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棵竹 于 2015-3-4 20:47 编辑
北京 房山区河北镇170年高跷老会喜迎元宵佳节
3月4日,房山区河北镇的高跷会演员表演高跷
当日是元宵节前夕,有着170多年历史的高跷会在河北镇一所学校为当地百姓表演高跷,使大家在开心快乐的气氛中迎来元宵佳节。
据了解,河北村高跷会成立于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一八四五年),时断时续传承至今,有十代传人。
河北村高跷会为花会中的一种。会戏中有十二个角色:陀头、卖豆子的、公子、座子、渔翁、樵夫、卖药儿的、鱼婆(鱼姑)、卖花线的(又叫打镟的)、有“俊花”和“丑花”之分,打花鼓的分“俊鼓”和“丑鼓”,走会时可设双角色。相传这十二个角色是一伙落难的英雄,遭朝廷的追捕,为了逃难,扮演出各种角色,最后闯关成功。后人将这十二个角色安排了艺术动作和唱曲,编成了花会演出,流传至今。十二个角色原形塑造,产生于水浒传108将中的部分任务如:陀头(武松)、豆儿(燕青)、座子(扈三娘)、公子(王英)、渔翁(阮小二)、鱼婆(阮秀英)、樵夫(石秀)、药儿(安道全)、俊花(孙二娘)、俊鼓(花荣)、丑花(顾大嫂)、丑鼓(石迁)。
会戏中12个角色各有各的脸谱,各有各的行头装扮。蹬上五尺五寸高的腿子,踩着锣鼓点,按顺序列队进行表演,表演时穿插行走,进退有序。每个角色都按戏剧艺术要求表演各自的动作。高跷会打场后要唱会曲,会曲是专用的高跷调儿,由山西九腔十八调演变而成,按十三辙压韵的。唱词多为古代名人轶事、英雄故事、神话传说和民俗生活之类的词。
河北村高跷会从表演到唱曲都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它将戏曲的动作表演与曲调演唱融合为一体,独具特色。
相机型号: NIKON CORPORATION NIKON D800 iso: 160 快门: 1/160s 光圈: f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