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全的摄影: 历史的语境与肖像 2015年12月 作者: 来源:西藏商报 责任编辑:xwpxxw
简介:1988年,在一份由数页复印件构成的“杂志”《象罔》中,肖全被其中一张庞德的照片深深吸引:典型的欧洲绅士——礼帽、大衣,在翻开的白色衬衫领口衬托下的细方格西装,还有一根手持的拐杖。这是庞德于1963年在威 ...
内容: 1988年,在一份由数页复印件构成的“杂志”《象罔》中,肖全被其中一张庞德的照片深深吸引:典型的欧洲绅士——礼帽、大衣,在翻开的白色衬衫领口衬托下的细方格西装,还有一根手持的拐杖。这是庞德于1963年在威尼斯的照片,有时间痕迹的脸在这个古老的城镇环境的呼应下,构成了一个可以不断解读的形象故事。 之前,肖全(1959—)很少看到过这类照片:平实而不刻意,却充满神话感。这张照片对于肖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深邃,无尽的孤独,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充满历史感。庞德特殊的经历以及他的复杂的文字,都给予肖全深深的打动,这张照片呈现出来的神经末梢的感受性,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视觉刺激,促使肖全决意从此开始拍摄正在创造和书写历史的《我们这一代》。 捕捉这些湿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是肖全摄影的秘密,“人群”和“闪现”是基本的场景设定,这不是单个人的面庞,这是一个时代的肖像,是众生的写照,但一切都流逝得那么快,像是时间本身,只有最敏锐的眼睛和最敏捷的手可以把握到这些瞬间的“闪现”,把它们通过取景器、快门和黑匣中的银盐固定下来,而这些就是我们对一个时代残存的纪念。 我是1990年在何多苓家里第一次见到肖全的,那时,他已经拍摄了一些文学艺术领域的先锋人物,例如诗人北岛、顾城以及作曲家何训田、画家何多苓。他将自己的照片(仍然是用复印的方式作为《象罔》的一辑,就像“庞德”专辑那样)给我翻阅。 肖全在文学、诗歌、音乐、影视、美术、演艺领域接触的《我们这一代》英雄人物不乏数量,他观察他们,并将他们的生活与工作记录下来,这些都构成了历史的语境的一部分。有知识的人一定会赞同:这个人类社会的一切,不过是互为语境,并共同构成了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那些发生在街头巷尾的故事及其人物,仿佛能够让我们看到《我们这一代》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甚至规定着我们的言行。可是,当我们去了解历史的时候,这些故事与人物同样也是历史本身。尽管千百个事件与人物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肖全在诗歌、音乐、美术、电影以及舞蹈的几个个案拍摄,的确能够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时代的气息”不是套话,是历史学“语境”一词的一个高大上的替换词,不过是要表达人类与生俱来的历史同情心。肖全的摄影为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历史同情心”。钟鸣在很多年前这样描述肖全: 肖全属于孤独者。他经历了自己人生最大的转折日,为了将一代人那一刻纳入我们的记忆中,他东奔西跑,将脆弱的身体蜷缩在散发尿臭的火车道上,把抒情的心灵消耗了不少在异乡的黑暗,孤寂的旅店,拥挤的汽车,粗糙的食物上以及寻访和等候中,他象一个小精灵似的,不知不觉就渗入了那些孤独者的隐秘世界。 的确,肖全与他镜头下的“我们这一代”是时代的孤独者,他们之间虽然来往有时,可是,急剧变化的社会使得每一个人的特殊语境变得更加的复杂,以致难以描述。也就是在肖全开始奔波于不同的城市的时间,艺术家张晓刚在一封给毛旭辉的信里谈到了这个时期的孤独:“不论在腐朽的成都,还是在凄凉偏僻的重庆黄桷坪,我都始终摆脱不掉那种长期以来的孤独感。仍然是只有当摸起笔来时,才能暂时驱赶掉那日夜袭来的空虚和绝望。我相信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1990年10月3日)这是所有对这个时代有敏感性的人才具有的孤独,这就是为什么肖全是如此地着迷于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内心孤独的《我们这一代》的原因,他能够理解,他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参与,并见证《我们这一代》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