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实摄影与艺术品格窥探作者:摄影 来源:www.sheying8.com
简介: 在摄影史上,纪实摄影的历史可谓最长久了。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一问世,人们就正式开始了纪录摄影活动。它一开始就建立在具有逼真再现真实生活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着纪实性特征。纪实摄影开始向人们提供 ...
关键字:纪实摄影
在摄影史上,纪实摄影的历史可谓最长久了。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一问世,人们就正式开始了纪录摄影活动。它一开始就建立在具有逼真再现真实生活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着纪实性特征。纪实摄影开始向人们提供事实的形象证据,精确地再现和记录人们社会生活场景以及人们生活写真实录,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性记录。从那时起,人们的生活就和纪实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1857年前后,在印象、自然主义等流派风靡的时候,以写实派为主的纪实摄影俏然兴起。据说摄影史上最早的一张纪实照片已经失传。这张由理查·毕亚德(Beard)拍摄的街景,成为梅休(Mayhew)社会研究著作《伦敦劳工和伦敦贫民》一书的插图。1860年初,一位叫彭提的纪实摄影家所拍摄的一组《露店和乞丐》纪实摄影作品,竟然被当做当地的土产卖给观光客。1877年约翰·汤姆森的《伦敦街头匍行者》和1906年阿诺德·金瑟(ArnoldGenthe)的《旧金山大地震》等纪实作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挥了纪实摄影的特征和功能,这些早期达盖尔式的纪实照片,显现出这一时期纪实摄影的成熟意识。
西方早期纪实摄影窥探
美国著名摄影家沃克·伊文思(OalkerEvahs)说过:“纪实摄影是实用的,而艺术摄影是不讲求实用价值的。”这话虽然有些笼统,但它说明了纪实摄影的本质。19世纪40年代,纪实摄影在西方已初露锋芒。商业资本家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开始利用摄影这一写实手段为商业竞争服务。从英国人菲力浦·亨利·德拉莫特到美国人罗伯特·凡斯等摄影家的纪实摄影作品,他们所开创的纪实传统,在西方摄影史上都有浓重的一笔。纪实摄影家在利用照相机记录历史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摄影家自己对社会、对历史和对人生的态度。有时不仅是记录现实,也是一种人道主义。在170多年的纪实摄影长河中,一批纪实摄影家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创造了一批批震撼社会和人们心灵的纪实摄影杰作,时至今日仍然是很精彩的。
早期一些纪实摄影家既是社会活动家,也是社会改革家。他们以纪实摄影手段,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或以对贫民生活和上层社会养尊处优相对照,争取改善人民生活和劳动条件;或以反映少数民族部落生活,表现他们自尊自给的特殊生活环境;或以拍摄街头流浪儿童,反映慈善机构前后的生活变化……这些讲究光线运用、强调画面结构的纪实性照片,以专题单幅或成组展示说明一个问题,也就成为西方早期纪实摄影的传统。
他们这些纪实性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抓取被摄者生存状况、生活环境或富有表现力的人物神态,耐心地等待所出现的纪实性瞬间,被西方摄影界称为纪实的经典之作。作品以珍贵的纪实瞬间集真实感、现场感以及新闻性、纪实性为一体的摄影品格,成为“国家的财富”,被完整地收藏、保存下来。
纪实摄影在中国
中国摄影史上最早的纪实照片,是哪些,出处何年?难以考究。但从一些早期照片看,达盖尔摄影术公布10年后,中国以纪实手法拍摄的写实摄影就问世了。1870年前后,中国香港摄影家黎阿芳的《人力车》《广州街景》等写实照片,应该属于中国早期纪实性摄影一类。
纪实摄影作为世界性摄影语言,中国与西方几乎有着同样悠久的纪实摄影历史。中国早期的一批摄影先行者,在追求摄影品格的同时,几乎将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纳入同步轨道。如张印泉、吴印咸、郑景康、石少华、沙飞等摄影家,他们都曾经尝试拍摄过纪实性作品。最有代表性的诸如张印泉的《前进》、沙飞的《鲁迅与青年木刻家》(组照)等作品,堪称为珍贵的、真实的纪实写照。
此后,纪实摄影在中国发展缓慢,断断续续地走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纪实摄影才有了新的潮头。特别是1976年“四五运动”期间,中国一次大规模纪实摄影实践,将纪实摄影推上了新的高潮。如王立平的《血往一处流》和罗小韵的《力挽狂澜》等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纪实摄影作品应有丰富的表现手段和内涵。它的风格、结构、创作手法应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只强调纪实,而忽视相应的表现手段。纪实作品毕竟不是新闻摄影,不能对生活完完全全照搬实录,不可避免地会渗入作者主观情感。如李晓斌的《上访者》和谢海龙的《大眼睛》等作品,作者力图在平凡纯真的一刹那中,表达出作者对现实的关注与表现对象的“原汁原味”。
作为中国纪实摄影家,如果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激情,少一些宣泄,多一些艺术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许正是增强纪实摄影的思想性和表现力的关键。如作品《民工潮》《倒闭后的滋味》以及《股市狂澜》等作品,就是扣紧时代感、主旋律,从而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感染力和魅力。
纪实摄影与创作
●纪实摄影的特性:
纪实摄影主张客观、真实。“真”就是实实在在的意思。面对生活现象的“真”,摄影就是最有力的说明工具。记录摄影作为一种品格存在,其主要特征就表现在作者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方法上。纪实摄影家在实践中,运用抓拍、跟拍、抢拍、偷拍、追拍等拍摄手段,达到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实态和瞬间,以充分揭示生活的本质。它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在拍摄活动中,必须与客观事物、事件相吻合,达到时间、空间的同步,达到现场感、真实感、主观参与感同步。它的艺术审美情趣正是建立在这种纪实的真实感基础上,从而使欣赏者在比较熟悉的生活事件中,看到“陌生”的纪实画面。显然,面对一幅生活画面,在创作中由于作者的艺术素质、生活阅历以及创作追求和技巧等原因,最后停留在照片上的画面意蕴,有可能是纪实风格,也有可能是艺术风格。
一幅纪实摄影作品的思想性简单说,就是摄影家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对生活本质认识得越深刻,它的思想性就越高。所以认识和反映生活本质,就是一幅纪实作品思想性、真实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幅纪实作品表现手法低,技巧单一,“外表”架子很大,缺乏内在潇洒,是不会产生感染力的。
●纪实摄影与表现:
纪实能孕育艺术,艺术反过来又能美化纪实。事实上纪实的功能,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和传播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它的审美价值和特征,既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实录生活而失去艺术,也不能是杜撰生活事件而失去真实。
摄影的功能本身就是纪实。作为实践者,不论其喜欢纪实风格,还是追求艺术风格,作品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必须强调它的真实性和艺术表现力。
一个摄影家的纪实活动,就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性记录,他在对客观生活画面转化为作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渗入主观因素。而艺术与生活的差别就在于生活进入艺术品时,带进了作者的主观创作思想和情感意识。所以,纪实作品与纯自然主义作品的区别就在于此。
●纪实与艺术的关系:
纪实摄影提倡客观、真实,而艺术摄影则主张创造、表现,两者血脉是相通的。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几乎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质朴,表现形式上提倡尽可能地接近生活原貌。如果在创作中急于尝鲜,缺乏咀嚼生活的耐性,就会在作品中留下肤浅以及主观雕琢的痕迹。它的难度在于既要有主观渗入又不破坏生活的真实感,又要在表现客观对象中具有饱含情感、趣味的生活美。
纪实摄影具有新闻与艺术双重属性。纪实摄影是排斥虚构的。纪实与虚构是一对矛盾的对立体。纪实摄影作品在不影响真实的原则下,应赋予纪实作品更多的艺术魅力。
纪实摄影最大特点和优势是纪实。在摄影家镜头下的人和事都应是真实可信的。如果表现手法只是直露的、说教式的,作品也就很难让欣赏者驻足。要想增强它的吸引力,强化它的纪实性效果,在创作上就不便过分宣泄和夸张主观情感,也许是纪实的重要之点。
●纪实与新闻的关系:
纪实性是新闻最基本的属性。新闻性在纪实摄影中是最有活力的因素。
纪实摄影的题材和新闻一样,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真实事件,它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反映现实生活事件、弘扬时代精神方面,纪实摄影有着其它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名优秀的纪实摄影家往往将新闻事件融入纪实摄影画面里,把宣传观点隐藏在真实感人的作品后面,强调照片表现含蓄和直观描绘,也是纪实摄影区别于其它类作品,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美学特征。
诚然,任何艺术品格表现,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掌握其艺术规律和技巧,才是作品出新最可靠、最有效的办法。新闻摄影是这样,纪实摄影也是这样。作为追求纪实风格的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在纪实摄影的长河中,不能只知国内,不知国外;只识古人,不识今天,否则,艺术就会走向僵化、走向枯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