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出境旅游的平民化和大众化,少数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也被曝光。这些不文明行为影响了中国游客的整体形象,甚至让一些旅游目的国给中国游客贴上了“素质低”的标签。 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提升旅游素质,改变不文明陋习,刻不容缓。近日,我们采访了几位曾经在境外旅行的游客,期望通过他们的切身感受,促进全社会对公民境外文明出游的足够重视。 ——编者 不守规矩常插队 ●本来整齐有序的队列可能突然被少数中国游客打乱,有人还发明了所谓的“熟人插队法” “到国外旅游,经常碰到中国游客想尽法子变相插队,感觉非常尴尬。”湖北武汉的大学生万欣多次和家人一起出国游玩。感受不同文化、体验异域风情,本是一件开心事,却经常因为同行的中国游客一些不文明行为影响心情。 让万欣印象最深的是一些中国游客的插队行为。本来整齐有序的队列,可能突然被几名中国游客打乱。去年,万欣去美国一家游乐园游览,虽然没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但大部分游客都在自觉排队,队伍非常整齐。突然,有一名中国妇女带着孩子,身手矫健地翻越护栏,直接插到了队伍中间,之后还不停地让孩子往前挤。在这名游客的带动下,又有几名亚洲面孔的游客插队,“当时我真希望他们不要说中文。”万欣说。 为了让插队更加顺理成章,有些游客还自作聪明,发明了所谓的“熟人插队法”。有一次,万欣在日本迪士尼乐园排队买票,有几名中国旅行团的游客端着饮料姗姗来迟,看见有团友排在队伍前面,就大模大样地插进队伍,同时不忘对后面游客说:“我们是一起的。”其实,在很多国家排队都是遵守先到先得的规则。就算是一个团队的,也应该按照先后顺序排队,不应该以同行者、熟人等借口插队。 “一般情况下,国外游客对插队不会过于计较,但肯定会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万欣说,个别中国游客的行为,已经造成国外对中国游客的误解。一次和外国游客聊天,对方的一句话让万欣记忆深刻:中国游客非常热情、友好,但为什么做任何事情都那么着急,不愿意排队呢? 万欣说,出境旅游的各种不文明行为,其实都源于国内养成的不良习惯。一次在纽约乘坐地铁,车门一开,还没等乘客下车,一些中国游客就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抢占座位。国内这种情况好像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多外国人可能会觉得不可理解。因为在很多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注重文明教育,大多数人已经养成了排队、有序的习惯。 当然,也有一些看似不遵守秩序的行为,其实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同造成的。比如,在一些国家,乘坐手扶电梯时一般是“左行右立”,一些国内游客可能由于不了解情况而并排站立,给人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解决因习惯差异而出现的不文明,需要导游在出发前多给游客介绍一些文明出游的注意事项,这样会对游客有所帮助,插队等不文明行为也会更少。”万欣说。 不懂习俗爱喧哗 ●当别人安静地参观时,有的中国游客旁若无人地大声讨论甚至嬉笑,引人侧目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已经成为国人出境游的普遍问题。中国人爱热闹,大声说话仿佛是“热闹”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换个场所、换个国家,这份“热闹”就显得不合时宜。 前不久,上海市杨浦区的李素萍去泰国普吉岛游玩。这次旅游是公司组织,参团的大多是同事。因为互相比较熟悉,又都觉得国外的很多事情新鲜,所以一路上都叽叽喳喳,声音也挺大。一开始李素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在国内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感觉好像习惯了。” 一件小事改变了李素萍的想法。一天上午,导游带他们去购买珠宝等泰国特产。商场里有几名外国游客正在挑选商品,非常安静。中国旅游团进去后,顿时“热闹”不少。不管看到什么东西,团友们会大声询问价格,甚至隔着大老远互相介绍选购的商品,声音特别大。 李素萍注意到,最初在商场购物的几名外国游客尝试询问卖家商品的相关信息,但由于国内游客的干扰,侧着耳朵都不能和商家顺利沟通,最终只能无奈地放下手中商品,陆续走出商场。有的商家因此对中国游客的喧哗表现出不耐烦的眼神,但团里很多人还是我行我素。 导游告诉李素萍,因为都知道中国人说话声音大,所以很多泰国导游在带团购物的时候,会特意将中国游客和外国游客分开,避免给别人带来干扰。“这让我触动很深,在后面的参观中再没有大声喧哗过。”李素萍说。 在参观博物馆、寺庙等场所时,大声喧哗对别人的影响更大。李素萍说,当别人都在安静地参观或者听导游讲解时,一些中国游客会旁若无人地大声讨论甚至嬉笑,惹来外国游客异样的眼光。 中国人讲究热闹,不管是在餐厅吃饭还是商场购物,似乎已经对喧哗之声司空见惯,觉得这样才有人气。但走出国门,在安静的公共场所,“热闹”变成了“喧哗”,“有人情味儿”被视为“不文明”。 “这份不合时宜的热闹,还是不要为好。”李素萍说,出境旅游应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社会环境。进餐时也应尽量安静,小声交谈,不拼桌、不划拳;在酒店、商场等安静的公共场所打电话时注意放低声音、放慢脚步。从点滴细节做起,身体力行,才能逐渐改变国外对中国游客“吵闹喧哗”的不好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