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林叶选译《日本艺术摄影史》系列连载第九篇。转载自瑞象馆。
文 / 西村智弘 译 / 林叶
日本艺术摄影史 / II.以艺术为目的的摄影 / 3.艺术摄影与现代绘画
从艺术摄影到新兴摄影
米谷红浪称大正十年(1921年)为“摄影文艺复兴”(或者“摄影维新”)。从这一年开始到昭和初期,也就是到1920年代中期为止,是染色印相法艺术摄影发展的最高峰。这个时期,染色印相法的主流已经从胶版印相法转变为溴盐印相法。虽然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这年秋山辙辅就已经开始对溴盐印相法进行尝试,不过,这种印相法得到普及则是在大正十三年(1924年)之后,这一年,石田喜一郎从澳大利亚回到日本,发表了他用自己在国外学到的溴盐印相法创作的摄影作品。之后,石田喜一郎加入了“日本写真会”,努力推广这种印相法。
![]()
芍药·梅坂莺里(胶版印相)
米谷红浪所说的“摄影文艺复兴”,这个词主要是用来指称关西的摄影发展状况,这个时期,他所在的浪俱(浪华写真俱乐部)正迎来一个发展的全盛期。当时,代表浪俱的创作风格的是“天弓会”。天弓会是由宗得蕉湖、横山锦溪、梶原启文、米谷红浪等七位浪俱主要成员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组建的一个摄影团队,相对于变得越来越保守的东研,他们有一种与之对抗的意识。这之后,梅坂莺里(1)、福森白洋(2)等人也加入进来,大正十一年(1922年),他们举办了“第一回天弓会展”。此外,米谷红浪、梅坂莺里、安井仲治、望月芦都等人于昭和三年(1928年)举办了“第一回银铃社展”。特别是梅坂莺里与福森白洋,这个时期支撑浪俱的主要就是这两位青年摄影家。梅坂莺里擅长胶版印相法,福森白洋则擅长溴盐印相法,他们分别创作了日本风格的摄影作品,而且完成度还很高。比他们稍微晚一点加入浪俱的安井仲治也很快就崭露头角。
研展之中也有新创作倾向的摄影作品出现。例如,大正十二年(1923年)“第十一回研展”之上,山崎益藏的《那一夜的印象》、高田皆义的《沙丘与松树》、杉田哲二的《面与线》等作品,都是研展中前所未有的新作风。山崎益藏也参加了渊上白阳《白阳》,是结构派中独当一面的摄影家。而高田皆义与杉田哲二则是成立于大正十一年(1922年)的“NCC”(名古屋摄影俱乐部)的成员,在此之前,他们是“银之壶”的同仁。“银之壶”是名古屋的一个摄影团体,当时在名古屋,研展风格的友爱摄影俱乐部的势力较为强大,“银之壶”这个团体则表现出了前卫的发展方向。
大正十四年(1925年),为了纪念尼埃普斯发明阳光晒制凹版技术(héliograpie)一百年,在朝日新闻社的主办下,举办了大规模的“尼埃普斯摄影百年纪念活动”。在这次纪念活动上,大量的业余摄影团体的摄影作品与摄影历史资料一同展出。以此为契机,出现了将摄影团体统合起来的意向。同年,“全关西摄影联盟”成立,翌年,“全关东摄影联盟”成立,并将二者合并,诞生了“全日本摄影联盟”。大正十五年(1926年),全关西摄影联盟举办了“第一回摄影沙龙”,而全日本摄影联盟则在第二年举办了“第一回国际摄影沙龙”。另一方面,每日新闻社于大正十四年(1925年)在大阪的大丸百货举办了“日本摄影美术展”,在这个摄影展上,各种主要的创作方式汇聚一堂。在这几年里,几乎每年都会举办一个大规模的摄影展,真可谓艺术摄影的最高峰。 ![]()
人体力学 / 摄影:拉兹洛·莫霍里·纳吉 拉兹洛·莫霍里·纳吉
注释:
(1)梅坂莺里(1900年-1965年)日本大正、昭和时代的摄影家。大正9年(1920年)加入浪华写真俱乐部。大正11年(1922年)成为天弓会成员。之后与安井仲治等人一起组建银铃社。
(2)福森白洋(1887年-1942年)本名:福森宪一,日本艺术摄影系统的代表人物之一。1921年加入浪华写真俱乐部。作品以溴盐印相法艺术摄影作品为主,被称为溴盐印相法的名手。1930年代开始创作新兴摄影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