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卓:一张手机照片 “抢”出过亿点击量 2015年08月 作者:李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浏览次数:20 责任编辑:xwywck
简介: 人物素描 陈卓 《长江日报》摄影记者,“80后”,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从业近12年间,他用摄相机的镜头报道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东方之星”沉船等大事件,也报道过武汉三环最后一家化 ...
内容:
人物素描
陈卓
《长江日报》摄影记者,“80后”,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从业近12年间,他用摄相机的镜头报道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东方之星”沉船等大事件,也报道过武汉三环最后一家化工厂停产、武汉市民江边小酌等身边小事。
“东方之星”出水已经完成。 陈 卓 摄 老戏迷 陈卓 摄 一张手机拍摄的新闻照片,24小时内通过网络让《长江日报》声名远播海内外,这在该报历史上鲜有案例,同时也让这张照片的拍摄记者陈卓深刻感受到新媒体的巨大传播力。
时间:2015年6月5日19∶19。地点:湖北省监利县大马洲长江水道的“东方之星”搜救现场。拍摄到的画面:沉没的“东方之星”客轮被打捞出水,静静地横卧在夕阳下,岸边是救援战士排列的方阵,他们面向“东方之星”,面朝晚霞,表达哀思。6月6日《长江日报》头版,在《夕阳之下,一如你从未离开》的通栏大标题下,这幅照片占据了大半个版面,非常醒目,震撼人心。
陈卓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用手机拍或用相机拍,对摄影记者来说都不重要。在6月5日傍晚的那一刻,他用手机拍了,也用相机拍了,站到救援战士队列前拍了,还专门跑到他们身后的堤坝上面拍,当镜头对着战士的背影,那一刻,那个场面,特别有仪式感。他特意用手机连拍了很多张。
长江日报社的新媒体中心实时对接陈卓。6月5日19∶39,《长江日报》官方微博发出了这张照片,24小时内该照片直接阅读量超过5000万人次,并被《人民日报》等媒体官方微博和网络名人转发。截至6月6日15∶30,该报官博总点击量突破1亿人次,这一数字创造了《长江日报》事件性新闻网络传播历史峰值。该照片还被《光明日报》《华尔街日报》等国内外近30家报纸头版及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欧新社等国际通讯社采用。
“其实,我相机里面拍的图片更多,站在同样角度照的也有,但是用手机抢发稿很便利。”陈卓6月1日到达现场,当地条件艰苦,网络不太好用,所以他首先想到的是怎么能最快发稿。在他看来,如果一张好的新闻图片不能及时传播出去,或者比别人传播晚了,光靠纸媒发稿,对好新闻的传播效果是减损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时与陈卓一起在现场的其他媒体摄影记者,用的都是专业相机,也拍到同样画面的照片,但他们是通过网上邮箱发送出去的。“我是通过手机发送的,仅仅是抢了一个发稿速度。”陈卓说道。
很多读者对这幅照片的构图、色彩以及抓拍的瞬间感兴趣。陈卓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他是湖北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深谙画面、色彩美学,他记住了一位摄影大师的话,日出后的两个小时和日落前的两个小时,是太阳光线最美的时候,行家把这种光线叫做“摄影之光”。6月5日傍晚,云层很厚,也不知道太阳能不能出得来,就在日落前的最后5分钟,太阳一下子露了出来,把整个天边的云朵映照得通红。陈卓在这几分钟里抢拍了很多照片。
陈卓从2003年开始在长江日报社实习,2004年正式入职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当年8月被分配到《长江日报》当摄影记者,到现在快12年了。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每天都处于备战状态,随时准备出发。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13日凌晨4点他赶到机场,晚上7点已经在重庆,夜里11点到了成都。“芭蕾女孩”李月的救援全程他都拍到了,当时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都发了新闻照片,而他必须将图片通过电脑发送出去,抢新闻抢不过这些有先进设备的大社大报,这事至今让他耿耿于怀。
他实时传播的首次尝试是在2013年的雅安地震,那时微博刚刚兴起,纸媒与微博实时互动,但效果远不如这次好。对于报社一张图片奖励他3万元的事,他坦言:“能拍到这张照片,真的只是机会比较好,并及时传播出去,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本职工作。”
“从职业角度来讲,作为摄影记者,毫无疑问要无限地去接近新闻源、接近新闻现场,只有这样才能拍到最好的现场照片,拿到最接近真实的东西。这么多年,我一直是这样。我很喜欢现在从事的这份职业,还有一份激情在里面。”陈卓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