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673|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防抖功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12-2 1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技术发展到了今天,一个新的名词——“防抖”已进入人们的眼帘,这是摄影人追求精细影像与相机便携性的必然结果。
早在木座机时代,硕大沉重的木座机依靠橡皮球驱动叶片快门,手震与机震几乎等于零,除了焦点不实引起的影像模糊外,摄影师感觉不到抖动的存在。自从进入35mm胶片相机时代,人们越来越感到抖动对影像的威胁,于是三脚架就成了减少抖动、获取精细影像最可靠的保证。但是笨拙的三脚架又限制了摄影的方便性与灵活性。能否找到一条摒弃三脚架,又能减少抖动影响的新途径呢?到了1995年,佳能终于推出了第一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防抖镜头——EF75~300mm/4~5.6 IS USM,此镜头的面世,标志着摄影已步入防抖时代。
    镜头防抖是受陀螺仪的启发,在镜头内部放置特殊的浮动镜片组来达到防抖目的的。据称,防抖镜头能有效降低4挡快门时间,即原本用1/300秒“安全快门时间”手持拍摄,采用防抖镜头后可以用1/15秒手持拍摄,所获影像清晰度与1/300秒手持拍摄的相一致,其实用性也就不言而喻。数年后,尼康第一只标称VR的防抖镜头80~400mm/4.5~5.6 ED面世……无论是佳能的IS或尼康的VR镜头,都是依靠镜头内部的浮动镜片组来实现防抖的,因此,此项防抖技术就简称为镜头防抖。
镜头防抖切实有效,但只有装备了售价高昂的防抖镜头才得以实现,因此镜头防抖亦成了“贵族艺术”中的贵族。
    进入21世纪“数码时代”之后,柯尼卡美能达推出了第一台具有机身防抖的A-7D数码单反相机,引领了CCD防抖新途径。其原理是设置可以移动的影像传感器来抵消来自镜头影像的抖动,达到“一劳永逸”的防抖目的。因此只要机身具有防抖功能,使用任何镜头都能达到防抖目的。
与镜头防抖相比,机身防抖似乎是最聪明、实惠与廉价的方法,并由此衍生出了奥林巴斯、索尼、宾得、富士、三星等一系列具有CCD防抖的数码单反相机以及众多具有机身防抖的小数码相机。
    人们看好机身防抖是在于它有了防抖机身,就不用买 昂贵的防抖镜头……防抖也就成了选购数码相机必备的条件之一。“防抖了”的影友感到欣慰,“还没有防抖”的影友会感到失落……“防抖”已深深影响着摄影人。
    机身防抖技术尽管普遍看好,但却无法通过取景器看到它的防抖效果。而镜头防抖却能通过取景器看到它的防抖效果,这在使用中长焦镜头时,镜头防抖动的实用价值才更能得到体现,用户也会通过取景器获得镜头防抖的快感。
    镜头防抖,除了可以通过取景器感受防抖效果外,防抖镜头兼用于数码、胶片单反相机上。由此看来,无论镜头防抖还是机身防抖,都各有长短,还需要通过实践去最后定论。
    目前,在多种品牌的数码相机中广泛应用“电子防抖”模式,并以此吸引顾客的注意。这种防抖实际上是靠相机“智能”功能自动提高ISO的数值,从而使用更短的快门时间拍摄达到防抖目的的。很显然,电子防抖实际上是以牺牲像质的代价去换取快门时间的。当然部分电子防抖的数码相机有启动降噪功能来改善因ISO提高后噪点上升的缺陷。但降噪能达到何种实际效果,仍需实践去检验。
    其实所谓电子,防抖只要有M挡或A挡的相机皆可以做到——开大光圈或提高ISO数值就可以用较短快门时间拍摄达到防抖了。
    所谓双重防抖,是光学防抖与电子防抖的综合利用。另外还有一些后期处理的防抖方式,比如通过图片软件对发生抖动的影像进行锐化处理,因此又称为“被动防抖”……总之,防抖似乎又进入了“战国时代”。
    由为了获取清晰影像这一目的,衍生出了五花八门的防抖技术,其中有实用的,也有商业炒作的,有人甚至提出了“我们真的需要防抖技术吗?”这种疑问。回顾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有相机都没有防抖功能,但并不因此 而拍不到清晰的照片。由此看来,防抖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需要——有了防抖就感到满足与荣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14-12-2 17:10 | 只看该作者
{:7_296:}{:7_2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8-12 09:2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