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羊城晚报
法律保护并非“万能圣药”,在这种情况下,为文物找一条“活化”的双赢道路,显得非常必要。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开发商与政府合作尝试对文物进行活化,收到很好效果。
【新河浦】
旧侨楼内部活化,身价猛涨
新河浦位于历史文化街区,至今还保留着大量民国建筑的东山小洋楼。杨华辉告诉记者,12年前,100万元可以买下一栋小洋楼,现在身价已涨至上千万元。
据悉,这些东山别墅大多是侨商留下的房子,侨商离开广州后将房子卖出去或租出去。“很多小洋房被报社、杂志社、研究中心等文化机构租为办公场所或员工宿舍,有的被改造成酒吧、会所,原来没人住的老房被很好地活化了。”杨华辉表示。
【光明广场】
利用文物提升商场“文化味儿”
南越国水闸遗址位于北京路商圈光明广场负一层,这也是我国首例放在商场内的国家级文保单位。该遗址能够保存下来并得到活化,堪称典范。
发现水闸遗址后,开发商停工等待考古发掘和协商方案,一等就是3年,损失高达3亿元;由于改变规划,群楼商场的建筑面积从8万平方米减至6万平方米,但光明广场董事总经理黄伟杰并不后悔。他认为,南越水闸遗址带给光明广场的影响力是无法比拟的,“水闸遗址的开放,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客流,形成了古老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