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3 07:57
|
记忆中的“苕泡干” 记忆中的“苕泡干”
广东网友: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孩子过年吃的零食,几乎都来自农民们自己种的东西,如红苕、花生、胡豆、豌豆、玉米等。家乡属丘陵地区,山地多,水田少,水稻产量低,多数时候吃红苕,只有过年和家里来客人时,才能吃上一顿白米饭,有“一年红苕半年粮”的说法。农村人得有算计,不然一年的日子就过不顺溜。等红苕从地里收回来后,把那些看相不好、个头小的洗干净,切成约半公分厚的苕片,然后在簸箕里一片一片地摊开,放在红花大太阳下晒干,到年前再炒成苕泡干,作为过年时孩子们的零食。
农历腊月二十五过后,趁农活忙得差不多了,家庭主妇就开始为孩子们准备过年零食了。在灶里添上柴火,烧热一口大铁锅,把从河边装回来的河沙倒入锅里翻炒,直到沙子有些烫手了,就把早已晒干准备好的红苕片、花生、胡豆、豌豆、玉米拿出来,倒入锅内,和着沙子翻炒。食物的香味渐渐散发,炒熟的苕泡干香甜脆爽,令人齿颊留香。
农村人爱热闹,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六,都喜欢走村串户地玩,主人把炒好的零食拿出来招待客人,零食大同小异,苕泡干唱“主角”始终是相同的。大家吃着这些零食,嘴里发出食物被牙齿咬碎的砰砰声,像为来年的美好生活燃放祝福的小鞭炮,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全写在了脸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