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61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瑶:一个图片故事,《陆关宏之家—记上海少年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6-18 1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瑶:一个图片故事,《陆关宏之家—记上海少年村》
来源:瑞象馆 责编: King 2014-06-18



图 1《陆关宏之家——记上海少年村》整体版面(《人民画报》1951年6月号)


苏珊·桑塔格说:“拍照就是赋予重要性。”翻阅五十年代的《人民画报》,彩色的影像明媚、灿烂,画面总是洋溢着欢乐、积极的氛围。当中浮现着儿童一张张鲜活、结实的面庞,他们脸色红润,眉目清秀,大多是胖乎乎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看起来很聪明。他们穿着整洁,喜笑颜开。时值新中国刚成立,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当家做主,而社会主义新人中的重要主体——儿童,被新社会作为“祖国的花朵”和“幸福的下一代”精心呵护着。“让孩子们在集体生活中吃得好、玩得好、睡得好、身体好,教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培养他们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成为改造自然、征服宇宙的英雄,这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相当长一个时期培养和教育儿童的目标。”

《人民画报》1951年6月号“中国少年儿童专题”中有这样一篇报道,题为《陆关宏之家——记上海少年村》,一个页码的版面,见图1。五张图片构成的报道结构,阐述了旧社会的流浪儿陆关宏——三毛的真人版,如何进入上海少年之家,接受关怀和教育,从第一张图到最后一张图,他从上海滩上的小瘪三成长“蜕变”为有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好少年和文艺骨干。

第一张(图2)照片交代进入少年之家前的陆关宏,前景是从左上至右下横贯延伸的一段桥栏杆,小主角陆关宏扶靠在桥栏杆上,仿佛被冰冷的钢铁栏杆刺穿。背景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物上海大厦,镜头仰视,大厦更像一座大山压在他细瘦的身躯。他带着一顶黑色的流浪汉的帽子,黑子的破棉袄扎在腰间,右手另拎一只污浊的洋瓷水杯,是他乞讨的工具。他的眉头紧缩,嘴巴微张、欲言又止,神情彷徨迷茫。


图2 “进入少年之家前”《陆关宏之家——记上海少年村》(《人民画报》1951年6月号)。原图片说明:“陆关宏在七岁那年就开始了流浪生活,整年整月的在饥饿中挣扎。解放前在蒋匪帮统治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造成了千千万万的陆关宏”。


照片下方的文字说明是“陆关宏在七岁那年就开始了流浪生活,整年整月的在饥饿中挣扎。解放前在蒋匪帮统治与帝国主义的压迫下,造成了千千万万的陆关宏”(原文为繁体字)。画报编撰者对他流浪的原因归结为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殖民压迫的社会体制和环境,流浪儿的悲惨命运凭小孩自己无论如何也无可逆转,乱世中儿童的孤苦无助,也在孤身一人的镜头语言中表现出来,并且以点带面地说明这只是千千万万分之一。

在随后两张照片中,(图3、图4)陆关宏分别接受女工作人员赠送的日用品和男医生的身体检查。从他的穿着看,他已经有非常大的变化:带领人民装和白衬衫都表明他已经告别了流浪儿的身份,成为一员社会主义新人。他的眉头也舒展开来,面对崭新清洁的日用品和阿姨亲切的微笑,他终于绽放出一丝笑容,显得欢欣和期待,正双手接过盖有一张毛巾的盆子,准备开始新的日常生活,又仿佛有些迟疑,觉得幸福都来得太突然: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这两幅照片摄影师均用平视的镜头,娓娓阐述新中国对旧社会流浪儿的包容和体贴,陆关宏也慢慢开始信任新的环境和周围的人,解开衣服,让医生的听诊器听闻自己的心扉。



图3 “领日用品”《陆关宏之家——记上海少年村》(《人民画报》1951年6月号)。原图片说明: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进行收容流浪儿童的工作。陆关宏也像其他被收容的儿童一样进了儿童收容所,首先是剪头、沐浴、换上新衣服,并发给他所需要的日用品


图3的照片说明文字解释了少年之家/儿童收容所的主要工作:“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进行收容流浪儿童的工作。陆关宏也像其他被收容的儿童一样进了儿童收容所,首先是剪头、沐浴、换上新衣服,并发给他所需要的日用品”,强调了这是人民政府对流浪儿的接纳和关怀。


图4 “体检”《陆关宏之家——记上海少年村》(《人民画报》1951年6月号)。原图片说明:医生给他详细地检查身体。


第四(图4)、第五张图,陆关宏理所当然的享受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课堂上有一名老师、众多男女学生,课本摊在书桌,学生们的小白领纷纷外翻,在低影调的背景中如一只只破茧的小蝴蝶。图片说明为:“收容所的流浪儿童在听教员讲课。从此他们永远结束了流浪与饥饿的生活,和千千万万新中国的儿童一样接受教育,有着美好的前程(陆关宏也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课)”。并且,他们还有丰富的课外生活,比如歌咏,仿佛想以赞歌的方式表达对新中国的感激。第五张图中,流浪儿彻底完成了蜕变,定格在陆关宏指挥合唱团的一瞬:“陆关宏被选为少年村文工团团长。他指挥着团员们唱歌。”照片中,他挺拔而自信。


图5 “听课” 《陆关宏之家——记上海少年村》(《人民画报》1951年6月号)。原图片说明:收容所的流浪儿童在听教员讲课。从此他们永远结束了流浪与饥饿的生活,和千千万万新中国的儿童一样接受教育,有着美好的前程(陆关宏也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课)


因为没有注明摄影师,暂也无从考证和核实这组照片是在流浪儿进入少年之家之前就已经开始跟踪拍摄陆关宏的,并且在他进入少年村之后也长期关注他,还是事后补拍:这一点对于区分新闻报道摄影和宣传摄影无疑十分重要。但从画面叙述文字的宣传性,笔者推断不仅第一张照片,其他进入少年之家后的程序和成长的照片都是补拍和摆拍。

关于照片的叙事方式,顾铮认为:“摄影切割现实,摄影者再将切割现实所得的现实碎片以某种方式重新组合后,构成对现实的主观解释。摄影所具有的片断性,使得摄影的叙事具有一种独特的语法,那就是照片与照片并置。”[ii]流浪儿蜕变记这组照片的并置中,从上到下,虽然不是流畅的视觉流程惯用的水平走向,也谈不上有创意的排版,但报道的立意十分清晰,照片所想要叙述的政府更迭的历史进程及流浪儿陆关宏的蜕变过程不言而喻。

这样的情节还不禁让人想到顾铮和陈映芳都研究过的解放前后三毛的形象的转变。“流浪的三毛在迎接解放后,从此变为一个幸福而好学的三毛”,陈映芳认为“这也许是出于1949年以后张乐平对中国儿童社会状况的真实的感受”,[iii]但顾铮认为更可能是新社会的意识形态俘虏了流浪儿三毛。

这组报道还凸显了巴特所谓的文字作为“锚”的作用:“视觉图像的意义是多元、分歧的,一连串符号义浮动于其中。文字可以固定那串浮动的符号义,以解除不确定性”。[iv]就是说,通过文字,图片的多义性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而集中、明确地表达制图者和画报编辑的意图,使之能够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笔者认为,在新中国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人民画报》为此做的“中国少年儿童”专题,需要一种视觉上的仪式来告别旧社会,让儿童走进新社会的怀抱,宣示新社会的到来及其与旧社会的重大区别,体现新社会中儿童将受到重视、保护和关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14-6-18 18:53 | 只看该作者
浏览学习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6-18 19:12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6-19 15:35 | 只看该作者
浏览学习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6-19 17:5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6-19 23:09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6-20 04:45 | 只看该作者

浏览学习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05: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05:42 | 只看该作者
秋之韵 发表于 2014-6-18 19:12
浏览欣赏,谢谢分享!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05: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05: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05: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05:4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4-6-21 08:29 | 只看该作者
浏览学习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4-6-21 16:51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顶帖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