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佳友在线 责任编辑: 麦田中的小丑 摄影自19世纪晚期传入中国以来,肖像摄影一直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从晚清的慈禧肖像,《良友》封面的名媛摄影、一直到1949年以后的工农兵半身像、劳模照,以及今天各种时尚杂志的美女、明星和企业家的头像,几乎成为了中国人在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和公众文化的一部分。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每张肖像虽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但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却也有所相似之处。本篇文章中笔者就尝试简述一下中国肖像摄影的变迁过程,看其中经历了怎样的从浮躁到静美的轮回。
特别提示: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告知。
![]()
中国肖像摄影变迁 浮躁到静美的轮回
1、晚清——有钱人的新玩意
1839年,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不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向外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随后,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在摄影术到达中国后,一部分中国人很快就学会了这门技术,但当时并没有“肖像摄影”的称谓。原来,在摄影术传入之前,人们要把自己的形像保存下来需求助于画师和他们开设的“画楼”或者“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技法把人的容貌留在纸上。虽然摄影和绘画有相通的一面,而相对于画像,摄影不仅价钱便宜,而且形像逼真,因此给画像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很多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技术,“画楼”和“影像铺”的画师也成为了中国最早学会照相术的人。
![]()
晚清最传统的肖像作品
虽然此时的中国摄影师已经具备了摄影的基本技术,但所拍出的照片都极其相似,也形成了一定的固定模式。比如一些列祖列宗身着正装像,男为顶带花翎,女为凤冠霞披,各幅肖像都差不多。
![]()
晚清人物肖像
随着晚清摄影术的传入,英国旅行家、摄影家约翰·汤姆森在1862年至1872年间曾经来到中国,并为中国人拍摄了不少肖像。但很多被摄者并不喜欢欧洲人使用油画的阴影方式来表现脸部的立体感和光线的美感,中国人觉得脸上有照相机光源打上来的阴影是不吉利的征兆。这使得晚清的很多肖像摄影都成为了泛白的高光照。中国人在晚清时期的肖像摄影中大部分都是面无表情、神情严肃甚至木讷的,无论是上层官员还是底层百姓,就连慈禧也是一脸惨白。
![]()
慈禧肖像作品
晚清的肖像摄影属于一个老板、老农在照片中傻傻分不清楚的混沌时期。尽管当时的摄影还只是属于有钱人和皇族的消遣,怕镁光灯一闪顿时吸走自己魂魄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我们从千篇一律的造型和光影技术上看,那仍可以说的上是一个肖像摄影的浮躁年代。镜头中记录下的不是国民的生活状态,而是一幅幅发往海外的中国宣传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