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土豪”的亲密接触 关于双街村的影像实验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责编: 文 徐静 2013-12-06
还记得“上圈组”吗?没错,就是今年4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的大型影展——隐没地中的那个小村落。
今年11月23日—12月3日,作为第四届农民摄影大展的延伸项目,由中国摄影展览中心牵头,王征、藏策、吴平关等为首的那帮“主创”,将隐没地的影像实验又带到了另一个地方——双街村,只是这个双街与“上圈组”有“天壤之别”的差异,可以说从农民村一下掉到“土豪”窝。
这次的他们依然揪集了一帮好兄弟好姐妹,“蹲守”“住扎”在双街村,依然是志愿服务。但与上次上圈组不同的是,这次的组合清一色是摄影者的身份+11位当地村农。
人员结构的不同,拍摄对象180度大逆转,让记者对这次双街的拍摄有了极大的兴趣。借着上个周末,记者有幸也“志愿”了一把,与双街亲密接触。 ![]()
此次活动部分参与者合影
先介绍一下双街村。它位于天津市北辰区双街镇,人口2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450人。是我国著名的小康村,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天津市小城镇建设八大组团之一。全村人均纯收入2万余元。其村落建设就记者的观察,不亚于北京任何一个现代化社区,可以说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些可以从摄影家们的照片中得到映证。
可能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一想到要去农村,首先想到就是土地。农民与土地,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河南摄协主席、著名摄影家于德水,30多年的拍摄经历,从一开始他就与农民结缘,似乎命中注定,他的两只眼睛要注视、礼敬着黄河流域、中原大地的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次他也作为志愿摄影师来到双街。那么他是如何看待这次双街摄影之行的呢?
与他之前拍摄的《黄河流年》中的农民不同,这次的农民是富裕起来的农民,是现代化的农民,用于德水自己的话来形容是中国梦想中农民的生活和状态。或许是因为这巨大的反差,于德水到达双街的前两天几乎都没有碰过相机,他在用眼睛观察,用头脑思考。在他看来,这种对当下中国城乡发生剧变的具有时代先进特征的记录,这次双街的行动,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尤其是,双街在农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并没有把土地割舍出去,土地与农民,母亲与孩子脐带般的关系,在他们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每个家庭都分得土地,耕种生产,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济化的发展。这种良性的发展态度,让包括于德水在内的摄影家们欣喜欣慰。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于德水试图打破过往,试图将双街的故事放大到更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对待。
作为土生土长的双街村民,这次的结对子对象农民老吴,他对影像和这次活动有何诉求呢?他的话很坦率、朴实也令记者思考。他说他喜欢旅游,希望摄影家指导他能拍出漂亮的照片。 |
[url=]共7页:[/url] [url=]首页[/url] [url=]上一页[/url] [url=]1[/ur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