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1855|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家:专访华赛国际评委(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12-18 09: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独家:专访华赛国际评委(一)

发布时间:2009-03-30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shenyi 责任编辑:

无忌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着第五届华赛的圆满落幕,各大奖项都已经尘埃落定,实至名归。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新闻摄影比赛,此次华赛不仅汇聚了来自全球的优秀摄影师以及他们精彩的摄影作品,同时也邀请了不少世界新闻界的资深媒体人、以及资深摄影师作为比赛的评委。无忌独家采访了其中的几位,本期刊登的是美国《时代周刊》前图片总监米歇尔·斯蒂芬森(Michele Stephenson),与俄新社视觉中心主任弗拉基米尔·巴拉诺夫专访。您将在无忌看到关于本年华赛、荷赛最独家的点评,以及这些评委们对于摄影在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彩解析。同时无忌也即将推出普利策奖获得者,也是此次评委之一的南非摄影师“格里格·马里诺维奇个人作品展”。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0 收起 理由
唐河老徐 + 20 相当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09 | 只看该作者


米歇尔·斯蒂芬森(Michele Stephenson)


       关于米歇尔·斯蒂芬森(Michele Stephenson):

米歇尔·斯蒂芬森(Michele Stephenson),美国《时代周刊》前摄影部主任。曾任《时代周刊》杂志摄影部主任19年,并于最近退休。其任期内《时代》获得摄影与图片编辑奖项的数量是前所未有的。仅在过去5年里,《时代》就赢得400个奖项,其中包括1994年获得的美国国家杂志奖。1999年,在法国佩皮尼昂国际报道摄影节上,当选年度最佳图片编辑。2004年,获得露西奖年度最佳图片编辑奖。曾于1992年-1996年作为授课老师在俄罗斯、乌克兰、东欧、南非、中国参加自由新闻摄影论坛的5次年会,1994年任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委,1995年任该赛事评委会主席。2001-2006年任海外新闻协会奖图片组委会委员,曾担任美国年度新闻照片国际比赛(POYi)评委、美国NPPA最佳新闻摄影奖评委和法国佩皮尼昂国际报道摄影节评委。编辑的画册有《放眼看世界》(阿里克西亚基金会)、《生命中的日子》系列图书、《经过越南》、《24小时网络空间》、《数码一日》、《美国女人》、《美国家庭生活》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09 | 只看该作者

  比较荷赛与华赛,米歇尔更欣赏华赛的评选方式


  色影无忌:作为第五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的评委(以下简称“华赛”),您对本次华赛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米歇尔: 此次比赛的组织非常非常得好,组织人员的工作非常出色,从而使得我们的工作变得简单些,从评委的角度讲,这让我们更好地完成了评选工作。另外,此次参赛的摄影师风格多样,作品的涉及面非常广,有很多新颖有趣的选题,在不同组别中都能发现非常出色的参赛作品。
  在此之前,我除了看过参加荷赛的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对其他的中国新闻摄影师并不熟悉,所以我希望能在华赛看到更多出色的中国摄影师拍摄的作品,而在评选中我确实看到了,这让我很欣喜。华赛举办5年以来,全球有更多地摄影师知道了华赛并且参加华赛,华赛也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09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您曾经做过荷赛的评委,您能否比较一下荷赛与华赛的不同之处。

  米歇尔: 荷赛毕竟已经举办了50多年,已经是享誉全球的世界性比赛,他们获得了许多荷兰地方的赞助支持,所以组织规模极大,有一些工作人员一整年都在为荷赛工作。去年,荷赛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在比赛后为得奖作品做了10个拷贝,到全世界10个地点同时举办展览。这让荷赛在全世界都受到瞩目。荷赛的展览每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会有更多人知道荷赛,那么第二年就会参加比赛。我相信当荷赛第一次来到中国肯定也是这样的情况。这便是它如何声名远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0 | 只看该作者
其次在数量上,荷赛的参赛作品数量大过华赛,选题范围上也更为广泛一些。荷赛的作品太多了,我做评委的那几年最多的时候有超过9万6千幅参赛作品,真有点让人应接不暇。所以在我们评选之前,荷赛组织方提前一周就有一个筛选,淘汰几乎2/3的照片,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在第二周中看完3万多张的照片,所以工作密度是很大的,尤其当那一年有许多大事件发生的时候,则更加大了评选工作的难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其实更欣赏华赛的评选方式,这和我所了解的其他比赛的评选都有所不同,包括荷赛。在评选中,评委们将各个组别的作品先进行两轮的筛选,然后停一下,进行另外一个组别的评选,这让我们有机会思考和吸收之前的作品,然后再做出最终的决定。而荷赛的评选则是在一个组别一路评选到底,直到选出最终得奖者,使得我们没有机会停下来,想想有没有什么遗漏的,是不是应该再回过头看看,是不是应该做这样的选择等等。所以我更喜欢华赛的评选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0 | 只看该作者

 米歇尔讲述年度图片大奖的评选过程以及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


  色影无忌:您如何评价此次获奖的作品,他们是否是您预期的那些作品,还是在您的意料之外?

  米歇尔: 首先我想说,在我来做评委之前我就带着很高的期许,而最终的结果也并没有使我失望。我尤其为年度图片大奖的得奖作品感到骄傲(注:邹森《母爱•地震》),那张作品就是我们所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1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不能说因为一个新闻事件受到了极大地舆论关注,就迫使评委们觉得有必要从以那个事件为题材的作品中选出大奖,却不管照片本身是否是一张出色的新闻作品。这是我们评委必须认识到并且保持清醒的。所以,我们选择那幅作品作为年度大奖也并不是因为去年在中国发生了地震这个大事件。值得欣慰的是,邹森的这张作品的题材与影像本身都很优秀。它几乎包含了一张优秀照片应有的所有元素,它的品质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 在最终结果出来的前一晚,我脑子里一直在思考这张照片,因为在那之前我曾比较倾向于另外一幅作品,但是当这幅照片获得单幅金奖并且也被列为年度大奖的有力竞争者时,我便清楚认识到,就是这幅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第二天的评选中,我们首先从11幅候选中选出3幅,然后又剩下2幅,其中一幅就是我先前倾向的那张,一幅就是邹森的这张。于是我心里想,就是这张了!虽然有4个评委表示很难选择,但最后这幅作品仍然先以12:1的大比例一次性胜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1 | 只看该作者

 第5届华赛战争灾难等突发事件类新闻单幅金奖:《地震中的母女》(母爱·地震)  作者:邹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3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那么您评判新闻照片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

  米歇尔: 首先,我心目中的好照片都应该有一定的技术,所以,摄影技术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因为那是必须的。其次,我希望照片具有冲击力,良好的构图,作者对素材的组织和选择,还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作为一个优秀的新闻摄影师,不但需要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捕捉到画面,而且要有能力控制取景器中所看到的现场,因为这显示了摄影师叙述新闻故事的能力以及他与众不同的观点,而这正是我想在一幅优秀作品中看到的。


7536_15174400_1.jpg (103.7 KB, 下载次数: 3)

7536_15174400_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4 | 只看该作者

《芭蕾女孩》的横片竖放曾引起评委争议,作者这样做有违新闻的真实性


  色影无忌:此次比赛的评选中,有没有出现争议性较大的作品?

  米歇尔: 有。有一张中国摄影师拍摄的地震题材的照片引起了评委们的争论。照片拍摄的是在地震中失去一条腿的小女孩躺在床上(记者注:即新闻人物类单幅金奖作品《芭蕾女孩》),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便说,这张图片有点不对劲。这张照片是竖构图的,但是我在看的时候却忍不住要歪着脑袋横过来看。于是我便询问工作人员是否确定原图就是这样呈现的,他们核对后回答我说,原图就是以竖构图递交的。接着这张照片通过了两轮筛选一直到最后一轮,都没有评委表示异议,于是在休息期间,我便让其他评委看看这张图片是否有问题,于是大家开始仔细观看照片的细节,最终我们意识到,这张照片原来应该是横构图的,只要留意床边上人们的站姿就能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4 | 只看该作者
 于是大家恍然大悟,作者第一时间拍摄的时候是横构图,但是作者选择旋转了图片,因为如果竖构图的话,观众看到女孩的脸,而她却看着另外一个方向,那样更有视觉冲击力。不少中国评委也认为竖构图的表现力更强,但对于我来说,那又怎么样呢?我们不能这样看图片,这将有损整个比赛以及评委会的原则,因为真实情况不是如此,作者操纵了故事,事实被歪曲了,不管那样是否更有表现力,都是不可以的。格里格(南非籍评委,普利策奖获得者)拒绝评选这幅,我也无法对照片做出评价,因为已经没有意义。这张照片后来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最终评委主席规定,假如这幅照片最终得奖,将以横构图的形式出版。这是很有意思的争论,他们说之前从没有类似的情况出现过。(记者注:最终获得金奖的这副作品是以横构图形式公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4 | 只看该作者
在荷赛也会出现有争议的照片,一般情况是需要评委投票来做最终决定,而不是由任意一个评委的意愿而定。但是我发现有一个比较令人沮丧的现象是,不论在荷赛还是华赛,如果有两张照片难分伯仲,各有争议,那么经常会出现第三张照片,它并没有其他两张优秀,但是由于没有人有反对意见,于是便成为最终的得奖作品……而且我发现,虽然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评委们会一直讨论,但是如果在最后一刻某一位评委发表了看法,那似乎导向性更大,所有人会忽然都一窝蜂地同意了他的看法,但是事后回想起来,却又觉得当初的决定太过于仓促了。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更谨慎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5 | 只看该作者


 第5届华赛新闻人物单幅金奖:《芭蕾女孩》 作者:郭铁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1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摄影记者目前最需改进的是提高对作品的自我编辑能力


  色影无忌:通过此次比赛,您认为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有哪些优势,还有哪些是不足和需要提高的。您有什么建议?

   米歇尔: 我们发现此次故事类组别的一些参选作品没有经过很好的编辑。所谓的编辑并不是指后期制作(photoshop), 而是你怎么组织、编排单幅照片从而保证一个良好的叙事效果。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参赛的组图如果将它们拆开,你将发现很多优秀的单幅作品,但是由于编排的失误,放在一起看影响了新闻故事的完整性。举个例子,比如一组8至10张单幅的组照,在我们评委来看,可能6张就够了,但是可能摄影师觉得照片越多表达得越多,但那样反而画蛇添足。当然有的时候多一点照片确实能更具表现力,但不是一直可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