物组成,所以现在这个季节,白雪覆盖其上,白的耀眼,绿得欲滴,实为养眼的最佳去处。这里还有著名的石锅鸡,石锅鸡的石锅是用一整块石头掏空而成,鸡则是当地藏民养的土鸡,用雪山上流下的溪水配以人参、藏贝母、百合、枸杞等药材炖成。从主材到配料到炊具,都是来自最原始的大自然。不尝一下,枉来一趟。
  生活在这里及附近的藏族同胞被其他藏区人称为“工布人”(意为生活在凹地里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服饰、独特的建筑、不同的节日,甚至语言都与其他藏区不同。(文/图 向远湛)
墨脱
  冬日徒步穿越墨脱
  十里不同天 一日走四季
  有人说,在到过墨脱的人面前不要言路。意思是说这世上再没有比到墨脱更难走的路了。但行走墨脱的乐趣也正在于这抵达墨脱的险途中。一向以挑战大自然为乐的每一个探险家自然也把这里作为梦寐以求的目标。而11月,正是行走墨脱最佳的季节。
  此时,西藏已是冬天,但多雄拉雪山还未封山,气温降低使“蚂蟥区”的“吸血鬼”数量大大减少。而由于受到南面湿润的印度洋暖流的影响,冬季的墨脱没有显现出想象中雪域高原的苍凉。从海拔4200多米的雪山到海拔600多米的深沟峡谷下来,风景一路变幻,在这里能体验到十里不同天,一日走四季的奇妙景象。
  曾经听说走过墨脱的人就是不一样,在经历过艰辛、忍耐、痛苦,目睹大自然的美丽和温柔之后,更有信心和成就感。笔者有幸受林芝地委行署和第三极国际旅行社邀请参加第三届雅鲁藏布徒步活动。作为徒步新兵的我来说,一上来就挑战TOP级的徒步线路,事前心里还真是个“无底洞”。当然,要欣赏不一样的景色就要体验特别的艰辛。
  准备!
  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选择晚上入住墨脱的入口——派镇。派镇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入口处,也是通向墨脱的必经之地。在柔软月光的指引下,大巴车经过一番波折缓缓驶入派镇。这座山脚下的小镇在夜晚显得那么安静,祥和。石砌的藏式旅店很规整地排列在道路两旁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们。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4:03 |
多雄拉山雪线,上面常年积雪,暴风雪在这里也开始大起来
  精灵居住的秘境森林
  从拉格出发去汗密大约28公里。主要是穿过一片亚热带原始森林和一小段蚂蟥区。墨脱的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大约有5.2万公顷,是中国保存得最好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内有三千多种高等植物,被国家列为保护对象的珍稀植物就达几十种。
  为了对付蚂蟥,临行前我做足了准备工作,小腿上的绷带绑得很严实,为了不给蚂蟥丝毫机会,我们还特意用宽大的透明胶布把脚踝缠上。另外还向老板要了一小袋食盐,用于对付蚂蟥。
  经过大雨一夜的清洗,树林里散发着清香的泥土的气息,活泼可爱的藏香猪摇晃着小尾巴在草丛里觅食。小鸟在枝头用它那清脆的声音相互召唤,一切多么和谐。沿着一段泥泞的羊肠小道,我们钻进了原始森林的胸腔。参天的古树纵横交错,疯狂伸展着它们枝头的树叶遮蔽天日,常年雨水的浸润使这片树林充满了十足的野性和黑暗。千姿百态的千年古树挂满簇簇绿色的树茸,或者被寄生植物寄居生长。树枝和树干相互交错,好像在侧耳倾听着另一棵树的诉说。倒塌的朽木上铺满了绿色的地衣和蕨类植物。多么可贵呀!生是这片森林的一部分,死后依然为这片森林默默贡献着自己的躯体。奇特的植物、菌类和鲜花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疯狂生长。乱石缝里,在沼泽上,朽木,土壤,一切可以生长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它们。这里就是植物的王国,精灵居住的地方。
  不知不觉中,森林里的树叶坠下了大滴大滴的水滴,天空下起了雨,森林里漫起了水雾。泥浆沾满我的双腿,水雾遮挡了视线,四周水气漫溢升腾。潺潺溪水从山涧流下,汇集在我们行走的道路上。这条路让我开始明白“在到过墨脱的人面前不要言路”这句话了。这里的路颠覆了我对传统意义上路的理解。乌黑的腐土混杂着一簇簇死藤败叶,形成一个又一个死亡陷阱横在行走的道路上,让本来就是堆满乱石泥污的小道在雨水的浸泡下更加难行。人只能快速地踏着浸泡在沼泽里的木头和石块前进,一不小心就会陷进泥潭。我穿的塑胶鞋底子太薄,踩在石头上能完美地感觉石头的形状,脚底不时产生一道闪电般的疼。
  快到下午了,肚子一直咕咕地叫。咬牙坚持穿过一片低矮的灌木林,道路开始往山上延伸,走到山腰眼前豁然开朗。往对面山上望去,云雾覆盖了整个山顶,谷雾就像一缕缕青烟在山腰飘荡。我们在一块开阔地坐下休息,背夫们从行囊里翻出一叠碗口大的面饼发给大家。我把面饼掰成两半,中间夹了些墨脱辣椒和自带的辣椒酱,做成了一个自制锅贴。虽然味道谈不上美味,但是对于饥饿得快要虚脱的人来说已经非常满足了。狼吞虎咽地填饱肚子后,身体立刻充满了能量,双腿顿时有劲儿起来。
  一路往南继续前行,那是汗密的方向。雨一直不停地下,我们不知道穿越了多少公里森林和多少个山头,天空慢慢地暗下来,周围的树林悄悄变了样。阔叶植物越来越多,森林的颜色也越来越深。
  这时,前面的人围作一团,不知道发生什么事。走近一看,原来一名背夫的脚踝淌着鲜血,两指捏着一只黑乎乎的像蚯蚓一样的东西四处蠕动。蚂蟥!我们已经进入了令人恐慌的蚂蟥区。我小心翼翼地踩着一块块光滑的黑色石块,蹚着小溪,忍着脚掌的巨痛一步步挪向汗密。天色已经漆黑,整个森林一片寂静,地面的情况也看不清楚,鞋子早已湿透。也不知道身上有没有蚂蟥,一切都管不上了,一心想着赶快冲出树林。
  到达驿站已是晚上7点多钟。这座门巴风格的驿站就建在森林出口处。看到它我就深呼一口气,身上唯一的一股劲也卸了下来,直扑向屋子。还没有进门,就被女老板拦住,需要我们先确认身上没有蚂蟥才能入内。
  检查完毕,进到简陋但充满温暖的屋子。女老板站在灶台前做饭,我一头瘫在长凳上不醒人事。直到听见“吃饭了”3个字,我才活过来。女老板做的饭菜很丰盛。一行人搬来一张大桌子,围在一起为今天的胜利干杯祝贺,也为明天的更艰险的路程相互打气加油。
  TIPS
  1.  解放胶鞋防滑效果不错,要保持鞋内干燥,如果脚起泡的话,用针挑破后挤出水,但不要撕破皮,好好休息一晚自然会好。
  2.  过原始深林时,最好用登山杖或者木棍探路,以免踩进沼泽里。
  第三天
  路线:汗密—背崩
  穿越地球最北的热带雨林
  很难相信在西藏的冬季居然能够邂逅一直向往的热带雨林。但因为这里阴暗潮湿,温度适宜,是蚂蟥生长繁殖的乐园。因此它有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名字叫做蚂蟥山。
  下了两天的雨后,天空放晴。今天天气不错。从驿站出来大约100多米,我们又开始钻进了一片树林里,越往深处树木越茂密。这时,只要你仔细看小腿附近的树叶,就一定会发现无数细长的蚂蟥一头吸附在叶尖,另一头伸直了躯干向路中间不停摆动,任何生命只要和它接触,都会被瞬间吸附在上面。当蚂蟥附在肌肤表层时,它头顶部的大吸盘张开,紧紧地吸住肌肤,人的血液就这么一点一滴地被吸入了它的体内,蚂蟥的躯体随之变大数十倍。如果人的皮肤不敏感,就不易察觉,因为蚂蟥吸血的整个过程不怎么痛。蚂蟥全身软绵无骨,发现蚂蟥千万不能硬拽,一拽,它的吸盘反而吸得更深,甚至可能钻进皮肤里。龙队长告诉我们过蚂蟥山时不能停留,更不能坐下休息。如果有蚂蟥爬上身体,就用盐巴撒在蚂蟥身上,它就会自动脱落。最容易受蚂蟥吸咬的躯体部位一般都是与草丛接触密切的脚踝部位。我用透明胶布将鞋口和脚踝封得很死,虽然有点不透气,但还是挺管用的。一路没让“吸血鬼”们得逞。
  对蚂蟥的恐惧,我不得不把同它们的博弈看成一场刺激的避闪战斗。“吸血鬼”们伸直了躯干拼命地想爬到身上,我一路小心避闪,尽量不去触碰道路两边的树叶。树叶太过于茂盛避让不了的话,也宁可偏向靠河流一边行走。因为龙队长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靠河边树叶上的蚂蟥要比靠山的蚂蟥少。由于措施得力,一路上都没被蚂蟥咬到。不过我们的背夫可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不光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反而卷起裤腿,露出雪白的小腿。我开始也觉得奇怪,后来他们告诉我已经多次走过这条路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蚂蟥,卷起裤腿也是为了敏感地发现它们。但是这也避免不了他们被蚂蟥吸食。鲜红的血液从小腿肚一直流出,看得我触目惊心。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14:03 |
  过了汗密,就是著名的险道九十九道拐及万丈绝壁中凿出的老虎嘴。据说老虎嘴是当年红军用炸药在壁立万仞上生生炸出来的一条凹槽形山路,现在通过不断拓宽大约两米。老虎嘴形势十分险要,整个峡谷是一个典型的深V形峡谷,落差相当大。历史上的老虎嘴一直比较凶险,过路行人需从崖壁上狭窄的凹槽与悬空搭上的圆木栈道通过,远远看去活像一只张开血盆大口的虎口。崖壁上方有不少小瀑布落下,使栈道湿漉漉,不仅长满青苔还爬满蚂蟥,又险又滑,谷底多雄河急浪拍岸,稍有不慎即会失足坠崖丧命。也许正是因为这里的险要声名远扬,每个人经过这里时都小心翼翼。
  走出老虎嘴后,继续前行一段路,前方一个叫阿尼桥的地方,据说有一批门巴族人在此处搭建了木棚窝穴,为路过此处的人们提供歇脚食宿之便。想到这里我就一股劲涌上心头,想立刻飞奔到阿尼桥。
  到达阿尼桥已是中午,阿尼桥也叫一号桥,是座铁索吊桥,桥头有三座塑料棚屋,外面拴满了骡马。骡马的身上赫然趴着拇指粗的褐色蚂蟥,吸足了血的身躯滚滚圆,令人头皮发麻。
  拖着沉重的身体躲进木棚内,我顿时全身松软下来。取下挂在脖子上的照相机,躺在木棚门口的蓝色塑料布上,闭上眼,接受阳光的照射。行程已过三天,去墨脱的路程也走了一半。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轻松地接受阳光的沐浴。
  不知道过了多久,高原的太阳晒在身上将我烫醒。我脱下了冲锋衣,收拾了一下准备继续赶路。走出木棚,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清新空气。轻轻地走上阿尼桥,感受着走在索桥上人影晃动,桥下激流翻腾,伴着轰鸣声,令人目眩,走过桥去又是一派葱郁的森林。大约走了2个小时,到达二号桥。这算是一路经过的最残破的桥了。铺在铁索上的木板乌黑发旧,我小心翼翼地沿着中间加固的部分行走,生怕一不小心掉进汹涌奔腾的激流里。
  越过二号桥,我坐在桥头休息了一会儿,让浑身的热汗慢慢冷却下来。穿过峡口的凉风吹拂着索桥两岸的野藤枝叶,翠绿的枝叶被阳光、雾气、露水所浸染,水灵灵地透溢出勃勃生机。在这幽深的峡谷中,野藤枝叶的花草竟会如此绚丽诱人,在自然野味的万花万果中穿行,真是一种享受。
  听背夫说,再往前赶两个小时的路程就是三号桥了,并提醒我要特别注意在中间的岔路口,极易走错的岔路是通向密林深处的,如果迷途走错将十分危险。因为在大山深处中没有明显的标志,全是无路径的野山、悬崖、深谷、野兽,这是大自然设下的陷阱。据说曾经有驴友在这里走错了路,附近部队派了好几百人搜遍整座大山,最终花了三天才在大山深处把他找到。所以我总是提醒自己不要走错路,紧跟着背夫。背夫们的体力惊人,背着几十斤的背包走路像飞,步伐轻盈,左右闪避着蚂蟥,没几下就窜到前面不见踪影。我也咬着牙拼劲全力紧跟着他们的节奏。
  在三号桥附近有一块破碎的黑色木板搭在岔路口的树上,上面字迹模糊,隐约能看到“墨脱”两个字,但是看不见方向指示。跟着背夫身后往左拐,走过一段Z形下坡,越过三号桥已经下午5点,西藏的冬季一般晚7点多就会天黑。为了不赶夜路,我鼓足了劲对背夫说,我们一定要在天黑前赶到背崩乡。
  可能是已经疲惫得麻木了,我的脚也没有之前那么疼,走路也不累了。一路小跑着跟着背夫的步伐,眼看就要走出峡谷的出口。发现眼前的树丛突然消失,山体出现一片灰白的断层。走进一看,原来是一处大塌方。从高处滑下的碎石朝深谷滚动,泥石流掀翻大树连根拔起,将整个山峰撕裂得惨不忍睹。整个塌方路段有100米左右,刚好能够放上一只脚宽的小路从中间蜿蜒穿过。塌方路段是松散的沙石结构,手不能用力去抓旁边的土石,只能扶着往前走,踩在上面,脚下碎石会不断滚入万丈深渊,十分危险。在背夫的帮助下,我深一脚浅一脚,极为小心地踩着土砾碎石上慢慢通过塌方区。长舒一口气,向远处望去,背崩的标志建筑解放大桥就在眼前。
  走过山谷,山峰与山峰的连接处被一条大河截断,河面突然宽阔,多雄拉河汇入野兽般咆哮的雅鲁藏布江中,江水汹涌,白浪翻滚。一座长长的铁索桥横跨在雅鲁藏布江上,这就是解放大桥。铁索桥的另一端有两座简易的小屋和一座两层楼高的碉堡。据说这里离中印边境只有不到30公里,是墨脱通向背崩、波密的唯一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只要走过这座桥,在不远的山坡上就是背崩乡,我的双腿也就彻底解放了。我杵着一根木棍,一步一步踏过铁索桥向前走去。铁索的对面两位士兵正注视着我们。他们穿着一身迷彩服,肩上挎着一柄冲锋枪。见我过来,一个小个子士兵很随和地对我说:“你从哪里来?有没有边境证?”然后指向一间小屋让我去登记。
  一位士兵看着我的身份证,一边对我说:“就你们俩过来?”
  “不是,后面还有十多个呢?我跑得快,刚刚前面经过的两人也是我们一起的。”我喘着粗气回答。
  “你是重庆的呀?”士兵看着我的身份证说。
  “对呀!”
  “我也是!是长寿的。”士兵突然改用重庆话说
  “原来是老乡呀!你来多久了?”我也改用重庆话说。
  “一年多了!”
  “在这里挺辛苦的呀。”我说
  “最开始不太习惯,待久了也就适应了。”士兵笑着对我说。
  “不好意思,请打开行李看看。”另一位高大的士兵走过来告诉我。
  我蹲下身打开背包,里面全是些衣物和日用品。
  通过检查后,我收拾起背包,我告别了这两位士兵。他们指着山头告诉我,翻过眼前的高坡,大约10分钟就到背崩乡了。
  顺着小道往上走,路边有几头黑牛在田野里悠闲地吃着草,我能够感觉人类生活的气息了。山下的雅鲁藏布江翻腾得正欢,太阳已经跌入地平线,将天空与江河映得一片通红。转过头来,不远的地方,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弥漫着整个村庄。就这是背崩了,一座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汽车尾气,没有喧嚣嘈杂的“世外桃源”。背崩乡大约居住了七八十户人家,房子都用木质结构搭建。山坡上的吊脚楼高高地悬在半空中,笨重的木梯连接敞开的门户与绿油油的草地,牛、猪就圈养在木楼下。背崩乡袒露的胸怀正散发出炽热的体温向我召唤。我弯着腰杵着木棍拼劲全力朝小土坡的顶端爬去,此刻,远处温暖的灯光在我的眼前闪烁,背崩到了,我的眼睛模糊了,双腿发软。我闭上眼,瘫坐在路上,张大嘴呼吸着背崩乡的空气,背崩我们来了。
  第四天
  路线:背崩—墨脱
  门巴族的世外桃源
  如果说从派镇到背崩是一次“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的旅程,那么背崩到墨脱,完全是一次对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驱车前往墨脱,车在3米多宽的的泥泞山路颠簸前行,车轮从悬崖边碾过。从车窗看出去悬崖下雅鲁藏布江江水似野马群一般奔腾汹涌,翻滚的白浪簇拥着朝光滑的崖壁撞去,迸出的水花瞬间就被漩涡吞没。路边的植物疯狂生长,随处可见小动物在树丛中上蹿下跳,听说在这片茫茫森林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就有40多种,占全国保护动物的四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为一类保护动物。简直就是一个动物的王国。
  车在山路上晃晃荡荡了三四个小时后就到达墨脱。这是座位于山坳中的小县城,今年才对外通车,但由于塌方和泥石流频发造成公路损坏严重,道路一直不顺畅。与外界长期隔绝的墨脱保持了最原始的门巴族和珞巴族生活习性,这里被誉为中国最后的一片净土。在这里天是蓝色的,水是蓝色的,四周被雪山包围,从天上鸟瞰,形似一朵绽放的莲花。难怪这里是藏传佛教徒心目中向往的“莲花圣地”。
  早晨的墨脱笼罩在云雾之中,宛如仙境。路上行人不多,街道很干净,安静祥和,黑色的藏香猪、芦花鸡和小狗和睦地一起晒太阳。在这里没有斑马线,没有红绿灯,没有巨大的广告牌,也没有令人厌烦的喧嚣噪音,这里是一个区别与其他任何地方的乌托邦式的小社会。
  到了墨脱,当然不要错过去看看门巴族人生活的村落。沿县城的主干道一直往东走就会看一座小村庄坐落于半山腰。走进村落,木楼前的地板上,几个穿花围裙的妇女坐在院子里摊晒鸡爪米,我拍下了她们劳动的身影。她们都抬起头冲我咯咯地笑笑。我们走进一户人家,主人立刻笑脸相迎,端出门巴人喜爱的黄酒斟给客人。据说门巴族离不开黄酒,家家户户都会酿酒。酿酒是门巴妇女的一项日常活动。门巴人喜爱以黄酒来盛情招待客人,只要客人一进门,就会先让其喝下三大碗迎客酒。然而这黄酒清淡如水,全无酒味,但又特别香醇。难怪在这里形成了“以酒代茶”的独特习惯。
  从村落出来,登上附近的一个观景台,这里可以俯视整个墨脱。一座座吊脚楼紧密相连,依山而立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一缕袅袅炊烟从房屋飘出,多么和谐,多么祥和的情景呀!眼前的情景只出现过我的梦里,我对“世外桃源”的幻想中。我开始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怕艰苦的要徒步来墨脱了。毕淑敏写过:“我不相信地狱。但是我相信天堂,我所笃信的天堂,它不在天上,只在尘世。人间本该就是天堂。”我们一路克服艰难险阻走到墨脱,不正是为了寻找另一个自己,寻找梦中的天堂吗?(文/图  雷冰)
5
发表于 2012-9-16 14:25 |
欣赏和支持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2-9-16 20:57 |
谢谢关注!{:soso_e163:}
7
发表于 2012-9-17 00:44 |
很不错的地方
8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21:07 |
大风(平顶山) 发表于 2012-9-17 00:44
很不错的地方

谢谢关注!{:soso_e163:}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