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根据《湿地公约》规定,湿地包括沼泽、湿地、泥源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活动的水域,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控制土壤侵蚀等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
南阳网讯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根据《湿地公约》规定,湿地包括沼泽、湿地、泥源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活动的水域,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控制土壤侵蚀等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
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的河南丹江湿地,2007年4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河南第二个、南阳首个“湿地保护国家队队员”。丹江湿地在国家南水北调大格局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带着这样的问题,5月下旬,本报记者走进淅川。
调水前奏曲:保护湿地见过丹江的水,你就知道水流过处不乏生灵。
进入淅川境内,丹江奔腾于秦岭余脉与伏牛山交界处,是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山地、丘陵、盆地相间的地形,造就了丹江湿地斑斓多彩的生物多样性:2061种维管束植物中有传说的仙草神药,鱼鸟虫兽共同构成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山明水秀之间隐藏着完整、典型且正在发育的次生内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是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因此国务院提出“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总要求。
丹江自陕西进入河南,农业面源污染和小城镇生活污染非常严重,水质较差,地表水多为Ⅲ类和Ⅳ类水。来自丹江湿地保护区的资料显示,渠首陶岔取水口,丰水期、枯水期和年均值超过Ⅱ类水质标准,超标因子为总氮和总磷。同时,淅川县水土流失面积137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8。9%,境内丹江中上游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以上。
如何在丹江水进入水库设置最后一道屏障,为中线源头装上过滤器和净化器?“丹江湿地”由此登上历史舞台,“保护水源、净化水质”是其使命。
湿地协奏曲:改善生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01年8月,淅川建立了丹江口水库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3月,成立了县丹江口库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处。2007年4月,丹江湿地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入“国家队”以来,丹江湿地保护区采取多种措施,搞好保护区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确保中线源头水质。
加快水库周围生态建设。深山封山育林、浅山退耕还林,努力增加保护区内的植被。6年来,完成公益林造林两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抓好库区消落区生态恢复,2009年试点移民搬迁后,在消落区进行生态造林,种植杨树、垂柳。如此一来,河水中营养物、有毒物,或固定、或沉淀,水质才有了恒定的保障。
全面开展资源保护。按照“依法治区、依法保护、打防结合”的方针,推动湿地保护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几年来,开展执法检查工作累计52次,查处违法行为20余起,关停违法生产经营的大理石矿3处、小矾窑4处,收缴焚毁违法捕鱼渔网15张,救治并放生国家二级以上野生动物12只。
如今,每年入冬,丹江湿地的各种鸟类数量明显比以往增加了许多,尤其是黑鹳、白鹳、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量聚集在此过冬,成为丹江湿地的一道亮丽风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图景。
清水梦想曲:呵护丹江移民迁出后,淅川县立即聘请专家规划建设库区高程在150米至171米之间的消落地,致力打造出丹江湿地“牧草—芦苇—速生林”的梯次生态观光走廊,丹江口库区将再添生态保护屏障。
去年冬天以来,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副书记常建立,一直在上集镇魏营村鹳河入丹江的河口处忙着“种草”。这可不是一般的草,是芦苇!根系发达,耐水淹。千亩芦苇荡育成后,在污水通过时,芦苇根将水体中氨、氮、硝酸盐、磷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吸收掉,水质得以净化,还可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家园。
上集镇竹园村,一条小河从村北缓缓流过,部分河水被引进村庄,与村里排放的生活污水混合,经过一段生长着芦竹、美人蕉等绿色植物的梯田状河堤后,水便由浊变清。据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吴廷会介绍,全县已在11个库区村建成了这样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吴廷会说,南水北调通水在即,呵护丹江水,湿地人每天都在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