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3日下午,中国摄影出版社“影像与阅读”展馆内,《中国摄影史》(三卷)作者,英国摄影史家及收藏家泰瑞·贝内特(Terry Bunnett)先生举行了题为“对象、身份、动机和商业规则——中国的早期摄影”的专题讲座。 泰瑞先生看来,一位史学家不应当只满足于视觉内容,虽然一幅构图技术高超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但是如果史学家不给予摄影师及其拍摄动机足够重视,那么对照片的研究也只能是浮于表面,甚至做出错误判断。所以,弄清楚拍摄动机是理解照片的前提条件。 泰瑞先生认为,知道一张照片的拍摄年份、拍摄背景和拍摄原因,对照片的解读有很大帮助。而如若这些重要因素都没有被保留记录下来,对于史学家而言,只能初步判断一张照片的拍摄时期,无法知晓照片背后的故事,从而也就无法评估它的历史价值。
▲这幅作品,只能从银版技术和照片中人物的服饰来判断照片约成于1850年,是中国南方的女人,而无法确定拍摄者和拍摄动机等其他因素
▲大沽口炮台遇袭后,1860年8月21日,由菲利斯·贝亚托拍摄。这是一张蛋白纸洗印的照片,根据已知照片的作者,可以从与他相关的史料中推断拍摄这张照片的准确日期泰瑞先生介绍说,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出现了商业摄影师。早期的照相馆主营肖像照,由于中国本土的摄影师以便宜的价格吸引了更多顾客,迫使外国照相馆不得不退出肖像照市场。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照相馆善于根据顾客所需来调整自己的摄影风格,在应对商业需求这一方面,中国人的照相馆做得更好。 在泰瑞·贝内特看来,运用多种方法对照片进行解读,并从中梳理出大量附加信息,可以更好地帮助理解照片的拍摄时间、地点,并且,在清楚照片的拍摄者之后,能够进一步思考拍摄者的拍摄动机。
▲约翰·特纳是来自新西兰的策展人兼摄影师,专程赶来参加泰瑞的讲座。他表示对泰瑞的中国摄影史研究非常感兴趣,并称赞此次讲座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压轴好戏 签售现场:
▲泰瑞为其所著三卷《中国摄影史》签名并赠予中国摄影出版社讲座开始前,泰瑞参观了中国摄影出版社“影像与阅读”展馆。泰瑞看后说很喜欢康学松老师的《和颜悦色》展,同时王勇老师的《中原照相馆》也令他印象深刻。
▲泰瑞在柴油机厂A2展馆前拍摄主题展《先贤们》的海报
▲泰瑞在中原照相馆的怀旧布景前拍照留念
▲泰瑞接受媒体采访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