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单飞鸣 向着未知远方的观望
3月15日,单飞鸣个展“惊蛰”在上海M97画廊开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单飞鸣2010年至今的三组作品《丛林》、《惊蛰》与《沉默的远方》。 这三组作品都非常个人化,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有着密切关联。从德国留学归来后,单飞鸣并没有确定自己的未来之路将会通往何处,面对困惑,他拍摄了《丛林》,极其混沌压抑的画面隐有一种神秘的不安全感。相较之下,之后的作品《惊蛰》就显得唯美了许多,在枝杈背后,我们隐约可以看到无限美好的风光,作者似乎也在困境中看到了自己向往的远方。 而在《沉默的远方》里,单飞鸣则舍去了对物体实际形态的捕捉,太阳般放射的光晕、飘渺的云雾以及据说是昆虫的斑点,画面虚幻的形态让作品本身更加晦涩难懂。于是,我们想通过艺术家本人的叙述,来了解他的创作过程。
作品链接: 惊蛰 展览现场
photofans:这次展览,你展出了三组作品:《丛林》、《沉默的远方》和《惊蛰》。哪组是最早拍的?
单飞鸣:《丛林》最早,是2010年冬天开始拍的,那个时候我在拍《橡胶树》(注1)系列。每天早上我坐大巴车,从西双版纳景洪到另一个县城,坐一个多小时,沿途都会看到浓雾后面的原始丛林。早上那种天还有点黑,前面是大雾,背景是丛林的样子,可能是我那时内心的那种状态。那时我德国毕业回来,一般人回来之后都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已经找好了出路,我是先回来再说,该干嘛我还没想好。回来就是结束了过去的一段生活,而新的生活还没有头绪,正好处在中间的那个位置。所以浓雾的丛林,就是我当时的那个处在困境中的状态。
丛林 五联之一 单飞鸣作品
photofans:你是临安人,怎么会想到去西双版纳拍的?
单飞鸣:我父母在那里。他们1995年去那边做生意,后来一直生活在那。
photofans:但《丛林》非常暗,拍的是早上的丛林么?
单飞鸣:我一开始拍的是浓雾后面的丛林,拍了两三个星期,早上五六点起来,追着雾跑。但这场景很难拍,雾是飘着的,你看雾在一个地方,其实它正在运动,有的时候觉得它固定不动了,你拍下来,洗出来后,发现那个根本不是你想要的那种感觉。摄影有的时候看到的东西和你以为拍到的东西,和最终呈现的结果差得很远。
但我还是想拍那种特别原始的、隐秘的、不可言说带有不安全感的东西。于是我就调整了方案,拍夜晚的丛林,我觉得夜晚的丛林也能表达到我这种意象。每天晚上太阳下山后,叶子受天光映照比较均匀,没有特别强的反光,我就开始拍那个。一开始用4×5大画幅相机,拍了很长时间,拍完到北京洗,云南没得洗。洗完后我一看,太亮了,又得回去重新拍,反反复复了很多次。最后觉得拍得很好了,拿到北京放大,一看叶子是虚的,虚的东西又是我不想要的,就这样来来回回拍了三年。到了2013年的时候,我买了一个佳能5D3,觉得用这个相机拍这个系列特别好,可以解决之前有的问题。
丛林 五联之三 单飞鸣作品
photofans:后来为何选用五联的形式呈现?
单飞鸣:我希望能有一个大的体量,能把观众吸进去。因为对我来说,这件作品吸引我的就是那种巨大的带着不安全感的东西。单张并不能达到这个效果,但大尺寸你又很难在一个固定位置拍出一件很大的作品。所以最后我选择在五个地方拍了五件作品,组织成了一件作品。
丛林 五联效果 单飞鸣作品
注1:橡胶树,单飞鸣作品之一。在作品《橡胶树》中,单飞鸣呈现了在人为干涉下被异化的树木。 橡胶树之一 单飞鸣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