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19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溪穿村过 编织美梦的徽州唐模

[复制链接]
主题
发表于 2013-9-21 08:34 | |阅读模式
来源:远方网(北京)


   所属地区: 安徽黄山

  出游难度: 轻松

  适合天数: 1—3天

  花费预算: 600元

唐模时光,文化的倒影

  初次走进徽州的唐模古村,竟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记忆中,却一时又搜索不出这种感觉的清晰由来。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这是《诗经·伐檀》中的诗句。坐落于唐模村口附近的"檀干园"就是取其意而命名的。"檀干园"建于清初,又称"小西湖 "。据介绍,该园是村中一位许氏富商为孝敬老母亲投入巨资兴建的。该园模拟杭州西湖景致,亭台楼阁、水榭拱桥点缀其间,湖堤檀木茂密,湖面波光水影,远眺山色空蒙,近赏美不胜收。


同胞翰林坊,十年寒窗苦

  流连园中,恍惚间仿佛漫步于江南园林,竟然忘却了这是位于皖南山村。那曾经砍伐檀木的"坎坎"之声虽已飘然远去,但眼前极具古典风韵的园林却处处诗意盎然。

  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最早是汪氏家族聚族而居的村落,其祖先汪华曾在唐朝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取名"唐模"据说是其后人为纪念唐朝对祖先的恩荣,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的村庄。


唐模,慕盛唐模式而兴

  徽州古村的村头一般是由老树、河流等组成的"水口"景观。潺潺流水预示着滚滚而来的财富,而葱郁茂盛的树林则象征着家族人丁的兴旺。

  唐模的村口除了树林、溪流,还矗立着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沙堤亭"。此亭上下共三层,中空,上有回廊,飞檐翘角。从不同角度看,每个平面均为八角,又名"八角亭"。微风吹过,悬挂在亭角的铁马飞铃叮当作响。亭子的旁边屹立着一棵老树,树龄据称已有400多年,听说电视剧《天仙配》中为七仙女和董永开口做媒的槐荫树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只见老树上有人们祈愿系上的许多随风飘动的红幡条,显然这株饱经风霜的古树在当地已被视为神灵,令远道而来的我们对它肃然起敬。

  徽州一带流传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佳话。距村口不远处,是一座四柱冲天的高大石坊,横跨通往村中的小道,石坊上"同胞翰林"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为纪念清朝康熙年间该村许氏兄弟两人考上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而建。由此可见当地文风之盛,这铭刻着当初万千学子渴望实现的期盼,彰显着曾经诸多人家孜孜以求的殊荣。

  无疑,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山村。富甲一方的家族、金榜题名的荣耀、缘定终身的传说、桃园世界的神貌……这个不大的村落,似乎汇聚着成真的好梦、成全了灿烂的幻想。

  "水街"是唐模的一大特色。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小溪的两岸并立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有民居、祠堂、店铺等,形成了夹溪对望的街道。溪流上的高阳桥颇有名气,这是古徽州独具特色的廊桥,建于明代,石质双孔,桥面上建有五开间殿堂。沿街建有一座好几十米长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设有"美人靠",只见三三两两的老人在此歇息聊天。隔不多远,溪上就有小桥相连。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08:34 |
雨季的唐模十桥九貌 作者:铁驖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翰林、该村晚清时期的诗人许承尧所撰楹联云:"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处处景美如画的村落。


小桥流水的日常生活

  "溪流无岁月,堤树有春秋。" 行走在唐模,依稀穿行在时空的记忆中,有种陶醉其中、迷离恍惚的感觉,仿佛悠然游荡在远离尘世的仙境里。唐模如诗,浪漫却如此真切;唐模如梦,茫然却并不遥远;唐模如画,绚丽却又置身其中。

  离别之时,终于豁然开朗、醒悟过来,原来那种对唐模一见如故的倾心,是源自记忆深处熟读成诵的经典诗文、是脑海之中时常回放的熟悉画面、是珍藏心底深切向往的精神家园……

  景点介绍

  唐模以徽派水口园林和水乡景致为主要特色,徽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以千年银杏之茂、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誉遐迩闻名,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是一个极具浓郁徽派气息的皖南古村落。


《天仙配》中媒树开口促姻缘

  唐模是唐朝越国公江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公元923年,江华的后裔汪思立迁回故乡在太社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率领儿孙迁到些,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江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汪华的恩荣,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现已成为安徽省唯一一家全国文明村、安徽省优秀文明示范景区、黄山市十大景区。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门票:80元,学生、60岁以上老人、军人享受30元的优惠票。

  景区开放时间 :7:30~17:30景区电话:0559-3534644 0559-3539095

  檀干园

  在唐模各景点中,以檀干园最为著名。相传,清初时当地的许氏家族有一富商,为弥补其母想去杭州西湖一游,却因年老体衰不得成行的遗憾,而建造的。这位孝子不惜重金在村边挖塘垒山,模拟西湖的景致。因园内遍植檀花,又有小溪缓缓绕流,便取《诗经》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名曰"檀干园"。

  相传为清朝初期,村中一许氏富商为满足老母一睹杭州西湖胜景的愿望而耗巨资建造,故又名"小西湖"。湖广10余亩,园内"三潭相连",有" 三潭印月(攻略) "、"湖心亭"、"白堤"、"玉带桥"、"镜亭"等胜景。值得称道的是镜亭内还珍藏着朱熹、苏轼、米芾、董其昌、黄庭坚、文征明、祝枝山等历代名家书法碑刻18块,镌刻精致,气势恢宏,篆隶行草一应俱全,银钩铁线如龙蛇隐壁,不愧为书法绝作、文物精品,也充分反映了徽商经济繁荣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昌盛。

  水街

  村里面有一条水街,是村子的主要街道,两岸分布着近百幢徽派民居,还有40余米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的是美人靠,供人歇息聊天之用。由于没有受到商业氛围的影响,村子保留了和谐、古老的感觉。整个唐模村被誉为"全村同在画中居"。

  槐荫树

  槐荫树其实为香樟树,为什么在此称之为槐荫树呢? 1992年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来此拍摄黄梅戏经典之作《天仙配》而得名,使这棵有400多年历史的老樟树便有了"天下第一媒树"(做媒的媒)的美誉。唐模有"十桥九貌"之说,老槐树旁就是第一座,呈"S"型,形似一条蜈蚣。

  沙堤亭

  这座亭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是八个角,故又名八角亭,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下三层,中空,有回廊。它是一种镇风水的标志性建筑,不是用来登高游玩的,所以没有上楼的楼梯。站在东面进村的路上,可以看见"沙堤"二字,出村时在亭子西面可以看见"云路"二字,这都分别蕴涵深意。古时候唐模有许多人在外经商、为官,衣锦还乡之时,村人在亭前路上铺上一层黄沙,以示欢迎,名"沙堤"。离开村庄时,踏着脚下的石板道,抬头望亭,便见"云路"二字,寄托从此将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沙堤亭独特的造型可谓举世无双,全国原样仅此一座。

  水口

  唐模村整个水口的建筑构思十分独特:古树小桥呼应,亭阁牌坊矗立,檀干溪贯穿全村。溪上筑坝数座,抬高水位,调节了水的流动以更大程度的利用水资源,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檀干溪上建有十座石桥,匠心独运,且建筑形式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十桥九貌"。这么严谨而精细的水口建筑是徽州地区公认的水口建筑代表,也是目前皖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水口建筑群之一。

  同胞翰林坊

  徽州地区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牌坊指的是歙县的许国牌坊,唐模的这座牌坊,叫"同胞翰林坊",指的就是另外的半座。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许氏家族的许承宣和许承家两兄弟而恩准建造的。他们分别于康熙十五年和二十四年考中进士,被康熙皇帝钦点为翰林。兄弟两人同朝中进士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整座牌坊几乎布满了精美的石雕。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表示同胞兄弟二人十年寒窗苦读考中进士的艰辛。

  许氏宗祠

  唐模许氏祠堂在建造上区分比较严格,它按照不同的社会阶层来建造。即官、商、农,这其中还建有家祠(即铭德堂)。唐模许氏宗祠为许氏宗族的总祠,下分三个支祠,俗称"厅",其祠名分别为"尚义堂"、"继善堂"、"骏惠堂"。依其建造时间,"许氏宗祠"应先于三厅。在唐模,民间曾留传三句谚语:"穿靴戴顶尚义堂,摇摇摆摆继善堂,草鞋麻履骏惠堂"。真实反映了三厅在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三厅中"尚义堂"地位最高;"继善堂"次之;"骏惠堂"低下;但在宗族意义上,三厅是并列的。

  祠堂里只摆设祖宗牌位,没什么精雕细刻,由于尚未完全恢复内部原貌,所以目前不对游人开放。

  忠烈庙

  忠烈庙神像雕刻于明代,供奉着在唐朝为平息“安史之乱”为国献身的大忠臣许远和张巡。许远当时是镇守河南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市)的太守,为唐模许姓的祖先,张巡是镇守睢阳城的节度使。唐肃宗至德二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的遣将尹子奇率大军攻打睢阳城,数日后,被困的睢阳城弹尽粮绝,许远和张巡含泪杀妾烹僮,为将士充饥。杀妾烹僮不可取,但是他们这种效忠国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后人所敬仰。因此,在江南各地都曾建有他们的神庙,延续一千多年的徽州“上九”庙会(许远、张巡献身时间是正月初九),就是为祭奠他们的传统民间节日。

  高阳桥

  高阳桥为水街的入口,石质,双孔券,桥上建屋为廊,为廓桥建筑模式,是古徽州地区仅存的几座廊桥之一,由唐模许氏建于清朝雍正年间。唐模十桥九貌,且各有其名。它们分别是:蜈蚣桥、五福桥、灵官桥、义合桥、高阳桥、四季桥、垂胜桥、戏坦桥、三石桥、石头桥。高阳桥为唐模水街十座石桥之主桥,位居村中。因唐模许氏来自高阳郡,所以造高阳桥,意思为不忘祖先。

  银杏树

  唐模有一棵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银杏树,历经沧桑,依旧常青,在金秋时节依然硕果累累。这棵树对唐模有着特别的意义。在公元六百多年的唐朝,被徽州人称为汪王的越国公汪华定居在绩溪,后来他的后裔汪思立从绩溪迁到这里,成为唐模的始祖。在入住唐模前看中了两处地方,一处是沙堤亭那一片,另一处便是这里。他一时决定不了在哪儿居住,于是,便在这两处各栽一棵银杏树定址。后来,这棵活了,另一棵却死了,所以便决定在这边定居,可见,这棵银杏树对唐模村的特殊意义。

  许承尧故居

  许承尧(1874-1946),曾单名芚,字际唐,一字芚公,号疑庵。唐模村人,是近代的著名诗人、方志学家、书法家和文物鉴赏家。

  许承尧先生的故居,自号"眠琴别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里面有住宅、大厅、书房,还有一个较大的花园。大圆门上刻有许老先生自书的" 眠琴别圃"四个大字,花园现改为徽州老作坊。故居整体结构比较宏伟,现在看到的只是客厅、里进的住宅和楼上的一部分。客厅和其他地方基本上没有精雕细琢,但整体比较庄严。那是因为这里不同于一般商贾人家的住宅,许承尧是官宦兼文人,讲究的是威仪和庄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08:35 |

 当地住宿:

  唐模古村较小,目前没有设施完备的住宿,建议乘公交车前往黄山市区屯溪一带,那边的住宿相对来说好一点,晚上还可以逛逛宋代老街。推荐住宿:

  1.黄山听泉小苑客栈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山岔村翡翠新村(翡翠人家)

  价格:标准间 80元/间

  电话:0559-5577644 13705599151

  推荐理由:听泉小苑是楼主特请原黄山艺海楼楼主、艺术大师方镜亮先生所提,它位于黄山景区脚下、翡翠谷的入口。观山景、听泉鸣、闻花香、享氧疗是本客栈的最大特色;还可采黄山毛峰、挖竹笋、捉溪鱼、采油茶籽、观田间农事。

  2.黄山·自游空间栈

  地址: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汤口印象9#楼一单元301

  价格:客栈内均为帐篷 40元/人

  联系:0559-5561512 13733054303

  推荐理由:在黄山脚下的汤口镇,视野开阔,阳台上即可远眺黄山主峰。是一个专为驴友而设的自由空间。客栈内均为帐篷,还可租赁帐篷外出。

  3.黄山老街国际青年旅舍

  地址:屯溪老街266

  价格:标准间120元/间 多人间40元/床

  联系:0559-2540388 2540399

  推荐理由:与老街第一楼相望,处于黄山市市中心,紧邻繁华的宇隆商贸城、KFC及黄山市最大的超市家得利超市。在此可以换乘黄山市中心城区的所有公交线路。

  当地美食:

  唐模景区内有几处饭馆,但既贵又没有徽州菜系的特色,建议在歙县用餐,唐模距歙县仅9公里。


徽州一绝——毛豆腐 作者:水韵悠悠

  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发祥于南宋,起源于歙县,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熘,讲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润肠胃和肌肤;重色,以增强审美效果,达到"色、香、味"统一的效果。常见的名菜有花菇石鸡、清蒸臭鳜鱼、魔芋豆腐、徽州圆子等。歙县的好一点的酒店集中在人民路和新安路上,县城不大,所以步行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到了。 推荐饮食:

  歙县饭店

  地址:古关路1-14号 电话:0559-6512459 推荐小吃:毛豆腐

  到歙县,一定要尝尝当地的农家饭,如石鸡、桂鱼、毛豆腐、芙蓉糕等。其中,毛豆腐是歙县特有的风味小吃,《舌尖上的中国》使徽州毛豆腐得到了世人的了解,引发了人们对这种奇特美食的追求。它鲜而不腻,芳香爽口。走在老街上,吃着毛豆腐,惬意极了。歙县的街头巷尾都能买到。

  其他信息

  唐模的建造历史

  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

  公元923年,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故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

  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即随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

  1087年,郡北许村的许贵一、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唐模村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村的大姓望族。但他们不忘姑父的收养之恩,仍沿用"唐模"这个村名。唐模村庄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制。

  唐模文化

  唐模的祠堂文化

  明清两代徽州就有大大小小祠堂达10000多座,现在各县村都还有数量可观的祠堂存在,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之称的唐模村现存有一座许氏宗祠,被称为"徽歙祠堂的典型",虽然祠堂在清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已经不能看到全貌,但从它现存的遗址、建筑面积和规格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它昔日的宏大规模,在中国古代,三、七为民间最大的数字,唐模这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许氏宗祠就是按民间最大规格------三进七开间修建的,占地3000多平方米,由于祠堂是一村中首要建筑,因此在选址上非常注重风水,许氏宗祠的建造者就选中了檀干溪边的一块风水宝地,并在溪边修了一排石栏杆,石栏外见有一半月型石磅,建其石磅,一方面可以使水流弯曲而过,既美观,还能减少水流对祠堂沿河堤坝的冲击,另一方面,据说当时村中许姓和吴姓两个家族斗争很是厉害,许氏在祠堂前修这石栏,在风水理论上意为财运不外流。和别的徽州一些大祠堂相比,唐模许氏祠堂在建造上区分的更为严格。它按照不同的社会阶层来建造。许氏宗祠为家族的总祠,下面分为三个支祠,俗称"厅"其祠名分别为尚义堂、继善堂、骏惠堂,在唐模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穿靴戴顶尚义堂,摇摇摆摆继善堂,草鞋麻履骏惠堂"在,这句谚语真实反映了唐模三座祠堂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尚义堂地位最高,是座官祠,继善堂次之,是座经商人家祠堂,骏惠堂地位最低,是普通老百姓的祠堂,在建造上,以官为主的尚义堂讲究肃穆和庄重,以商为主的继善堂讲究气势和规模,以农为主的骏惠堂就显得粗而简朴,从如此之细的分层建造上可以看出昔日的唐模许氏家族讲究社会地位和其经济实力。

  祠堂,这一代表着古代社会家族权力象征的代言词,虽然离我们渐渐的远去,但是他所积累、沉淀深厚的古徽州民间文化,无论是徽州建筑风格、徽派雕刻还是某种意义上的唐模风水理论,都是我们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唐模水口文化

  水口是风水学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所谓"水口",指水源所从出之洞口,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设施,对绿化和生态环境优化有着典型的意义。

  唐模水口建于村东,既有水口,又有园林,形成了古徽州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水口园林,名为:檀干园。檀干溪和进村的古驿道穿园而过,河溪两岸数十株百年古树,浓荫蔽日,充分利用天然的湖山坡地,因地制宜,将山水、田野、村舍溶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皖南古村落的水口园林风格。檀干园的空间组织非常成功,整座园林,连同村落,恰是清奇诗篇,起承转合,余音袅袅。檀干园有起景、高潮、结景的 空间,主次分明。

  唐模水口以桥、堰作为关锁,以亭、庙、坊作为镇物,以古树、花草作为背景,这是古徽人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经过千百年来精心营造而成的,反映了徽商在兴旺时期的环境意识和对物质及精神上的追求。整个水口建筑构思独特,自然景观优美,并与徽派园林、江南水街共同构成了人性化的人居条件,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认和谐共存的生存理念。檀干园独特的水口园林建筑。同时把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有机部分加以综合考虑,又运用诗人画家意境,其造园手法之高,艺术之妙,堪称会派园林之典范。

  唐模碑帖

  明末清初时期,是唐模经济和文化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风鼎盛。加上宋元以来有汇刻集帖的风气,唐模檀干园藏碑便在这种背景下修建汇集而成。镜亭碑刻始建于清初,是当时和后来文人雅士、社会名流鉴赏文会的地方。藏碑大小共18方,镌刻书法传神。中间部分小的98*57公分,6方,为朱熹、苏轼、倪元璐、赵孟頫 、文征明、查士标的书法真迹,都是草书。旁边12块较大,为米芾、蔡襄、黄庭坚、董其昌、祝枝山、罗洪先、罗牧、程京萼陈奕僖、八大山人的行书;陆一岳的篆书和郑簠的分书。它们连接竖立,镶嵌在"镜亭"的四壁。置身其中,见这长幅巨轴,笔走龙蛇,铁画银钩,就像置身于书法海洋,尽情赏读。根据现代书法家翁罔运考证,这里原来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的一块碑刻,字体是后来的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序》黄绢本。但后来这块碑为什么就没有了呢?这也是有原因的。据考证,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兰亭序》及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真迹,唐太宗死后全作陪葬品放入灵柩中去了,所以世上根本就没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这是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界公认的。徽州人一向治学严谨,以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将这块碑刻剔除出碑刻群了。

  出游参考

  《天仙配》

  唐模曾是黄梅戏《天仙配》的拍摄地,《天仙配》的导演在选择外景地的时候,被唐模村一棵有400多年树龄的老树独特造型所吸引,树的根部有一个很大的口子,就象人的嘴巴在自然张口说话一般,导演便突发奇想,采用特技使老树开口说话,在此为善良的董永和美丽的七仙女喜结良缘。于是,这棵有400多年历史的老樟树便有了"天下第一媒树"(做媒的媒)的美誉。

  《和谐风情画廊:唐模 》

  这本书是《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系列中的一本,《和谐风情画廊(唐模)》包括了经典村落跋涉千年历程;寺庙祠堂阅历人世沧桑等八部分内容。 给读者展示了徽州古村落他们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也会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


地板
发表于 2013-9-21 08:45 |
好贴,关注、浏览、支持!!
5
发表于 2013-9-21 10:13 |
好贴欣赏,关注支持!
6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11:47 |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3-9-21 08:45
好贴,关注、浏览、支持!!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soso_e181:}
7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11:47 |
秋之韵 发表于 2013-9-21 10:13
好贴欣赏,关注支持!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soso_e181:}
8
发表于 2013-9-21 12:05 |
浏览欣赏支持!
9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12:52 |
一介草民 发表于 2013-9-21 12:05
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soso_e181:}
10
发表于 2013-9-21 16:58 |
谢谢分享,浏览学习。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19:04 |
老兵新手 发表于 2013-9-21 16:58
谢谢分享,浏览学习。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soso_e181:}
12
发表于 2013-9-22 06:33 |
一个从 发表于 2013-9-21 08:35
 当地住宿:  唐模古村较小,目前没有设施完备的住宿,建议乘公交车前往黄山市区屯溪一带, ...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08:22 |
渔水翁 发表于 2013-9-22 06:33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soso_e181:}
14
发表于 2013-9-22 08:28 |
谢谢分享,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9-22 08:55 |
娄群才 发表于 2013-9-22 08:28
谢谢分享,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soso_e181:}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