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19日,中国摄影学会成立,首届学会主席石少华提出:“为了加强我国摄影理论与摄影技术研究工作,为了给将来建立的摄影博物馆做准备,先在学会办公地点设立中国摄影史料陈列室,将一些珍贵的摄影文物展示出来。”石少华身先士卒把沙飞的遗物和其它一些文物,捐给刚刚成立的中国摄影学会,学会其它领导吴群、陈勃、高帆、郑景康等人,也捐出了一些珍贵摄影文物。中国摄影学会迁至红星胡同61号后,在中西合璧的木制小楼的一层,开设了中国摄影史料陈列室,室内添置一排红酸枝展柜,将第一批社会捐赠和收购的珍贵摄影文物展示出来,白求恩送给沙飞的相机是镇室之宝,每逢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摄影家来访,学会领导都会请他们参观中国摄影史料陈列室。文革期间,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得知白求恩的相机在学会后,马上派人来学会,打着上级单位指示的旗号,以物归原主为由,索要相机。当时学会正处在无政府状态,要不是《大众摄影》主编佟树珩软硬不吃,抱着相机死活不给,相机险些就被人家索取。
事后曾有人趣谈,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那伙人也死心眼,既然相机索不回,还不如另想办法,当年柯达莱丁娜相机并不是稀罕物,常在委托商店见到,由于它产量较大、售价不高,买一台同型号的相机,拿回去说明原由交差了事。趣谈归趣谈,笔者却认为,白求恩送给沙飞的相机,不是用钱能办到的事,赋予在相机身上的文化内涵一层又一层,它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作为国际反法西斯战士的白求恩把相机带到中国,并用它向国外发稿,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抗战情况;后来相机传到沙飞手上,它的潜能被充分发挥,相继记录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相机传到学会手上,它作为中国摄影史料陈列室的镇室之宝,持续发挥着中国摄影史物证的功效;相机就像接力棒一样,会一代又一代地相传下去。。。。
来源:北京东方相机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