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阳张坊镇上洪村的黄石洞是一个纯客家聚居区,图为黄石洞客家民居。浏阳网友供图 C 大量移民的涌入使得湖南人口素质得以提高,人才辈出 湖南地处内陆,在漫长的古代,没有发生过多少举世瞩目的重大事情,亦缺乏引领潮流的人物。虽然出现过周敦颐、王夫之,但总的说来,人才之少廖若晨星。 到了近代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岳麓书院大门上有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应该很好地形容了湖南地区人才辈出的盛况,以至于曾经出现过“湘人不倒,华夏不倾”的讲法。谭其骧说:“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这种局面的形成,不能不说与大量移民涌入湖南有关。 经元末明初的战乱,湖南人口锐减,几乎十室九空,经济衰败。明洪武年间开始,邻省即大量向湖南移民,借移民之力,经济得以恢复,明代湖南人才亦开始有迅速发展的趋势,但与临近的江西相比,仍相形见绌。明末清初,闯(李自成)献(张献忠)农民起义,清军入关,三藩战乱,湖南各州县迭遭蹂躏,又陷入旷野无人的境地。据研究,明清鼎革之际,湖南丧失了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因此,清初顺治、康熙至乾隆年间,屡颁“召民开垦”的谕旨。于是,又有不少人从江西和北方各省大量进入湖南。谭其骧在其《湖南人由来考》一书里说,到清乾隆嘉庆年间,湖南全省外来移民占人口总数的九成以上。 大量移民的涌入,使湖南居民的族缘与血缘得到了更新,从而导致人口素质的提高。大凡离乡背井迁往他方的移民,大都具有开拓意识和自力更生、勤奋创业的精神,相对而言,那些秉性懦弱、得过且过、游惰懒散、无所作为的人,往往不愿离开熟悉的本土去追求新的生活。一般来说,就生理、心理因素而言,移民是优越于土著的。由于移民的辛勤劳作,到康熙时,湖南水稻生产已有了较大发展,赢得“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从而为湖南经济的恢复、人口的增加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来移民与土著居民中的苗、瑶、侗及土家族长期相处,既有彼此争斗,亦有相互联姻。谭其骧认为,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窃以为蛮族血统活力之加入,实有以致之”。也有人说:“移民而来的汉人与苗人等少数民族通婚,成了一个混血的民族,所以才有特殊的个性。” 元末明初的大移民,对湖南的影响深远。不仅使湖南全省人口素质实现了更新,而且还带来了移民所有的开拓精神与进取意识,并逐渐形成了明显有别于他省的特殊的民风:朴实勤奋,劲直勇悍,尚气好胜,霸蛮任性。受这种民风熏陶的学子士人,也逐渐形成特殊的士气文风:质朴淳实,不尚浮靡,勇于任事,锐意进取,多带血性却又负气好胜。 浏阳的客家人多是广东移民 在浏阳,经常可以碰到说粤语的人,乍一听,还以为他们来自广东,其实,他们却是土生土长的浏阳人。 浏阳的客家人大多都是在明末清初迁来的。这是继元末明初移民大迁徙后又一次与长沙密切相关的人口大迁徙。现今浏阳客家人基本上是以江西为跳板来到这里的,浏阳市的20多个乡镇有客家分布,大约有20万人口,主要集中在浏阳东乡和北乡。 东乡和北乡都是山区,其中东乡是靠近江西南昌,北乡临近岳阳。东乡大约有十余个乡镇有客家人分布,人数在15万左右;北乡客家人的数量大约有5万。客家风情比较浓郁是东部的张坊镇和小河乡。 张坊镇是浏阳市客家人的数量最多的乡镇之一,全镇流行客家话。张坊镇位于浏阳市最东部,与江西省铜鼓、万载两县毗邻。张坊镇所在地张坊村是一个客家村,全村大部分人都姓张。村子里有一个张氏宗祠,入口处还有一座已经倒塌的牌坊,似乎在陈说当年张家荣耀发达的事迹。最显目的是在宗祠大门两边有字联,左边是“申之以义,马场恢先业”,右边是“事乎其先,宗祠举冬蒸”。一位老人说,他们的祖先张兴贵公来自江西修水,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这里的村民非常崇敬祖先,每家人的大厅里面都挂着自己祖宗的画像,为了继承祖先的先业,他们建了这一座祠堂,现在他们姓氏有成就的人也不在少数。 张坊镇禹门村,也是一个比较纯的客家村,各个客家姓氏大多都是在清初来自广东嘉应州;而从客家地区迁来历史最长的是罗氏,已经有五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口碑传述说来自于梅州的平远县榕树下;此外还有浏阳本地的小迁徙,一般历史不长,例如李氏是来自于浏阳的凤溪乡的,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据当地的一些知情人介绍,张坊镇其他村庄的客家人不是来自广东就是江西,大多都在清初同一时期迁来的。 家住张坊镇圆门桥的曾梦秋就是其六祖曾忻“抱着先人的遗骨”在清康熙年间从广东和平县迁来。据族谱记载,当年,曾忻先到圆门桥察看地形,中意后就插上草标,以示这块地姓曾了。“直到第二年,六祖兄弟三人迁来现在的地方,后来有一支迁到了江西安福县,经过300多年的生息繁衍,现在,圆门桥曾姓人口已传了12代,发展到了1700多人。” 作为张坊镇花卉苗木协会会长,酷爱客家文化的曾梦秋一直想修造一个“客家文化园”以展示独有的客家文化,但苦于个人资金不够,该圆还在计划之中。 与江西紧邻的小河镇也是一个客家镇。问起小河乡祖先搬到这里来的历史,村民说在搬来以前,这里曾经出现了一场瘟疫,原来生活在这里的人死的死逃的逃,没有人住,于是上祖就从不远的江西,就近迁了过来。 客家先民大量入住浏阳的原因,大多都是原籍人口膨胀,为了生存只能够外迁,也有的是在和江西人发生冲突后为了避免矛盾的再次激化而外迁,他们大多都在江西住过。这些客家先民来到浏阳以后,大部分都是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人和本地人杂居,有一些不称自己为客家人,而称自己是广东人或者江西人,其中有一部分老人只知道自己说的是客家话而不说自己是客家人,年轻一代倒似乎都知道客家人这个说法。 他们来到这里以后,主要还是从事农业生产,靠山吃山。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浏阳的客家话和粤东的客家话没有什么差别,两者之间还可以进行流利的交际,这也验证了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传统。浏阳客家人的语言天赋与生俱来,在客家人居住的乡镇的本地人大都能够听懂客家话,也有不少能够说客家话,客家成人一般也都能够说本地话。由于客家人在浏阳是属少数,在浏阳130多万人口中,客家人只占15%左右,客家话只在一些客家乡镇通行,这些客家人外出一般都说浏阳话或者普通话。 同时,浏阳的客家人在保留着自己的语言的同时,也还保留着客家人独特的风俗。浏阳客家人的风俗和广东客家人的风俗差不多。比如婚礼,浏阳客家人也叫“卖妹子”,先是介绍人去女方家说媒,接着男方再到女方家送去“放线钱”,如果女方家收了就表示同意,也就为过订了(即订婚),然后男方才挑酒肉去女方家,并给女方家送礼金,尾数一般也必须是九,即“酒”的谐音,结婚的时候,同村同姓的人家都会被邀请去参加他们的婚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