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发表于 2013-11-12 10:05
|
|阅读模式
第15届国际影展评选:转型中的新尝试
来源:中国摄影协会
8月29日,经过18位国内外评委历时4天紧张、高效的评选,中国第15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评选工作在浙江省丽水市落下帷幕。本届国际影展的评选结果将于近期公示后正式公布,并将在11月初首次亮相浙江丽水。
在评选总结会上,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顾立群表示,本届国际影展评选工作进展顺利,结果让人欣慰。尽管由于来稿量多让评委工作量很大,但评委们依然表现出认真、敬业、包容、乐观的精神,在评选过程中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艺术观念碰撞。今后,中国摄协将在如何更有效地指导摄影人参加国际影展,进一步改进评选流程和方法上做更多努力。
与5名分别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的观察员全程监督评选同时,本报记者全程跟踪采访了评选过程,也见证了本届国际影展及其评选工作在与时俱进的转型中进行的新尝试。
佳作更多了
本届国际影展的国外来稿数量大幅度增加,除了不丹、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首次有摄影人投稿参评外,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世界各大通讯社,以及盖帝等图片社的签约摄影师的参评作品数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除了国际影展自身影响力提升外,组委会在征稿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新举措,设立“女性”主题,首次设立奖金,探索实行推荐人制度等,保证了世界上更多具有较高水平的摄影师投稿参评。组委会还在更多国外摄影网站发布征稿消息,进一步扩大了征稿范围。
多数评委认为,本届国际影展参评作品中,优秀作品比例较往届有所增加,在涵盖近几年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之外,更有部分作品呈现出了新的表现手法。
对于更多的来稿,也有评委指出,就参评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而言,摆拍、模仿的痕迹依然存在;有个别作者没能认清投稿规则,将商业类和艺术类作品混淆投稿;如果能有更多国内外优秀摄影师的作品出现在评选现场将会更好。
“女性”引关注
本届国际影展特设的“女性”主题类专门征集2000年以后拍摄的,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全球女性生存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纪实作品。
据中国摄协国际部负责人介绍,今后每届国际影展都将单独设置一个主题进行征稿,以期通过摄影人的镜头唤起更多人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
评委们认为,围绕“女性”主题单独征稿,有助于推动社会和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提升国际影展的人文内涵,也使国际影展更具有学术性。美国传媒摄影学会前主席埃利·伯克曼(Eliezer Berkman)评委说,本届国际影展单独设置“女性”主题类征稿,对获奖者的奖励非常丰厚,说明中国摄协非常重视“女性”问题。
“女性”主题更得到全球摄影人关注,共收到6756人投送的16564件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全球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评委眼里,这些参评作品反映了女性的自主意识、自强精神,女性的追求和呼喊,还有她们的苦难和困惑。许多作品画面语言体现得比较好,对题材的表现也有深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冯建国评委认为,不少参评作品出现了类似场面,依然存在题材重复和模仿的问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于文国评委指出,今后摄影人在关注“女性”题材的时候,视野应再开阔一些,不应局限于常见现象。
评委合理配
本届国际影展评委由在摄影各个领域有一定建树的中外摄影家18人组成,评委数量较往届多出7位,按类别分类评选、一评到底的评选方式。每个类别和主题均由对此有更多精研的专家担当评委。
“女性”主题类评委由中国摄协副主席索久林、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原摄影部负责人阿兰·萨亚格和于文国、冯建国、埃利·伯克曼担任。非主题的纪录类评委则由具有媒体从业背景或多年从事纪实摄影的中国摄协副主席王悦、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徐步、全国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原瑞伦、韩国写真协会理事金世权(Kim Sea Kwon)和意大利职业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克罗迪奥·布鲁福勒(Claudio Brufola)担当。艺术类评委包括中国摄协副主席李学亮,摄影家、视觉文化批评家鲍昆,中国香港摄影家彭邦,南非摄影学会主席约翰·沃尔特(Johann Van Der Walt)和澳大利亚数码摄影协会会长亨瑞·曾(Henry Zeng),他们的专长集中在视觉文化、风光摄影和后期制作等方面。商业类评委由中国摄协副主席王达军、美籍华人摄影家石志民、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摄影家尼克拉斯·贝林吉尔(Nicolas Berlingieri)担任。
中外评委相互配合,以保证更加全面地理解作品思想内涵、艺术价值、表现手法等。在评选过程中的交流,也使得中外评委在对作品的审美、理解上能逐步趋向一致,取长补短,使评选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为了减轻评委们的工作压力,使他们更有效地完成评选工作,组委会还特意为每位评委招募配备了一名志愿者助理,并对这些志愿者进行了评选软件操作和评选流程等培训。在这些志愿者中,还有多名英、法、意、韩等语种翻译,以确保国内外评委之间的沟通交流,保障了评选工作顺利进行。
中外评委因所处的不同环境和行业领域,在评选标准上有时难免出现一些差异。比如,国外评委注重个人对照片的感受,而国内评委则更多从大众视觉角度考虑。对于评选结果,大家都表示认可。
电子化评选
本届国际影展一改往届观看纸质照片的评选方式,实现完全电子化评选,评委们在电脑前即可完成评选工作。组委会特意为本届国际影展准备了一套评选系统软件。这套软件是在之前中国摄协举办的多个展览评选软件的基础上,针对本届国际影展的特点升级优化而成,评选开始前,技术人员还用了两天时间进行测试修改。
对于这种现代化评选方式,评委们一致评价“便捷、省时、省力”——省去了以往来回走动,观看摆在桌子上的纸质照片“长龙”,或者坐成一排“拉洋片”式的评选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保存了体力。而且,每一位评委都有独立的空间,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观看作品上。评委阿兰·萨亚格在谈到这次评选流程的时候说,他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效率”。评委原瑞伦认为,这次评选利用了现代化的图片库管理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评选的公开、公正性。评委鲍昆认为,评选的程序严密、有序,可以大大减少评选结果的争议性,最大程度保证了评选结果的公正性。
评委们表示,采用电子征稿和评选的方式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方便了国外参评者投送作品参评,另一方面,针对本届国际影展来稿量大的特点,电子化评选比较方便,可以减轻评委体力消耗。但电子化评选不便于照片之间平衡比较,对评委、对照片的记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组委会、评委会、观察员名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