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80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南锣鼓巷兜兜转转:发现老胡同里的新趣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4-8 0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北方网

原标题:在南锣鼓巷兜兜转转:发现老胡同里的新趣味
  (南锣鼓巷纵横之间传统与时尚交汇作者:李双喜)
  一年前的十月的晚上八点,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匆匆地穿梭在南锣,如同顺流的孤舟,翻滚在人海中,从北到南,不曾靠岸。偶尔的左顾右盼,也不敢踏入“蜈蚣街”十六支足的一脚。
  一年后的十二月的早上七点,我在奥体东门换乘758,在北兵马司站下车,我和空游会在雨儿胡同口汇合,来一段之字形的“鱼骨穿”。晚上九点,在东棉花胡同的江湖酒吧,会有一场乐队表演,名字叫“末日狂欢的前一夜”。
  南锣寻故
  和很多人一样,来到北京,让我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古雅温馨的四合院。而对我而言这才是北京传统住宅建筑的名片,也是最具民俗风情的文化符号。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的空游,每年却都会走走北京的胡同,最常来的就是南锣,而必到之处,就是我们今天的第一站——凤山将军府雕花门楼。
  (路过凤山将军府雕花门楼作者:李双喜)
  空游说,这个门楼,绝对会让你出乎意料。只是,这出乎意料的有些突然,印象中威严雄壮的将军府全无踪迹,我们从一个不起眼的大门,斜刺穿入,一座雕工有致、凸凹精细的拱门就深深的立在两侧的近代风格的砖房之间。上下五层的砖雕层次分明,每层分别刻有春夏秋冬四时花卉、动物图案和戏剧人物故事图案,其动物、人物图案栩栩如生,堪称完美。花墙中间的大理石门额上刻着的四字祖训,全部剥离,模糊难辨。空游说:“你的相机镜头是鱼眼,应该可以把这门楼拍的全。”于是,我赶紧找好角度,连按下三次快门。
  不过,我知道相机的鱼眼可以机械的装下这门楼。可我的肉眼,却容纳不了这藏在这藏在“深闺”里的“绝世美人”万分之一,只想多看一眼,再看一眼。空游打断了我的“花痴”,赶紧走吧,南锣鼓巷还有很多藏龙卧虎的地方。
  出行之前,我简单的查阅了资料,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786米,宽8米,与元大都(1267年)同期建成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对空游而言,这样的资料他早就烂熟于心。“看,这就是中戏。”我们走到了东棉花胡同口,空游指着中戏的大门告诉我。门口正好走出来几个中戏的美女。我一边拍一边说:“我当然知道这是中戏了,门上不是写着嘛。”——原来空游还有下一句:“这原来是段祺瑞政府陆的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靳云鹏的宅子。”说完招呼我赶紧进去。可惜,不知道是我们没有艺术生的文艺气质,还是挂在脖子上的单反太招摇,门卫很快就把我们视为“狗仔”拦了出去。看来当年的“总理宅子”依旧戒备森严。
  “其实,我上次混进去看过,靳宅早已无迹可觅了。”空游招呼我,走进连着的雨儿胡同。我还在回味空游的话,他是向我炫耀他进去过,还是安慰我里面什么都没有呢?里面怎么会什么没有呢?中戏的帅哥美女不是很多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8:20 | 只看该作者
  (象征门阀地位的清代门礅南锣鼓巷还能找到几百个作者:空游无依)
  空游目的和我不一样,这次他计划把南锣鼓巷有特点的门墩都拍下来。在他看来,元代的胡同四合院大多变成了大杂院。可是石头做的门墩,却是稳稳当当的伫立了几百年。细细研究起来,果然大有门道,这门墩有方、有圆、门墩上的图案也以人物、花草、鸟兽居多,都是有着各自美好的寓意。“我们刚刚看到的是三羊开泰、这个雕了九个狮子,因为狮和世同意,所以是九世同居的寓意。”空游显然有备而来,一个个门墩,被他把玩的头头是道,小小的门墩,就被他道出了一个大宅院的悲欢离合。
  我在想,一定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某户人家。看这突出在门外侧的门枕石,大宝天天见似的。那就装饰一下吧,于是他在门枕石上刻了一个通报来客的鼓,过几天又在鼓面上雕出莲花。寓意美好,样式漂亮,大家自然相继模仿。当然这只是我的臆想,但不可否置,这石头上的中国功夫,在这不起眼的一角,表现着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而且,一蹲,就是几个世纪。
  (现代与古朴作者:xihong)
  不知不觉,我和空游便横穿了好几条巷子,我们路过齐白石旧居,在门外观望了进不去的可园和同样进不去的婉容后邸,在免费参观的人民作家茅盾旧居的院子前,茅老特地为外孙女修建的秋千,让我可以想象老人晚年的天伦之乐。我们继续往东穿过蒋介石行辕,走到在东北端的菊儿胡同,小小的院落,黑瓦白墙,树荫婆娑,让我分不清是江南还是北京。建筑大师吴良镛教授“有机更新”的城市规划理论进行的菊儿胡同危房改造工程。一如元朝的那些年,建筑师门将一块京城的豆腐,切的四方四正,每个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从此造就了方位感极强的北京人。正如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写道: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行走在今日的南锣鼓巷,京城几百年的往昔敦厚都在此流动得错落曲折,这些人物,或是煊赫一时,或是慷慨一世,或是成为历史硝烟里悲凉的挽歌。唯有几百年的青瓦灰墙,依然风雨不改,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静观时代匆匆。
  (青春是呼啸而过的绿皮车作者:绿地图)
  胡同味道
  来到菊儿胡同,自然要去寻找菊儿人家。是餐馆,也是人家,阿姨热情的招呼我们进屋,二十几平米的客厅变成了餐厅,最大的一个餐桌,一看就是办公桌改造的。招牌饭是卤肉饭套餐,分荤的和素的两种。这素的卤肉饭,是阿姨专为女儿减肥秘制的。我们无肉不欢,点了两份荤的,只吃上一口,空游就直呼“这比我们在东直门周边,吃的所有的套餐都要好。”此时,阿姨正责骂着她的蝴蝶犬“欢欢”,听到空游的夸奖后,便冲我们乐喝的说“不够再添,加到饱为止。”话音刚落,很不搭的来上一句“哟!欢欢你怎么流眼泪了啊,赶紧拿纸,欢欢不哭啊,妈妈再也不骂你了啊。”听得我和空游面面相觑,原来刚刚被责骂的小狗“欢欢”居然躲在桌子底下,不肯出来,不知道是畏惧还是委屈。于是,宾主满堂欢笑。我就着笑声中尝上一口卤肉饭。慢慢地咀嚼出家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8:21 | 只看该作者
  (生意超好的山东馒头店作者:空游无依)
  在南锣鼓巷的美食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在这里美食不分贵贱、不分中西,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可以称之为美食。在南锣,我们跟上长长的队伍,耐心的等着刚出炉的带着热乎劲儿的山东呛面馒头,然后我们又慕名的找到文宇奶酪,幸运的买到一份,经常是下午两三点就售完的,带着淡淡酒酿味的双皮奶。接着在加入毛家臭豆腐、北海道章鱼小丸子pk阿拉伯大串烧肉的大队伍。在小小的对翅前,我问的老板,招牌为什么是倒着,他得意的告诉我“字倒味正”。然后我们非得要在“这里没有玉米汁儿”前点上一杯玉米汁。好吧,不得不承认,写着写着,我又饿了,这个周末早早地空好了肚子,再把没吃的几家好好补上。
  当然,要统计南锣鼓巷的菜品数量,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调味......有时候,这些显得简单,有时候却又无比复杂。胡同里的厨房藏匿着什么样的秘密?不需要答案,只需要享受滋味带来的惊喜。吃前有期待、吃后有回味。美食遭遇胡同的时候,美食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感受,更是一种精神享受。
  在过客,你听到记忆中达达的马蹄声;在束河人家的小桥流水中,你回味纳西人家的生态火锅;或是在徽松鹤尝尝《舌尖上的中国》力推的臭鳜鱼和安徽老家运来的毛豆腐。闻之嗤鼻,入口醇厚。在清末皇后婉容出嫁前的居所的醉虹楼,来自台湾的夫妇。老板娘脸上总是挂着浅浅的笑,夫唱妇随,他们在北京这片土地上已经六年。或者寻摸到号称中戏第二厨房的细园私家厨房,没准儿和你同桌就餐的中戏女生就是明天的大明星。
  (再给我一首歌的时间作者:空游无依)
  胡同的味道,不局限于风味小吃和美味厨房。当初正是一家家酒吧和咖啡屋,做出了香气,带来了人气。我和空游从胡同逛回主街,不出几步,一家“小新的店”吸引了我,我发现这和我在鼓浪屿看过的“赵小姐的茶”有些相似。在温热的福建和茶,在雪后的北京,我点上了一杯拿铁,一个精美的蓝色咖啡杯端了上来。原来店主的名字就叫小新,年轻而腼腆。但这幢小小灰色平房的咖啡屋,着实古补,墙面在橘红色的灯光下,斑驳地文艺。茶几上用清水养着绿植和金鱼。涂着红油漆的窗台,有一尊毛爷爷的铜像,和一排书放在一起,我随意的拿出一本,居然是英文版《小王子》,我打开首页,勉强的翻译出序言的第一句话:“今天早上,我也修剪了我的玫瑰。”空游点上了一根烟,把它放在白色的烟灰缸上,借助这烟雾拍咖啡,我知道这会是一张好照片。
  我依稀记得《胡同里的咖啡馆》里面有段话,若放在现在,自然最合适不过。“落地窗外,阳光映照着历经沧桑的老北京胡同儿,让人恍惚间错乱了时空:隔壁的诗人是否在百年前走过这里?还来不及细想,巷子里的一句吆喝声起,几个大爷大妈与小贩开始讨价还价,一句句浓浓的京腔会让你发现,这才是北京咖啡的真正味道。”
  不同于三里屯,也不同于后海,胡同深处的咖啡茶馆,还有四合院儿里的小酒吧,浓而不稠,香而微苦。暖暖的午后,点一杯咖啡,静静的夜下,饮一杯红酒。躲在胡同的深处静候着时光与岁月。
  (古老格局与文艺时尚作者:小林)
  乐在其中
  女人的心情,三分天注定,七分靠shopping,逛街,自然会有好心情。对我而言,逛胡同,逛胡同的小店,也是一样的道理,尤其是在工作日的时候。走出小新的店,我和空游决定从北到南纵穿主街。周四的下午,略显冷清,却没影响到我们难得的雅兴。原以为去了鼓浪屿,走了798,已将各色创意小店踏尽,却没想到南锣鼓巷里的小店却大有天地。空游选上了一条,带着金属小相机装饰的皮链;我买上了五张的空白明信片,正好让我胡乱涂鸦后冠以原创之名,寄给好友。不久,一个集票本又被我收入囊中。一会儿,空游又在一家唱片行细心的挑选起碟片。看来男同胞的购物欲一旦被激发,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在南锣鼓巷,活跃着100余家店面,有卖原创复古的创可贴把,也有着收集外国人拍摄的北京老照片的北京卡片,或是教学、展示、销售一体的乐天陶舍。你可以找到高科技的小玩意,也可以挑上一把雅致天成的油纸伞,有火车迷痴狂不已的绿皮车,也有让老外惊讶不已的兔儿爷和手工剪纸。极力张扬的是店主的心境和创意,具体里面卖什么,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这里逛街、购物不仅是乐趣,而是享受生活,乐在其中。
  我的姓氏“覃”是多音字,可以读qin也可以读tan。覃(tan)思是深思的意思。同样,作为姓氏读“le”的乐字,还有一个读音“yue”音乐的乐。乐在其中,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在南锣还有很多好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8:21 | 只看该作者
  (永不散场的1969作者:风如水)
  南锣鼓巷里是容纳各色声音的场所,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和其他众多小店不仅为乐队和歌手们提供了交流的空间,还将创意成果转化为可视、可触的装饰、产品和服务。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孕育独立音乐的摇篮。在这里,有永不落幕的音乐节。
  不知不觉,已从白天走到黑夜,末日前一天的北京,天空飘起了六边形的晶莹雪花。我们走回了东棉花胡同口,我朝实验剧场抬头望去,巨幅的中戏毕业大戏《伊沃娜,勃艮第的公主》的演出海报很是显眼,海报中抱着一条鱼的公主,在雪花中宛若梦境。的确,在巷角巷尾中,藏匿着一个个现实版的梦想剧场,各种剧目轮番上演。在这里戏剧是严肃的、理想化的精神追求,演职人员和观众保持着自尊和对彼此的尊重。就连剧场外的咖啡厅都淡化了商业元素,充满浓浓的艺术气息,进出的人文质彬彬、温文尔雅。这里是戏剧的乐土,这里的人从内心热爱戏剧。
  漂着雪的胡同显得无比妩媚 作者:风如水
  顷刻之后,漫天飞舞的雪花,把北京覆盖成北平,把多彩的胡同,裹成素白。四合院的老屋新居,经历着风雪,沉淀了时间,记录着变化;不起眼的门墩和藏在胡同深处的酒吧、咖啡屋,静看四季变化,体味生活之美。脚下的一草一木,都述说着自然关联;墙头的一器一物,都传达着质朴的东方精神;来往行人的一言一笑,都谱写着关爱与尊重。有那么一个瞬间,我已然感觉不到自己是游客,而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期待的真正的胡同主人。(文字作者:风如水)
  南锣鼓巷保存着完整的里坊格局 作者:胡同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4-8 09:0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4-8 09:26 | 只看该作者
好贴,浏览学习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9:33 | 只看该作者
秋之韵 发表于 2014-4-8 09:08
欣赏学习,谢谢分享!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09:33 | 只看该作者
十里河 发表于 2014-4-8 09:26
好贴,浏览学习支持!!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4-8 12:40 | 只看该作者
好贴,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3:46 | 只看该作者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4-4-8 12:40
好贴,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4-8 14:57 | 只看该作者

好贴,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4-8 15:40 | 只看该作者
老兵新手 发表于 2014-4-8 14:57
好贴,浏览支持,谢谢分享。

谢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