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28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物志:西方纪录片大师镜头中的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3-9-26 1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物志:西方纪录片大师镜头中的中国
来源: 蜂鸟网

  西方纪录片大师镜头中的中国      新中国诞生之后,曾有一批西方电影人到访,并以中国为主题拍摄电影纪录片,其中包括安东尼奥尼、伊文思等大师级的人物。不过,文化和制度的双重差异,让西方人眼中古老“东方龙”焕发朝气的景象,也在不经意间成为误读的影像
  《北京的星期天》,错别字挡不住激情 
     从《北京的星期天》海报和片头错误百出的汉字中,不难看出那个年代,西方媒体对于中国和中国文化认知的缺乏。不过在20分钟的篇幅里,法国导演克里斯·马克处处流露出对中国的爱慕,《北京的星期天》几乎就是导演写给自己儿时向往的回信。
克里斯·马克 1962年
     影片的开头,他就以讲述者的身份直陈了对中国的热情,说北京其实是他童年时最向往的地方:30多年来,身在巴黎的我一直向往着北京,尽管我对她一无所知。我天马行空的想象从书本里得到了一些依据。
  糖纸上的形象 现实中的孩子
    20分钟的《北京的星期天》中,克里斯·马克以他一贯的电影散文风格,展示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将他所见所闻浓缩成一天的影像记录。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朴素温馨的生活、街头艺人的精彩表演,以及天真无邪的孩子,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北京的星期天》错字连篇的海报
     影片用父母的语言为北京孩子的影像配解说词,而且将中国孩子的形象和法国儿童的幸福类比。“这些孩子是如此惹人喜爱,他们的形象曾出现在我们父母的巧克力糖纸上。很难让人相信在25年前的北京,每天早晨都能在街上发现死去的儿童。”
     “运动员矫健的身姿完全颠覆了所谓‘东亚病夫’的中国形象。”在影片中,克里斯·马克用大量的篇幅拍摄体育运动的场景,让西方民众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同时,克里斯·马克还拍摄了195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盛大游行。影片中还出现了大量的玩具和动画的形象,其中包括剪纸、皮影等,从这些画面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工艺与民间艺术对法国摄制组的强大吸引力。克里斯·马克还在自己名字旁放上了他最喜爱的动物——猫,在他后来的影片里,猫的形象千变万化,成为克里斯·马克的一个标志。


51/512345>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13-9-26 20:24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9-26 21:15 | 只看该作者
关注、浏览、谢谢分享。{:soso_e1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21:39 | 只看该作者
渔水翁 发表于 2013-9-26 20:24
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谢谢老师的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21:3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从 发表于 2013-9-26 21:15
关注、浏览、谢谢分享。

谢谢老师的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9-27 15:24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9-27 19:42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