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1712|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经典摄影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10-28 1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9-22 18:04 上传
下载附件 (63.5 KB)





1、乔治.罗杰[英]德国贝尔森 1945年
    尸体的恶臭和恐怖以及它昭示的内涵,出现在一幅非常奇怪的平静画面中:一个小孩正经过尸骨遍地的集中营地,强烈的阳光把他的脸和道路照得惨白刺眼,背景中的树林却显得出奇的宁静。
乔治.罗杰从一个船员转变为自由摄影师的时期,正好是社会与政治的大环境把摄影培育成为一种集历史性、文献性及信息性的主要纪录媒介的时期。
    30年代涌起的法西斯浪潮与军国主义,从罗马到柏林到东京,把整个世界变成一个上演悲剧的巨大舞台。这个广阔的“工作室”为摄影师们提供着源源不尽的题材:埃塞俄比亚冲突、日本的侵华战争、西班牙内战……战争使摄影师们忙得马不停蹄,正如它让外科医生们片刻不得休息一样。这并不是因为战争场面比泰晤士河畔悠闲散步的人们更上相,而是因为战争创造一种对于影像的可怖需求。传媒对于这类照片有强烈的胃口,而报道者之间则形成了某种模糊但富于创造性的竞争感。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30 收起 理由
舞钢秋枫 + 30 相当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2 | 只看该作者
2013-9-22 18:05 上传
下载附件 (35.7 KB)




2、作者:(美国)大卫.伯内特 摄于1984年

  在多灾多难的非洲,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山地、高原国家,由于众多的河流发源于此,人们又称这里是“东亚水塔”。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掠夺,国内政治动乱不断,经济十分落后,连最好的水源也受到破坏,使这里连年干旱、颗粒无收。

  这幅作品以特写的镜头展示了倍受干旱折磨的生活状况:一个十岁的男孩干渴到了极点。就像一棵被火太阳暴晒的禾苗,渴求着甘露的降临,但是没有甘露。小男孩出于生命本能的需要,跑到曾经有过水流的自来水管下去拼命吮吸着。这是他的生命之源,这是他惟一的生命之路。他双眼紧闭,古铜色的皮肤有如一尊渴望生命的雕像。然而,这里不再有水,结果会怎样?不言而喻。作品的强大感染力正在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2 | 只看该作者
2013-9-22 18:06 上传
下载附件 (58.3 KB)




3、经济发展迅猛的美国到处设有沾沾自喜的广告牌。作品中的巨幅宣传画就是美国政府自鸣得意的宣扬;衣冠楚楚的四口之家,正神采飞扬地乘着豪华轿车出游,右边潇洒的手写体写道: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比得上美国的生活方式。宣传画上端写的是: “全世界最高的生活水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幅画的下面,却是排着长队等着领救济粮的贫民。美国发达的经济并没有造福全体人民,而是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作品生动有力地告诉人们:富裕,是美国的生活方式;贫穷,也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形象鲜明的画面使人们深刻地认识了美国的全貌。正如人们所说:你要是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美国去,因为那里是天堂;你要是恨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美国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2 | 只看该作者
2013-9-22 18:06 上传
下载附件 (59.48 KB)




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侵略,给苏联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了抗击法西斯,苏联人民牺牲了两千万人,几乎第一家、每一户都有亲人牺牲。这幅作品拍摄于1942年,是在德国法西斯撤离苏联卡契城之后拍摄的。

  激烈的战争结束了,敌人撤走了,乡亲们涌到战场上寻找自己的亲人。在冰冷的、坑坑洼洼的、泥泞的土地上,人们在寻觅着、辨认着亲人的尸体。近景中那位抬起双臂号啕大哭的老母亲,似乎辨认出尸体正是自己的孩子。中景中正在弯腰察看的妇女,远景上默默致哀的人群,构成一幅悲痛至极的凄惶场面。

  作者从寻尸者的角度去拍摄这个动人场面。但是在当时只宜宣传苏联红军的英雄气慨,便没有机会发表。直至二十多年后,196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周年,这幅作品才被拿出来展览。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意大利、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纷纷刊登,反响热烈。作品以此来控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2 | 只看该作者
2013-9-22 18:06 上传
下载附件 (62.2 KB)




5、二战期间,在德国及被占领土地上,纳粹建立了几十座集中营。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奥斯维辛死亡营,那里接连几个月每天用煤气要杀死12000名受难者。

  美国军队在1945年4月11日占领了德国东部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发现其中有21000名快要饿死的幸存者和几千具尸体。
  据官方统计,德国纳粹崩溃前的“最后解决方案”就是屠杀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等,其中仅犹太人就有600万人被杀害。德寇撤走时,他们尽可能地把这些集中营销毁掉。成堆的尸体骨灰,装满头发的仓库就是活生生的证据。美国著名战地女记者怀特拍摄的集中营堆积如山的尸体的脚,令人触目惊心。法西斯的罪行通过照片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3 | 只看该作者
2013-9-22 18:06 上传
下载附件 (56.92 KB)




6、作者:(法国巴黎)罗伯特.杜瓦斯诺摄于1953年。前面求职的姑娘正接受“面试”。巨大的失业数字令歌舞厅老板有了挑三拣四的权利。

  1953 年,著名的摄影家罗伯特.杜瓦斯诺受《摄影记者》杂志之托,拍摄了一组关于巴黎马约尔歌舞厅的专题报道。对于当时生活十分拮据的杜瓦斯诺来说,接受杂志社这个合约意味着经济困难的缓解。但一向以拍摄严肃题材著称的摄影家,却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以风月场为主题的报道任务。然而,当他深入到马约尔歌舞厅的生活中后,却发现这里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也可能代表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当时的马约尔歌舞厅规模很小,只有仅能容纳400人的观众席,它还没有雄心去争取在歌舞演出界名播全球的地位。然而靠着为换一片面包的姑娘们的大胆的裸露表演,马约尔歌舞厅最终声名远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3 | 只看该作者
2013-9-22 18:06 上传
下载附件 (37.91 KB)




7、拉里·克拉克美国 1971年
    这幅照片拍摄的是一个孕妇正在给自已注射毒品的情景。克拉克以一种近乎神圣的气氛,来刻画这位孕妇的专心致志,因而使这一场景以及吸毒本身更显示出一种异样的震撼。1971年,美国摄影家拉里·克拉克的摄影集《图尔沙》出版。这是一本反映了60年代美国中部地区青少年的吸毒生活的纪实摄影画册,据说其影像冲击力不亚于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
    作为青少年吸毒集团一员的克拉克以其犀利、饱满、有力且富于动感的影像,真切地传达出他与他的朋友们的肉体与精神两方面的痛苦与郁闷。由于克拉克的自身参与,因此他在集团中的存在就不是被视为一种外来因素。也因此,他得以不受阻挠地深人、忠实地记录这群越轨者的最令人惊心动魄的生活实态。克拉克的这种忠于个人感受,排除既定价值观对观察与记录的干扰的纪实方法在此以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响应,并成为80年代以后盛行的“隐私纪实”风格的先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4 | 只看该作者
2013-9-22 18:06 上传
下载附件 (49.51 KB)




8、苏珊.温丝特[美]纽约 1997年,1998年世界摄影大奖赛获奖作品
   只要有两个小时不注射海洛因,戈罗瑞娜就会发狂。发狂的戈罗瑞娜看上去很可怕,她会不停的撕扯自己身上的衣服,并在胸前的皮肤上留下斑斑血痕。她嘴里发出野兽一般的声音,扭曲的面孔上涕泪横流,有时还会在垃圾堆里不顾一切地滚来滚去。不难想象,在这种时候,戈罗瑞娜已不是朋友们所熟悉的那个戈罗瑞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4 | 只看该作者
2013-9-22 18:06 上传
下载附件 (51.83 KB)




9、杰达.杰克本森[美] 1997年,1998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
   迈克.泰森在拳击场上将对手埃文德.霍利菲尔德的耳朵视为猎物而肆无忌惮地撕咬下一大块,就此泰森再次扩大了知名度。事故发生在1997年6月28日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一场重量级拳击赛的第三局。泰森受到取消比赛资格、罚款、禁赛等处罚,他还不得不退还3000万美元的酬金。目前霍利菲尔德受损的耳朵已由外形整容师进行了补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4 | 只看该作者
2013-9-22 18:11 上传
下载附件 (29.8 KB)





10、(美国)乔.罗森 1945年
  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盟军为了向日本本土发起总攻,决定先夺下东京的海**户——琉璜岛,结果经过了26个日夜的恶战。伤19217名、死亡6821名战士,才歼灭了三万日本守军,把美国国旗插上琉璜岛。记者意识到这一事件的伟大历史意义,便冒着枪林弹雨,及时地捕捉到这个珍贵的历史镜头。
  这幅作品充满了浓重的战地气息,具有激烈的战斗节奏。战士们为了胜利而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作品充溢着崇高昂扬的气氛和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是幅传神的画,展示着人类命运的生死搏斗;这是首悲壮的歌,赞颂着壮士们忘我献身的精神。
  这幅作品在当时如同胜利的捷报传遍全世界,它被印在报纸上、书刊上、百科全书上,成为二战胜利的象征。战后,又被雕塑家制成巨大的铜像,矗立在美国阿林顿市中心广场,成为人们向往英勇献身精神的永恒纪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4 | 只看该作者
2013-9-22 18:11 上传
下载附件 (35.64 KB)




11、(美国)托马斯1928年
  谋杀和被处死是人类社会中恐怖与残忍的事件。有谋杀就有“杀人偿命”的惩罚。人们不愿看到这样的事件发生,而一旦发生,又都希望看到当时的情景。
  1928年1月12日,美国妇女罗丝由于谋杀亲夫与同谋犯格雷一同被判处上电椅处死。《纽约每日新闻》的执行编辑们不满足于用文字报道死刑的情况,认为公众有权利看到实际情况的照片。但是,美国同世界各国一样,许多牵扯政治、军事、法律的事件,就有一个不约而同的规定:不许拍照!结果他们就商量出一个办法,决定用一架微型照相机,系在记者的脚踝上,这样可以通过监狱看守的搜身。在刑前一个月,《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托马斯被借到纽约,因为当地记者和监狱官都不认得他,行动不易被识破。托马斯住在旅馆里,用一架改装的微型照相机进行练习,一根长长的快门线从裤腿里往上结在胸前,拍摄时,把裤脚稍稍提起,便可露出镜头。
  终于等到执行死刑的那一天,托马斯混在记者群里进入到监狱。罗丝被带上电椅,捆上了皮带,第一次通电,她震动了一下,托马斯及时拍了下来。第二次、第三次通电,只要电流一通,他都偷偷地揿动快门。
  事后他飞快地赶回报社冲洗。因为曝光时间长,影像有些模糊,但是,正好从中看到人被电击的恐怖情景。照片被用整版篇幅刊登在《纽约每日新闻版》上,通栏大标题是“死亡”!当时,这张照片震动了整个美国,全国上下议论纷纷。
  做历史的见证人,不给任何重要事件留下历史的空白。这是新闻摄影师的使命。这幅照片的拍摄与发表就是明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5 | 只看该作者
[玛丽莲·梦露]    此照拍摄的是60年代美国好莱坞著名女星玛丽莲·梦露。虽然布列松是在梦露不经意时抓拍了此照,但从这一凝固的瞬间里,还是抓住了模特的天生丽质和娴雅风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5 | 只看该作者
[温斯顿.丘吉尔]   1941年1月27日,刚开完会的丘吉尔来到唐宁街10号的一个小隔间拍摄几张表现坚毅刚强的照片。然而,抽着雪茄的丘吉尔显得过于轻松,跟卡特所设想的领导神韵不符,于是卡特走上前去,把雪茄从这位领袖的嘴里拿开,丘吉尔吃了一惊,他被卡特的举动激怒了。就在他怒视卡特的一剎那,卡特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在世界广为流传,成为丘吉尔照片中最著名的一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5 | 只看该作者
[毕加索]    “请看这块面包,这是面包师出的主意。它们只有四个手指,这也是它们被命名为毕加索的原因。”毕加索如此对杜瓦诺斯说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11:25 | 只看该作者
[时代广场的胜利日]   这是一张极其经典的照片,作为二战胜利的象征被广为流传,又是人类最美好爱情的见证! 当二战结束的消息传到纽约的时代广场,一位狂喜的海军士兵搂过正在身旁的陌生护士热烈地亲吻着她。旁边的人则报以会心的微笑:毕竟胜利来临了,是值得高兴的事!照片出现于《时代》杂志,是反映战争结束后人们轻松欢乐心情的优秀作品。它不饰雕琢,清新自然。40年后,摄影者阿尔夫里德.伊森斯塔特在报上刊登寻人启事找到了当年的这两位照片中的男女,他们已成了子孙满堂的爷爷和奶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