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在35/1.4、35/1.4 Asph、35/2.0、35/2.0 Asph、35/2.8......之间反复权衡的折磨。玩Contax就没这么多痛苦--不是35/2.8,就是35/1.4,没有第三个选择。此二镜档次差别巨大,非此即彼,购买者要么浅尝辄止,要么一步登天。 一步登天?没错。说35mm/1.4是35mm焦段的王者,我想即使是徕卡原教旨主义者,在愤怒之前也要三思。这是光学“巨人”的一次回击,针对当年关于Contax镜头设计陈旧、Zeiss不思进取的漫天口水。宗师一旦发力,结果自然是“四夷宾服”。 具体理由如下: 一,了解Contax镜头的玩家知道:要求Contax在广角镜头中普遍使用Asph镜片,正如要求它在长焦镜头中普遍使用APO设计一样,都是不可思议的 --那还是蔡司吗?所以它不用则已,用则惊人。这支35mm/1.4就使用了非球面镜片,AEG德版用的是精密研磨的,日版用的是相对廉价的模铸镜片,而不是当前充斥市场的复合镜片。 二,采用浮动镜片设计进行近摄像差矫正。尼康镜头著名的CRC设计与此类似。 在Contax广角镜头里,既是正宗德制,并且使用非球面镜片,还有浮动镜片设计的,除了它还有谁?我找不出第二支。称它为“广角镜王”是有道理的。 我曾经很不理解这支镜头调焦行程的设计:在最近对焦距离至1m之间很长,在1m至无限远之间很短。后来我想到了两个理由:一,这为蔡司优美Bokeh的设计铺平了道路;二,35mm镜头号称“人文镜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手动镜头的快速抓拍;三,既然蔡司矫正了近摄像差,那等于在鼓励我们多作近摄,否则岂不浪费浮动镜片? 这是我的歪理邪说,不必当真。 说到实拍,我用它给外甥女照全身像:不但毫无畸变,而且由于超大光圈和Bokeh作用,模特的半个身体与她身后的落地玻璃融为一体,人像是从窗里长出来的。 我用它近摄几朵小黄花,焦点在最近一朵花的前瓣,此时花蕊已在焦外。看那些花瓣的边缘,由近及远,由清晰而渐模糊而渐化开……有明显的三步过度,无拙劣的二线弊端,感觉如一滴酽墨落在雪白的宣纸上,墨汁渐渐沁透纤维,层层推衍开去……令我想到“渲染”这个词。至于焦外的几朵小花,则成了几块融化的“黄油”。 联系Contax 85mm/1.4为人诟病的缘由,作为蔡司不向像质和成本妥协的产物,35mm/1.4的无懈可击是容易理解的。拥有它,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初步感受到光学巨人的“思绪”之宏大--无远弗及。记得当年买进它的时候,正是我第一次对大画幅座机蠢蠢欲动的时候。当35mm/1.4的24寸片子出来后,顿时将我对大幅机的欲望扫除大半。玩座机的朋友见笑--它在边边角角的结像毫无松懈,我没必要得陇望蜀。正如Rollei 35的小镜头有中幅机的风格一样,这枚SLR lens中最棒的35mm镜头是有着座机的风格。 仅仅是风格。 前面谈徕卡的时候,谈到Leicafans对品牌血统的偏执。其实Contaxfans亦然:疯狂追逐G版,排斥J版。这就是有名的G vs J之争。二者产地不同,味道略有差异,售价也不一致。这也难怪――这年头,即使正宗的日本货都不多了,何况德国货? 所以当我后来把它卖给北京一位大学教授时,尽管成色比刚到我手时已经差了,但居然小赚。 问题是:现在我宁愿当初没有卖掉它。 六、Contax 28-85mm及其他 在Leica R 28-90mm/2.8-4.0问世之前,这支镜头是所有28mm起步的标准变焦头里像质最优秀的。难能可贵的是,它拔得这个头筹竟然没有依赖那些昂贵的非球面、低色散等特殊光学玻璃。不过它体积巨大、口径惊人(82mm)、光圈非恒定等,也许都是追求“像质第一”带来的副作用。毕竟Contax整体上走的是使zeiss平民化的道路,必须顾及平民级镜头的成本。好处则是:它是性价比最高的一支28mm标变――它的售价低于同级别的日本四大名牌(二手更甚),却拥有标变中最好的MTF表现,无论是整体、局部,还是细部。至于德头的“味道”,更非日头勉力可及。 谈到味道,对蔡司镜头最简洁的评价就是:鲜锐!如果把Nikon镜头比作刻完初稿的木雕,那么蔡司镜头就是在那木雕上涂了一层油。谈到色彩表现,我的体会是:徕卡冷艳,佳能明艳,美能达浓艳,蔡司是鲜艳。两次提到“鲜”,证明蔡司的“味精”比较多,这也是leicafans与zeissfans多年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其实蔡司非不能也,乃不为也――鲜,是它有意保持的风格。一个鲜,先声夺人,第一眼看去即是美女,第二眼再看涵养也不差。即使看多了觉得腻,但喜欢这风格的还是多数,不服不行。 说涵养,我指的是暗部表现,包含层次和清晰度,如人类思想的力度和厚度。我用它拍过夜景,观察处于底片边角的楼座窗户,发现结像毫不松懈,线条清晰,层次优秀,比我用过的几支日本专业标变都好。这体现了镜头的低反差分辨率,是德头的不传之秘。 用这个头去拍摄花红柳绿的春色最合适,春天的神韵就流淌在它所传递的光影里,沁人心脾。我猜想蔡司的光学设计师在看到它拍出的照片时,应该也会有一丝感动…… 一些影人说德国人不擅长制造变焦镜头。这说法如果用在早期的徕卡单反镜头上,不算谬论。如果用在蔡司镜头上,则是见识浅薄、以讹传讹。不要忘记,世界上最早的几支变焦镜头是德国人设计制造的。Contax 28-85mm是一证,我更喜欢35-135mm那支,是Contax变焦镜王,几乎是日本人制造的最好的变焦镜。 说它最好,部分出于我对它变焦范围的偏爱,我一直喜欢35mm胜过28mm,喜欢135mm胜过85mm。资深的烧友都知道,过去行家推荐的三支定焦头配置一般是:35mm,50mm,135mm。现在一般变成:28(甚至24)mm,50mm,85mm。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类影像文化视角的历史演变: 一、35mm对比28mm:35mm的视角和趣味是相对客观、平实的,而28mm的视角和趣味就变形、夸张一些,便于表现“NG趣味”,拍摄者惯于用它去制造一点惊奇。24、20mm就走得更远了。 二、 135mm对比85mm:135mm是头像镜,它逼迫观看者直视被摄者的灵魂之窗--眼睛,与另一个“自我”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而85mm是半身镜,它更利于表现被摄者的整体状态,包括衣饰、姿态等,人的精神状态仅是整体的一部分,并且经常不是最醒目的部分,观看者的感觉更像是在看表演,虽然也会有精神交流,但交流的距离被这个85mm镜头天然地“推”远了。 这种由35mm到28mm、135mm到85mm的变化,究竟侧证人类社会心理的渐趋浮躁、隔离,还是反映了某种正面的递进?有时候我想,一个擅用35-135mm镜头的影人,与一个擅用28--85mm镜头的摄友,在个人的审美趣味上也许有一点不同? Contax 另一支变焦“牛头”是100-300mm ED,我没用过。它几乎是这个焦段像质最好的镜头,仅仅稍逊于徕卡R 105-280mm APO。说到这支镜头的全名,让人不得不佩服蔡司的严谨。在资深玩家眼里,拥有APO设计是顶级中长焦镜头的标志,“APO”三个字母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品质、品位,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正因如此,在很多日本厂家比如适马那里,“APO”这个原本有神圣色彩的标识被滥用,其大量中档以下镜头在加入一、两片廉价低色散玻璃后,就公然宣称“APO”。这在APO的鼻祖--蔡司那里,是绝对行不通的!以这支100-300mm ED镜头为例,即使加入三片高级低色散镜片、像质在大多数日镜之上,蔡司也未将其列入自己的“APO”镜头序列,这一点甚至比徕卡严格。真正的蔡司 “APO”,都代表着世界摄影镜头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神镜……。 我拥有过的蔡司镜头,还有35-70mm/3.4,80-200mm/4(后被我改成尼康口)、35mm/2.8,50mm/1.4,135mm/2.8,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蔡司的故事实在太多,除上述外,尚有西蔡与东蔡,蔡司与雅西卡、富岗光学、腾龙、尼康、索尼……。 最后,讲一个我自编的段子《老蔡与小赖的故事》,作为结尾。这个段子曾在摄影网络广为流传,我想了解蔡司与徕卡历史的影人都看得懂: 从前有个姓蔡的大厨,自己开了个酒楼,手艺好,选料精,做工细,那叫一个严谨!做出的菜色泽美艳,口感油润,鲜美爽脆,一时无双。当然价格也贵,其中一道名菜曾经卖到当时一辆高级马车的价格。光顾他酒楼的,也多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 蔡师傅厨艺功底扎实,经验丰富,做菜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自创的几个经典菜式被京城里其他饭馆竞相效仿,不过都没他家的正宗。 城里有个姓赖的年青人,祖上本是烧瓷器的,尤其擅长烧制餐具。小赖继承了老本行之外,又喜欢上厨子这行。其实他是想:开饭馆真赚钱,而且用著名的赖记餐具,盛着像蔡记那么好的菜品,那才叫顶级!确实,在烧瓷器这行里,赖记真是顶级的。 蔡师傅当然不会教小赖厨艺,他那么聪明,教会了他,抢了老蔡的饭碗怎么办?于是小赖就去偷师,三天两头去蔡记逛悠,至于其间有没有发生类似杨露蝉偷拳的故事,暂不可查。总之几年后,小赖也开了饭馆,几个招牌菜不仅形制与蔡记相似,口味也接近,只是鲜味稍差,可能没学到老蔡提味的绝技。不过很多人反而喜欢这个口儿,觉得更原汁原味。为了赶超蔡记,小赖下足了本钱:用料要挑最好的,做工要比蔡记更严谨,模样要更漂亮……他家的餐具原就很好,加上菜的味道也不逊色,于是小赖的餐馆也火了,简直有超过蔡记的势头,至少价格确是已经超过了。 老蔡师傅倒是不慌不忙,底气很足的样子,因为他当年曾经给皇上当过御厨!烧制大菜才是他的拿手好戏!那是真正的大菜,连盛菜的盘子也大,赖记是做不来的,是哈记、路记的。京城里头达官贵人多,有些人家专好吃大菜。这大菜小赖可烧不了。那些喜欢吃赖记饭馆的主儿,虽说平时也是挺胸腆肚,但见了皇亲国戚,就总不免直不起腰来--还是人家吃得狠啊,看看人家盘子里盛得那些东西,那细节、那层次,啧啧……。 然而后来,去蔡记酒楼的主顾慢慢少了。原因复杂得很:家里被盗、大排档竞争、价格偏高、餐具问题……总之,是内忧外患,几天几夜说不完。虽然烧大菜这活儿老蔡一直干得挺欢,可毕竟是不甘心,想来想去,决心把酒楼搬到郊区。那里原料便宜,餐具便宜,雇厨子、伙计也便宜,富裕起来的农民消费水平很高,况且他们对蔡记慕名已久。如果搬过去,大厨还是从城里老店派,但只监工不下厨了。老店只制作大菜和几个难度大的极品小菜…… 于是,蔡记的生意重新红活起来。 那些偏爱赖记的粉丝们知道蔡记迁郊这事儿以后,就四处传播:蔡记如何不行了,赖记如何天下第一了。慢慢的,竟然形成了一个恐怖的“赖记原教旨主义顾客”组织。曾经有一个叫小蔡的青年,因为在他们面前说了几句蔡记的好话,竟被他们用砖头活活砸死! 然而赖记的菜式始终未能摆脱蔡记的影子,虽然现在它的用料和细节比降价后的蔡记好一点。 它还是那么昂贵。 至于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竟然被它的原教旨主义顾客奉为神话。 它也始终做不了大菜和那些极品小菜。 其中一道小菜,名字叫--炒广椒。 七、福伦达Septon 50mm/2 福伦达是一家德国光学老厂,其制造相机的历史比蔡司还要悠久,是德国光学产业里唯一曾与蔡司比肩的巨人。著名的禄莱公司就是从它分流出去的,可见其实力。后来福伦达家道中衰,先被对手蔡司兼并,后又卖给出身于它的禄莱,最后居然委身于日本三流厂家柯西纳,对于喜爱这个百年名牌的粉丝们来说,实在是满把心酸泪,一部血泪史。 按照福伦达相机的兴衰史,我曾经提出一种对福伦达相机的断代分类法,即分为三个时代:原福时代,即原汁原味的正宗古典福伦达,其黄金时期是六十年代;混福时代,即被蔡司禄莱收购时期,此时的福伦达相机吸收了蔡司禄莱的一些技术,但血统已不纯净,江湖地位也下降;伪福时代,即品牌被日本柯西纳公司收购,该公司以“福伦达”名义推出了一系列外表复古的新镜头,无论镜头用料、光学结构、称呼或成像味道,已与老福伦达几无干系。至于柯西纳宣称的“购买品牌的同时还购买了设计图纸”则纯属欺世盗名之举。 这个分类法已被很多人接受。不接受的人也有,主要是那些已经购买了“伪福”镜头的用户。没办法,“屁股决定脑袋”,是国人多年来习惯的思维定式。 福伦达公司的产品覆盖面很广,不次于蔡司,既有大画幅相机,也有120双反、120旁轴,还有135单反、旁轴等等。120双反的代表作是SuperB,当年与禄莱Rolleiflex、蔡司Ikonflex并称为世界120双反的三大顶尖之作。它的120旁轴折叠相机Bessa II,是堪与蔡司超级依康泰比美的名品,其工艺之精细优美,尚在蔡司之上,尤其是其中配备复消色差APO-Lanthar镜头者,更是宝中之宝,真正懂行的收藏家无不趋之若骛,不惜一掷万金,然犹多半求而不得。我把配备APO-Lanthar镜头的Voigtlander Bessa II,与配备APO-Ross镜头的英国120旁轴折叠机Ensign 820 Auto-range一起,并称为世界120旁轴折叠相机的“绝代双骄”,二者的整体质量、罕见程度和收藏价值在蔡司超级依康泰之上。 说到这里,跑一下题:很多喜欢英国摄影器材的玩家认为英国镜头好于德国镜头。从整体上看,我不赞同这种观点。Ross和Cooke镜头在早期摄影镜头发展史上确曾风光一时,但德国光学很快赶上并长期占居霸主地位。英国确实制造过一些优秀的摄影镜头,存于Ross和Cooke两大体系内,比如Taylor Hobson,比如APO-Ross。 福伦达的135旁轴相机品种很多,且不细论;它的135单反主要是Bessamatic系列,我曾经拥有豪华版,数量比普通版少,很有收藏价值。它几乎所有部件都是金属的,大量使用硬度高、耐磨损、耐腐蚀、润滑性好的黄铜材料,份量很沉,造型典雅,工艺精美,体现了德国相机“百年有型”的制造理念。这里要谈的Septon 50mm/2,就是福伦达公司当年为它生产的配套镜头之一。 Septon这个名字,现在知道的人很少了,甚至很多伪福镜头的吹捧者也未曾听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它在摄影产业中是大名鼎鼎的极品镜头。它采用了7片双高斯结构,全开光圈时像质很好,在被誉为世界光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至今在二手市场上,成色好的Septon仍可轻易卖到两千元以上的价格。想想看,数十年前的产品了。 Septon外型漂亮,全金属结构,水汪汪的镀膜玻璃,一看就是好东西!前年我用它拍摄红岛蛤蜊节,出来的片子结像清晰,色彩真实,反差适中,层次丰富,影调细腻,立体感强,充分体现了老德头特有的油润舒服感,的确是藏用俱佳、不可多得的名镜。 Septon 在国内难得一见。行家一般都去世界最大二手商品拍卖网站ebay找它的芳踪,偶尔有藏家放货出来。说起二手摄影器材,国内的市场真是可怜――极品的东西很少,价格却被奸商们抬得很贵。Ebay是琳琅满目,无奇不有。我自己玩过的好东西大都是从ebay拍来的,包括这个Septon。此ebay与国内的易趣有联系,却不是一回事。如果真想找好东西,没人去国内那个所谓的ebay,都去德国、英国、美国ebay搜索。想玩ebay,须具备一些条件:外语好,尤其要了解摄影器材专业术语;有招行或中行的国际信用卡;paypal注册;了解跨国邮递方式,最好海关有熟人;有时间泡网,因为欧美与我国时差较大,结标时间很多在北京时间的深夜;考察卖家的信用度,警惕网络欺诈(我曾因大意,在竞买自己的第二支Septon时被信用度不高的加拿大卖家欺骗,损失人民币数百元,这是我在ebay受骗的唯一经历,与很多老买家相比,损失算小的);了解ebay器材行情,买低不买高;了解目标器材的使用收藏价值,区别具体品种和生产批次;有竞买经验,不到关键时刻决不出手;有时候要与其他玩ebay的朋友联手耍一些花招……总之虽然不难,但不是人人玩得。而且要时刻记住:玩 ebay容易上瘾的。虽然不像吸毒那么可怕,也有浪费钱财之虞,该收手时且收手。 福伦达的135单反镜头,我还有过35mm/3.5,50mm /2.8,135mm/4等。35mm/3.5极小巧精致,简直是工艺品,成像很好,尤其是对纺织品质感的表现,可以轻易击败当今最优秀的日镜,因镜片外凸,被我爱称为“女神的珠戒”;135mm/4是我见过的最纤细苗条的135mm镜头,镜筒外裹皮革,仿佛高雅的贵妇,像质也好,拿它与徕卡135mm /2.8做对比测试,分辨率和反差都不输。原福镜头存在高低档差异,但不存在劣质产品,连低档的50mm/2.8做工成像都不差。在那个年代,相机属于典型高档消费品,不像现在--是个人就买得起。 原福里其他比较新蜜蜂的镜头是40mm/2和50mm/1.5,我无缘拥有。前者也是单反镜头;后者是旁轴镜头,名叫Nokton,与徕卡、蔡司的旁轴50mm/1.5齐名。我还有过一支混福镜头:55mm/1.4,是福伦达在禄莱新加坡厂生产的,德味依稀有,但与原福不同。 可气的是,无论是APO-Lanthar、Heliar还是Nokton、Ultron等尊贵的名号,后来都被柯西纳的伪福镜头拿来乱用(与真正的APO-Lanthar相比,那个同名的伪福125mm微距镜头简直是亵渎神灵),已经丧失了原本的寓义。一句话――糟蹋了! 时光流逝,风水轮转,现在早是日本相机的天下了。 秉烛品镜,怀念经典Voigtlander…… 八、Schneider PA 35mm/4.0 施奈德Schneider,数十年来一直是德国大牌光学企业,更是有能力在光学设计领域向蔡司叫板的唯一厂家。光学设计向来是它的强项,一些独特产品甚至是蔡司也没有的。 不过施奈德只作镜头,不作机身。这样看来,它是不是与日本Tamron等厂家有些相似――也算副厂?看谁还敢蔑视“副厂”镜头?至少有施奈德在。 施奈德公司是目前大画幅镜头领域的带头人,普通影友所熟悉的施奈德镜头一般都是大中幅镜头,比如著名的林哈夫特选、禄莱120双反单反镜头。这些镜头无论做工还是光学表现,几乎都是最好的,某些方面甚至略好于蔡司和罗敦司德。135的施奈德镜头人们知道得不多。其实施奈德公司的产品非常丰富,覆盖摄影领域的大中幅、135、半幅甚至微幅,这点与蔡司相似。对于我,即使目前已不再“发烧”,但偶尔想到用一台精美无比的24x24mm幅面Robert Royral全金属全机械德国旁轴相机,接上几个小巧精致的“红标”施奈德镜头,那种手感、品位和把玩的乐趣,依然令人眼红。 在135领域,施奈德曾为很多著名相机厂家生产过镜头,这些厂家多数缺乏自研自产镜头的能力,比如瑞士Alpa、美国Kodak Retina Reflex、德国Exakta、Edixa。有的相机厂家虽然自己能设计制造镜头,但一些特殊规格的仍需求助于施奈德,比如大名鼎鼎的蔡司Contax 28mm/2.8移轴镜头,比如鼎鼎大名的徕卡超级安古龙,还有禄莱SL和M42系统……现在知道施奈德的厉害了吧。 仅仅规格出众,不足以成就施奈德的威名,影友们更关心的是像质。这一点你大可放心――像质也是施奈德的强项!无论大中幅还是小微幅,施奈德镜头一致体现出德国镜头特有的魅力,即使与其他德国品牌相比也有其独特的味道:它的层次比蔡司、罗敦司德更丰富,而色彩比徕卡更真实。 我曾经拥有几支施奈德135镜头:用于Kodak R.R相机的28mm/4,50mm/1.9,135mm/4;用于Exakta相机的40mm/4.5,135mm/3.5;用于Rollei SL的50mmm/1.8;用于Edixa的50mm/2.8,135mm/3.5,150mm/5.5,35mm/4 PA。其中印象最深的,是40mm/4.5,150mm/5.5和35mm/4 PA。前两者通体为黄铜镀铬,里外无半个铝合金零件,光径都不大,体积极小巧,做工极精致,堪称艺术品。那个35mm/4 PA镜头更是了得――世界上第一支135广角移轴镜头(我的那支是罕见的M42口),是后世诸多135移轴镜头的远祖。它外观黑白相间,前粗后细,像个蘑菇,成像优异,尤其是高光和暗部的层次非常美妙,绝不在以此著称的古典徕卡之下!我曾经测试它过曝的表现,结果令人吃惊:负片过曝两档,高光部位依然保留足够的层次。如果换成日本镜头,层次早飞到九霄云外了。这款镜头的产量很少,可与另一款更罕见的80mm/2并列为施奈德135镜头的两大王者。 这也是我二手卖镜头时最赚钱的一支――国内市场几乎见不到它。 关于施奈德135镜头,曾经有一个传说:当年每一支施奈德镜头从生产线下来前,都要经过严格质检。虽然某些其他厂家也会这样做,但不同的是:施奈德的质检人员会从检测的同款同批镜头中,选出光学数据最好的几支,在前镜筒刻一个红色三角形标志,施奈德公司对此不做任何额外说明。这即是坊间秘密传说的所谓“红标施奈德”。仅仅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事?我曾经留意国外二手市场并对比自己的施奈德镜头,发现某些施奈德镜头确实比同款、同批、同外观的其他镜头在前镜筒上多一个红色三角形标志,而且不可能是后人附刻的。为什么会这样? 无论真假,这个说法都为施奈德增添了更多传奇色彩。我曾经誓言收齐世间各款红标施奈德,也是受此传奇的迷惑。 可惜施奈德现在已经不生产135摄影镜头了。对柯达、三星傻瓜相机镜头上的“Schneider”商标,资深玩家只会付之一笑,不会当真。 从这个意义上说,存世的施奈德135镜头将越来越少,值得收藏。除极品外,其它的价格不贵,如果看到品相好的,不要放过。 尤其是“红标施奈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