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纬
策展人 出版策划人 批评家
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奖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杰出策展人奖和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最佳策展人奖。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一个人独特己见并不比以前容易,很可能会更困苦,摄影和以前相比,也很可能更为艰难”。
叶明文老师介绍姜纬老师时,称其为“望之严严”,远观很严肃,接触后会发现是个特别随和的人。
事实也是,姜纬老师的开场白即告诉大家,“欢迎插话,有什么意见请大家及时互动”,长期研究新锐摄影的姜纬老师对年轻一代的态度也是极为鼓励与包容的。
他认为新锐摄影与摄影师的年龄无关,更多是一种观念的创新。
“在我们这个时代,资讯爆棚,每个人都很有个性,却每时每刻受着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你以为那是你的独见,放眼望去,却早有人做过类似的尝试和探索,有时候你会觉得失望、黔驴技穷。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独立的观点难能可贵,想要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依托的就是这种独立性。”
“但天赋秉异的人多么?不多!当代出现精英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一个人只有在和外界不怎么接触的环境中才能充分自如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接触的面太大就容易合流。创造自己的形式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是个日趋自由化的时代,现代摄影在这个时代中也显得百花齐放异常繁荣,讲起新锐摄影我们容易将之与先锋挂钩,却依旧为之眼花缭乱无从入手,姜纬老师从五个大类帮我们分析了新锐摄影的倾向性。
一、传统工艺或样式的回归
技艺方面,一些摄影师倾向于向经典致敬,对摄影的传统技艺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这数码横行的年代,他们选择反其道而行,自学研究,尝试起了湿板、暗房、 银盐等复杂技术。这种古老的技艺,在摄影师的眼里成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其中代表性的摄影艺术家有李鼎、路泞、魏来、骆丹。尤其像骆丹的湿板技艺,呈像之困难几乎是天赐之作,这种技艺的不可控性偶然性与《素歌》的主题,那种对于宗教的虔诚性又形成强烈的互文。
还有一批摄影师,并非使用传统的技艺,却选择了传统的表现形式,这在时尚圈或许可以被理解为复古。通过后期的数码技术,照片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带有某种历史年代感,有种古朴而素雅的美,这也与表达的诉求有关。这一类摄影艺术家代表人有卢彦鹏、黄东黎。
二、现实的新表达
摄影作为一种反射世间万物的工具,一直有种纪实的属性,即纪录一种客观现实。但在摄影师的眼里,相机亦是一种表达工具,通过相片,我们可以窥探出摄影师隐藏的话语,他或许是愤怒的、平和的、嘲讽的、无奈的或赋有同情心,他用相机在说话,捕捉万事万物的风貌。像火焱、宁舟浩、杨文洁都是这类摄影师的代表。
三、超现实意味
超现实一直是各类艺术形式中最富想象力的一种,它打破了事物的常规,将梦境般的想象力和无逻辑的荒诞性揉萃在一起。像艺术家陈维的作品《more》系列,折叠床上撒满玻璃,阳伞上插满钢针,都给人一种柔和与暴力的强烈对比,充满了隐喻与象征,显然,摄影师对于生活是敏感而偏执的,否则不会创造出这样赋有戏剧性的图像。其他的又如储楚、严怿波、冯立、唐成英、阿斗,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借助超现实的意味来表达现实的世界。
四、景观
景观的主题在摄影中也很常见。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以旧换新,大兴土木,更会带来许多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原始素材。中国新锐摄影师中也有许多人擅长景观主题的创作。譬如曾忆城的《一时一地》、邵文欢的《国际旅游者》、郑知渊的《上海面目》,塔可的《诗山河考》,张晓的《海岸线》 ,沈玮的《中国情节》。郑知渊的《上海面目》系列在无序中追求某种事物的有序性,摄影师对空间采取的态度既不赞扬也不贬低,而是类似一些德国摄影师般的冷静旁观,并在这种冷静中寻求一些趣味性。郑知渊一年拍摄大量照片,最终挑选出来的精品却没几张,皆经过了严苛的筛选,他的作品中乱中有序,线条、块面、结构、颜色都非常统一和谐,这样的作品往往是神来之笔,可遇不可求。姜纬老师特别肯定了摄影中的趣味性,认为支撑一名摄影师持续创作的动力便是对于摄影的热爱, 在拍摄过程中获得自我的乐趣极为重要,那样才能在呈现中同样给观者带去乐趣。现代中国往往有太多苦大仇深的摄影师,关注民间疾苦与社会不公,适时也需要一些童真之眼的摄影师。
五、内心世界
有些摄影师的作品个人色彩非常浓重,他致力于用摄影表达内心世界的景象,比较玄乎,但这些作品的寓意也比较深刻,带有某种强烈的哲学性和神秘主义色彩。像摄影师郑浓的《无题》和李俊的《无常时》就有这样的特征。
姜纬老师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对每位推荐摄影师的作品及其生平经历都作了生动详细的介绍,这五个议题的总结是他长期策展巡讲中总结的一些宝贵经验。他还提到,中国摄影界需要年轻人,需要那些更具创造力的果敢、激情、创新的人,期待他们不断探寻、辨析、确证,勇于表达内心感受,来完成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