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九年(1920年),野岛康三在“第十回研展”上举办《野岛康三展》,这是他的第一个个展。山崎静村[3]看完他的这个个展之后,写了篇名为《关于野岛氏的作品》的文章,这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评论,在当时,这样的文章是非常罕见的。文章中,山崎静村将野岛康三的作品变迁划分为“不自觉期”、“绘画性倾向期”、“摄影式艺术的要求”三个时期。[4]也就是说,野岛康三从早期阶段不自觉地对艺术摄影产生热情开始,经过有意识地对绘画进行模仿的时期,最后才转到摄影式艺术上面来。在这一年,野岛康三写了下面这篇文章,充分肯定了山崎静村所说的“摄影式艺术的要求”这个方向。文章中写道, “如何在照片中表现自己的内心(通过我的心所看到的自然……终究是我的个人表现……)……/ 我并不想过度使用美术摄影、艺术摄影这类词语……因为这些不是能轻易进行解释,并随意加以使用的词语。诞生于我自己内心的东西,就算在自己眼中不过是一张普通的照片,但是,那些能看到我内心的人,他们就会从中感受到我的敬意。/ 我想创作的是这样的作品。/ 我希望能够在一种自然舒畅的心情下拍摄正常的照片。/ 不能因为有人说自己的照片像画一样就得意洋洋。/ 摄影之中有摄影的世界。/ 如果摄影领域里不能诞生艺术家的话,那是不行的,那是不行的。”[5] 野岛康三希望能够在摄影中做到“通过我的心所看到的自然”以及“我的个人表现”。这种态度与那些受后印象派影响的画家们的一样。但是,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的“不能因为有人说自己的照片像画一样就得意洋洋”,他始终避免对绘画进行单纯的模仿。他所说的“正常的照片”,与以往的绘画主义摄影不同,指的是用写实的方式拍摄的照片。也就是说,他希望能够在这种“正常照片”中表现摄影的艺术性。这就是他所说的“摄影的世界”,就是要追求摄影所特有的表现方式。当时正值绘画主义摄影抬头,那个时期的艺术摄影中,野岛康三的这种态度是非常难得的。 ![]()
野岛康三的人物摄影作品 野岛康三的人物摄影作品
但是,野岛康三所说的“摄影的世界”,归根结底,依然是停留在绘画主义内部的一种想法。下面这段文字是他的文章《人物作画法》中的一部分,在这里他直白地表现出他的绘画主义观念。 我在拍摄肖像照片的时候,首先让拍摄对象处于光线适当的位置,仔细观察。/ 然后调整明暗与造型。/ 觉得满意了就立刻进行拍摄。/ 那个时候,我并不考虑诸如“要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啦”或“特意去突出人物的特征”之类的问题。/ 就根据明暗、造型的感觉来进行拍摄。/ 从中寻找有意思的感觉。(……)我对造型上的趣味性会更感兴趣。总而言之,必须把感觉放在主要位置上。[6] 可见,在肖像摄影的拍摄上,野岛康三关注的并不是要捕捉人物的性格与特征,而是明暗与造型上的“造型的趣味”。他这种重视造型的倾向,与其说他是摄影家不如说他更近似于画家或雕刻家。然而,他又称自己不喜欢“歪曲奇特的作品和太过呆板的作品”,尽量避免标新立异的做法。他所说的“造型的趣味”,说到底就是必须在写实表现中来加以实现的。 野岛康三的一些创作态度会让人联想到岸田刘生的创作态度。岸田刘生逐渐摆脱后印象派的影响之后,他的绘画创作又受到了丢勒、范·艾克等人的那种北欧文艺复兴的影响。这种绘画,是要在一丝不苟的细节描绘之中表现内心里的自我。而野岛康三的创作态度则是在写实性的描写里发现自己,这与摆脱了后印象派影响的岸田刘生的态度相类似。 野岛康三一方面在画家身上所学到造型式的观念,另一方面他也学会了作为艺术家的姿态。在那个时期,几乎没有摄影家会以野岛康三的这种态度进行创作。大多数摄影家还停留在对绘画的表面模仿上,无法理解其背后的精神。而野岛康三在摄影创作上的精神与当时的画家是一样的。因此,他创作的摄影作品反而能区别于以往的绘画主义摄影,进入到自己的摄影世界之中。可以说,正是野岛康三这种对绘画的深刻理解,让他超越了单纯的绘画主义摄影,同时,让摄影式的造型性成为可能。
注释:
3.山崎静村,东京写真研究会成员,与小野隆太郎、野岛康三、山本义雄一起组建了“四人会”。
4.山崎静村《关于野岛氏的作品》,《写真月报》第二十五卷第四号,大正九年(1920年)四月号,第246页。
5.野岛熙正《朱雪杂记》,《写真月报》第二十五卷第三号,大正九年(1920年)三月号,第40-41页。
6.野岛熙正《人物作画法》,《Arusu摄影大讲座(第十二卷)》,昭和五年(1930年),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