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是武康路的名片,没有任何目的闲逛,惊喜就在不经意的视线里,想必听说过武康路的人不在少数,梧桐婆娑的武康路,是“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唯有读懂了洋房背后的名人故事,才算读懂了武康路,这里是一段不会褪色的上海梦。
武康路全长不过1.71公里,慢慢徐行,一幢幢西班牙建筑的小尖顶显得那样的慵懒,武康路骨子里透着优雅与沉静,是上海独有的气质。
图片来源:佳友在线论坛 拍摄者:小倪
如今的武康路,几家特色小店颇为和谐的“镶嵌”在洋房之间,这些商铺餐厅因为有了历 史的渲染显得更有情调;往来的车流,露天的Café,隐秘的画廊,正在为武康路谱写新的故事。
武康大楼
原名诺曼底公寓的武康大楼,始建于1924年,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是武康路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
都说武康路上有2艘船,这个就是其中一艘大船。船型样貌由于地处位置,武康大楼位于上海天平路、余庆路、兴国路、武康路和淮海中路的交界处。正是由于武康路和淮海路的夹角小于30度,才有了武康大楼舰船外形的先天条件。
武康大楼从始建到现在,一直经历着风云变化的历史,它就站在那里,看尽了在它肚子里所有的人生悲喜,如今虽然物是人非,但它仍然是一段往事的载体,与这武康路一并,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岁月的流逝,也承载着来往住客们的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把这些加在一起,便成就了一座城市的历史。而武康大楼则更像一个恪尽职守的哨兵,默默的守护着周围和它一样历尽沧桑的老房子,守护着整座老上海的记忆。
图片来源:佳友在线论坛 拍摄者:楚歌
武康路40弄1号 唐公馆的风云往事
徜徉武康路,各式洋房在路两旁随意散落。饶是时光走到了2015年,这里依旧保留着上海别处罕见的幽静,所有的熙熙攘攘从这里开始似乎戛然而止,右手边的黄色洋房群被高高的竹藤围墙隔离开来,只留下一间狭小的铁皮门。可墙内的“满园春色”是“关不住”的,洋房建筑的气派显然也是“关不住”的。一看门口的铭牌便知:武康路40弄1号是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府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武康路99号 正广和老屋
从40弄窄铁门出来,向南没走十几米,就看到另一座米色外墙的三层小别墅。因为大门外直立的一根根漆黑的铁栅栏,旁边矮小的红色木门也少有人进出,显得颇为神秘。
从外墙的铭牌上可以了解,这里是刘靖基旧居,建于1928年,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陡峭的双坡大屋顶及墙面大量的红色半露木架结构,正是彰显其风格的标志。
图片来源:马蜂窝 拍摄者:老孙看天下
武康路113号 巴金晚年住所
这里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走进园子,一股玉兰花的清香传来,洋楼前一棵玉兰树,好像要向进来探访的人说很多故事,姿态似乎和巴老一样年事已高,佝偻着身姿,需要靠着绳子的牵引才能勉强保持站立。跟故居的志愿者打听,才知道巴老最喜爱玉兰,这棵玉兰是他当年亲手种下的,因此即使到现在,它依然迎风招展,历久弥香,传达着老先生的故事。
在文革结束后,重回武康路113号的巴金老人写下了《随想录》,在这里,他还写成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我想这里可能是老先生最念念不忘的地方,必定在百年后,会有回响的地方。
巴金旧居现在每天10时--16时对外免费开放参观,周一闭馆。
图片来源:佳友在线论坛 拍摄者:wwj1955
图片来源:佳友在线论坛 拍摄者:wwj1955
武康路210号 罗密欧阳台
这是一座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紧贴路边,这座建筑有意思的是,进门处圆拱形门与墙面形成了一道漂亮的弧形,而它的设计正好对着转角二楼窗户的“小阳台”,与朱丽叶家的花园阳台如出一辙,不高不矮,仿佛就是留给“罗密欧”们去爬似的。
图片来源:佳友在线论坛 拍摄者:小倪
多数故居和旧址都是不对外开放的,除了上述旧址,还有武康路117弄1号周作民旧居、武康路393号黄兴故居、武康路274号郑洞国旧居等等,武康路承载着上海一段往事,我想它存在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人们感觉一个城市它在走动,它的历史、它的一些文化一步一步地沉淀下来,形成优越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