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785|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光摄影攻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4-3 0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命题一、为什么选择风光摄影?风光摄影的意义到底何在?  这个命题对于我自己而言,就是为什么优先选择风光摄影,而不是其他题材的摄影的问题。其实,选择任何摄影题材都是有道理的。只有不好的作品,没有不好的题材。我在开始学习摄影之初,曾经尝试过人像摄影,但是最终没有找到感觉以及持续拍摄下去的动力。
  在无法出远门去拍摄风光的日子里,我也尝试过拍摄人文作品、观念作品。今后我还将投入很大精力去拍摄人文题材,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自己真正感到“有感觉”的领域还是风光摄影。
  于是乎,是否“有感觉”,就成了我优先选择摄影题材的标准。当然,暗含的前提是最好尽量尝试各种不同的题材,这样才有比较、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题材。事实上,最终我们不可能什么题材都喜欢、并且都去做同样的投入,每个人一定会有所侧重的。
  之所以优先选择风光摄影作为长期的个人爱好,我还给自己找到了这样的辅助理由:
  ·拍摄风光,可以顺带享受山水野趣;
  ·拍摄风光,要背着几十斤重的器材爬山涉水,顺便就起到了健身的作用。
  对于什么是“有感觉”,我自己是这样来判断的:
  ·我是否拥有了拍摄这类题材必备的器材和拍摄技能?
  ·我是否掌握了对这个领域的作品的普遍性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我是否在这个领域研究了足够多的代表性作品,从而对于自己的作品能否跨入公众及专业圈认可的最低门槛有所判断?
  ·我是否能从拍摄这类题材的过程中获得金钱以外的收获?
  ·我是否确定,即使将来得不到任何经济回报,我仍然会长期地、甚至默默无闻地投入到这类题材的拍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4 | 只看该作者
命题二、风光摄影要跨越哪几个阶段?
  我把风光摄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掌握必备的关键技能
  在这个阶段,重点是配备自己需要的器材系统、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曝光、获得清晰的照片、学会使用必要的滤镜、掌握必要的图片处理技能。
  第二阶段:学会看图
  在这个阶段,学会用专业的角度来审视和评判作品,并且自觉地运用这些标准来指导自己的拍摄。
  第三阶段:像大师那样去拍摄
  这个阶段最漫长,并且没有终点——除非你中途放弃。进入这个阶段后,要树立自己的摄影理想,确立自己的摄影理念,明确自己的摄影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阶段性拍摄计划,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努力达成各阶段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4 | 只看该作者
命题三、风光摄影要掌握哪些必备的关键技能?  结合自己的拍摄心得,在这里讨论风光摄影中的几个我认为关键的环节。
  1、曝光:由准确到正确
  多数情况下我测光的手法是:
  1.先锁定构图;
  2.先后点测画面中有细节的最高光处、有细节的最暗处曝光值,分别储存;
  3.观察两个值之间的差值;
  4.如果差值没超过胶卷的宽容度(通常反转片是5档,黑白片是7档),那就取其平均值,以这个平均值来曝光,多数情况下是“准确”的;
  而要想获得“正确”的曝光,就要根据主体受光情况、构图中暗部和亮部面积各占的比例大小来对平均值进行微调。通常,主体处在暗处、或画面中暗部面积居多,就要适当增加曝光(1/3至1/2档);反之亦然(1/3至1档)。要注意的是,这个补偿的方向是与用机内多区测光的情况下相反的,因为后者在测光时已经计算了面积因素。
  如果超过了胶卷的宽容度,就要看是否能用渐变灰镜压低亮部从而降低光比,否则就只能在亮部和暗部之间进行取舍了,这取决于死白和死黑之中哪个部分的存在不影响作品的创作意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5 | 只看该作者
2、如何获得清晰的画面
  1.准确对焦,必要时手动对焦;
  2.风光作品很多情况下要求全程清晰,所以镜头的焦距越短、所用的光圈越小,就越有助于获得大景深,画面看起来就越清晰。使用大画幅技术相机,在这方面优势更大。但有一种说法是:最小的一档光圈下画质会下降,所以我在谋求最大景深时,往往用倒数第二档光圈,比如最小光圈F/32的镜头,我用F/22来拍摄。
  3.除非必要建议少用滤镜,慎用多片滤镜叠加,尤其不建议为了保护镜头一直套着UV镜拍摄;
  4.尽可能使用遮光罩;
  5.相机有反光板预升功能者,每次都使用它,不要嫌麻烦;
  6.坚持使用快门线/快门遥控器,养成带上备份才出门的习惯(有时朋友还能沾你的光);
  7.经常检查云台三脚架的连接是否结实,云台和三脚架的工具要带在身边备用;
  8.选用结实的三脚架。使用时,优先展开口径较粗的管段,不到万不得已不升中轴;
  9.支三脚架时,选择结实的支点(如果是泥沙地,最好垫之以石块、砖块);
  10.风大时挡在上风按快门,有车辆通行的话在通过前/后200米开外按快门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5 | 只看该作者
3、适当使用滤镜以获得预期效果  无论胶片机还是数码机,偏振镜目前还是必备的滤镜。用它可以:
  1.降低水面反射从而加深水面颜色;
  2.清晰地拍出水面下的鱼类、石块、枯枝等;
  3.加深天空的蓝色;
  4.减轻雾霭对画面的影响;
  5.消除树叶等非金属物体表面的反光,加深其色彩饱和度。
  对于胶片机来说,渐变灰镜也是必备的,因为现场光比超出胶片宽容度的场合很多,这时如果没有它,就要后悔这趟白来了。
  4、必要的后期处理技术
  目前对于反转片作品来说,后期处理、输出有如下路径和环节:
  路径一:冲洗>>>扫描>>>图片处理>>>打印输出
  路径二:冲洗>>>直放出图
  首先不管哪个路径,反转片的冲洗环节是非常关键的。有以下不良记录的冲印店应该坚决予以抵制:
  ·给底片造成连续划痕的;
  ·冲洗不同厂家的胶片之间不按规定更换药液,导致胶片变色或变质的(很遗憾,这方面如果不吃亏是无法事先认定的,建议入门者多请教资深摄影人士)。
  5、器材选择/胶片还是数码
  器材选择方面,我个人更多是希望拍出好作品,器材只是我的工具而已,所以我从不拘泥于某个品牌。当然,对于有条件、有兴趣的朋友,购买高价的名牌器材也无可厚非,名牌器材可以给自己增强信心,还有把玩和收藏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然而对于没有这方面需求的朋友来说,也大可不必自惭形秽,好消息是过往的传世之作基本上很少标明、也很少有人关心它们是什么器材拍摄出来的。
  我的主力系统是两套宾得645机身共用6只镜头(30,35,45-85,120,200,2x),还有Fotoman617加尼康SW90/4.5,除617机身外都是淘来的二手货。我之所以选择宾得645作为风光摄影的主力系统,是觉得它在画幅大小、系统配套、便携性、性价比方面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8 | 只看该作者
命题四、如何去看图?
  无论是欣赏别人的作品,还是自己去拍摄作品,又或者审视自己的作品,我都要求自己从四个维度来衡量它:立意、构图、用光和色彩。可能还会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但是本质上几乎都可以归结到这四大方向。
  1、立意
  我理解的立意的涵义就是,在决定开始拍摄一幅作品前,无论这个时间多长或多短,作者必须部分或者全部地明确:
  ·这个场景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元素打动了我?
  ·核心元素是什么?不可或缺的辅助元素是什么?
  ·我得到了什么样的感受?
  ·这个直观感受是否能升华为某个视觉主题?
  ·别人会对这样的主题感兴趣吗?
  如果我决定记录并且传递这个主题,这个场景足够表达吗?
  这里面包含了一个自我验证的过程。你可以允许部分人在一段时期对你的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你不能让所有人永远不理解它。
  


这里,举一个拍摄海景的例子来说明一下过程。
  一次,我和深圳的两位老友约定去大鹏半岛拍摄海景,顺便用我购入达半年之久而一直没有时间试机的617相机来拍摄它的“处女作”。整个过程如下:
  ·拍摄主题的设计:我确定营造一幅“缥缈的、仙风道骨的礁石海景”;
  ·实现途径的确定:这样的效果,只有通过对礁石、海浪的长时间曝光才能产生;
  ·天气、拍摄地的选择:选择有日出的晴天,大鹏半岛面向东边突出的海滩,拍摄前夜在当地住宿,提前熟悉地形、到达拍摄点的路线路况等;
  ·拍摄时间的安排:该季节日出约在5:50-6:00之间,海边天空露白较早。以此反推,要求在5点15分之前架设好相机、完成拍摄准备;住宿地到拍摄点附近的海滩要在黑暗中沿着海边崎岖的礁石路段行走约30分钟(包括选定拍摄点),于是最终确定4:00起床、4:40左右出门;
  ·实际拍摄过程:我从5:15分开始,先以F/8、16min的组合拍摄了第一张,接着,在太阳已经跃出水面的情况下,我又应景拍摄了几张。其中一张暖调的作品是F/22、1/8sec的组合;
  ·作品:结果是几天之后冲洗出来才看到的。作为试机片,自己感觉还算过得去。长时间曝光的那张,基本上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效果。因此,我理所当然地把这张作品看成是自己这次采风的“创作”产品,而这次应景拍摄的其他片子,则是我的“记录”产品、是附带成果。从拍摄意图来说,它们在我心目中的定位是截然不同的。
  扫描是用滚筒扫描仪、300dpi扫成50MB的TIF文件,长边约6400pix。说一句题外话,等待看到自己的胶卷冲洗出来那个过程中的期待感,也是使用胶片机的乐趣源泉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09:58 | 只看该作者
好知识 学习分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4-3 12:1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关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14:25 | 只看该作者

下午好   谢谢你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14:25 | 只看该作者

下午好   谢谢你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14:25 | 只看该作者

下午好   谢谢你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14:25 | 只看该作者
云追月 发表于 2014-4-3 09:58
好知识 学习分享了

下午好   谢谢你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4-3 20: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08:54 | 只看该作者

上午好   谢谢你的欣赏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4-6 08:4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