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2592|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令飞:鲁迅用笔,而我父亲用相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5-1-20 06: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令飞:鲁迅用笔,而我父亲用相机

发布时间:2009-10-26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满异 责任编辑:my

        周海婴,更多的是以鲁迅先生独子为世人所知,笼罩在父亲伟大的光环之下,但当我们在观看周海婴摄影展《朝影夕拾:周海婴镜头下的上海 1943-50》作品时,蓦然发现他曾经用他的镜头和敏锐的视角,记录下一个时代众多动人的影像,为人们留下了值得珍视和回味的人生。

        周海婴先生在上海时期的影像涉猎面及其广泛,从市井弄堂到婚娶丧葬,从街头侧影到学校生活,从对突发事件的现场描写到对改朝换代历史事件的侧面记录,周海婴先生在他早期的摄影作品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但耐人寻味的上海。

        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参加了周海婴摄影展的开幕式,并接受了色影无忌的独家专访。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钱 +30 收起 理由
唐河老徐 + 20 相当给力!
安逸001 + 10 相当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07 | 只看该作者

令飞先生正在接受无忌专访       摄影:沈秀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08 | 只看该作者

从近3万张里选了1000-1500张出来



展览现场的海报       摄影:沈秀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10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听说这次展览是从3万多张底片中挑选出来的?能否介绍下,关于这些照片的背景。

        周令飞:其实这个事,应该是周老自己来谈,既然他不来,我就把大概情况介绍一下。首先我得倒过来讲这个展览是怎么回事。3年前的时候,我到北京去整理我祖母许广平的资料,包括很多文献和照片,我就跟我父亲讲,我父亲已经80岁了,我祖母的资料如果现在不整理,将来怕是搞不清楚了,所以我现在必须要做这件事。然后在翻资料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我父亲的底片,我说你有很多底片吧?他说很多,他就拿出整个一个箱子里面都是底片,而且很多都是用那种一条保护底片的纸袋装起来的,一本本全是那个东西。我就问照片呢?他说很多照片文革的时候都烧了,怕出问题,就没了。我的一个直觉反应,就说你什么时候拍的照片?他说最早是1943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11 | 只看该作者
我知道我父亲非常喜欢摄影是因为小时候他教我照相,他教我暗房,怎么冲胶卷怎么放大照片,所以我相信我父亲的技术是很高的。后来我不是曾经做过一段时间摄影记者么,就是在1970年一直到1979年,后来在《解放军画报》,所以我有个直觉,说这里面肯定有宝贝,我就跟父亲讲说你是不是把底片整理一下?你们也知道,全都是底片,而没有照片是很难整理的,而且量这么大,吓死人的,将近有3万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11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那怎么整理的,先冲印出来?

        周令飞:不是,我先请人扫描,当时扫的都是1200 dpi的,还算精度比较高的,全部都扫,扫完存了一个500 G的硬盘,我再一张张看。你知道那个一条条的纸袋,日期年代都写在上面,那个东西很乱,打开那个扫描的是一个一个档案,每个胶卷扫一个档案,你知道他又不按照顺序,当时整理起来难度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13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那您就按照年代重新分类的?

        周令飞:不是,我是凭着摄影的直觉,从近3万张里选了1000-1500张出来。就是我认为有价值的,包括是摄影价值和历史文献的价值,所以当时选片是要从好多角度。我每一张照片都要看,看过以后再看一遍,看有没有漏掉的,再选。选完我就发现,这里面可以做一个展览,尤其我看到很多上海的老照片,还有北京50年代的。选的过程中我就开始心跳了,觉得这东西肯定是宝贝。以后从这里面再选,接下来工作就很自然的进行下去,在北京做了第一个展,在孔庙和EPSON两个地方同时做。之前我怕自己选照片选的不好,就请来我原来画报社的朋友,一个是刘铁生,《解放军画报》原副社长,还找了我一个朋友,陈丹青,请到家里来,我就放给他们看,他们都觉得不错,这就更坚定了我的信心,紧接着就筹备展览了。去年九月份在北京展的,正好是我父亲过80岁生日的时候,作为儿女给他的一份礼物。

  查看展览信息: 朝影夕拾——周海婴镜头下的上海1943-19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14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人对历史不关心了,而且专业单位也不是很关心



展览现场       摄影:沈秀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16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那么接下来就有了今年的展览?

        周令飞:然后呢,王峻就跟我说能不能把上海的部分单独拿出来做一个展览。因为北京那次展览是做成一个编年史的形式,从我父亲1943年开始拍的照片,一直到九十年代,最近的一张可能就是政协开会的,总共120张。其实里面很多都没有展开,比如专门上海的,再比如今年九月份政协成立60周年,贾庆林主席就希望我父亲把关于关于东北的照片搞个展览,选了70张,在全国政协展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16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所以每一个专题其实还可以铺展开?

        周令飞:北京应该是还可以铺,或者搞成不同的系列,比如人物系列啊等。但是总的来说,我看这些照片可能角度和别人不太一样,我是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其实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市井生活的照片是比较少的,一般要么是新闻摄影,要么是照相馆,因为那个时候没人玩得起照相机……他就拿着个照相机在大马路上拍,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17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看这些照片时,就会联想到周海婴先生那个时候“扫街”的情景……

        周令飞:对,我正是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父亲照片的重要性。其实我选下来的照片还有很多,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我相信还有1000张,如果做史料的话是肯定没问题的。然而我们做展览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什么档案馆、文献馆来联系我们,我觉得挺奇怪的。按道理能发现这么多上海当时的照片啊,或者北京的照片啊,当地文物志的相关部门应该挺关心的……现在好像有种讲法,说“历史虚无主义”很弥漫,是不是跟这个有关系?就是说,现在的人对历史不关心了,而且专业单位也不是很关心,按道理文献馆啊、档案馆啊,应该非常重视的……这点我深感遗憾,等有一天我们去寻找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照片,像这么精彩的真的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19 | 只看该作者

坚持和积累,对一个人总是有益的


展览现场       摄影:沈秀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19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这三万多张底片之前是什么状态,是一直不见天日压箱底的?

        周令飞:是这样,我父亲是上海人,这些底片如果说拍完就放在上海的话,早就没了。因为上海潮湿,放到现在的话早就粘在一起了。我父亲1949年至1950年到北京去,从此住了60年在那边,就没有受潮。我们家里东西很多,底片这东西不是特别直观的,文化大革命时就没有扫到它,把照片扫荡了,底片没扫。等于说这是不幸中的大幸,也可以说是一种机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33 | 只看该作者
另外,我父亲对冲胶卷特别在乎,从显影定影到漂水的过程中,第一他非常科学的掌握了这样一套技术,非常严谨;此外,其中他还有自己的发明,比如显影以后有一个“浅定”:他在显影以后先过水,过完水后他用上次用过的、旧的定影液“浅定”一下,先中和下酸碱度,让它有一个更利于后面定影的较中性的环境,待后面的定影充分以后,我父亲说,他就是一直冲水,用流水来冲,所以这个底片出来非常干净。这样,之后储存时的氧化等等各种变化也比较少。所以从这里面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我父亲后来是搞科技嘛,他天生对科学的那种严谨态度,对他有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06:34 | 只看该作者
   所以这里面有很多历史条件,我觉得蛮好玩的。他当时那么小就接触摄影,家里还有一点经济条件,他又喜欢摄影,个性里愿意去接触社会、平民,涉猎很广,涉猎了以后他又能够把它给拍下来,拍下来以后他又能在冲洗时做的非常好,又因五十年代历史原因到北京去,气候那么利于保存,又因为我们家庭的背景,红卫兵没有冲到家里来——虽然还写大字报——但是没冲进来,就是这样,一直到他80岁生日之前,被我发现。他没想过要做展览,策展过程中从头到尾他一直问我:“这行么?拿出去会不会给人家笑话?”在专业面前他不太自信。而且我父亲一生也许也有着鲁迅的一个包袱在,过去对他的要求都是很严苛的,他就怕拿出来被人家笑话,甚至给祖父丢了脸。可是我跟他讲,不会的,我看过这些照片,绝对是有它的价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