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34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面对摄影,我们还需要学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6-4-11 1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面对摄影,我们还需要学吗?
2016-4-11 09:58| 发布者: zhcvl| 查看: 74| 评论: 0|来自: 我们一起学摄影


摘要: 摄影太难,难就难在它太简单。设备越好,照片越拍越清晰。面对摄影,我们还需要学吗? 一   大约三四天前,我在网上问候自己多年的老朋友L君,他是江西某市一家地市报晚报摄影记者。问他近况,他说,准备辞职,做 ...



       摄影太难,难就难在它太简单。设备越好,照片越拍越清晰。面对摄影,我们还需要学吗?

  大约三四天前,我在网上问候自己多年的老朋友L君,他是江西某市一家地市报晚报摄影记者。问他近况,他说,准备辞职,做文化产业。

  我朋友中想转行的摄影记者不少。私下里,他们也跟我探讨各种选择和可能。比如,有的想挂在单位上,自己在外面弄一份商业摄影的活儿;有的想辞掉工作,专心投入其他擅长的领域,比如餐饮;也有的想辞掉工作去读书;也有人成功转型,成了新媒体方面的代表或权威专家。

  很多人自信自己在社会上有些关系,如果转行,别人也会给些面子,应该没什么问题。

  可是,这些手拿相机的记者转行,会有机会吗?!

  我的问题是:如果连职业摄影记者都在转行,我们还要学摄影吗?

  我突然想起在BBC看到的另一部纪录片。名字我记不清了,但故事情节却让我永生难忘。

  在伦敦金融城金丝雀码头,有一个渔市,渔市里有个小贩很会赚钱,几十年来从不失手。他也被外面盛传为全世界最会赚钱的小贩之一。

  BBC的损招来了。

  节目组给这个小贩5000镑(约人民币5万元),让他去纽约卖鱼。因为纽约也同样说英语,他又在伦敦这个行业里经营了几十年,所以自信心满满。

  到了纽约,才发现不是他自己想象的世界。同样是说英语,文化却大不相同。英国人讲究文化,美国人在乎市场。在伦敦,说这条鱼是什么价钱,就是什么价钱,在纽约,每次看到前来买鱼的中国人,都得把价钱喊高,然后再让对方砍个价,这样才有可能成交。可惜的是,他在纽约几乎快把钱亏了一半。他按在英国的经验去贩鱼,结果是守了几天,却卖不出去,接连亏损。

  好在这老头儿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下雪和冬天,他守在码头,夜里等候捕渔归来的船只。一场暴风雪,把其他小贩都挡回去了,只有他坚持在夜里守着。这一次坚守,挣了一些钱,把前面亏损补回来了一些。

  第二个试验国家是墨西哥,他改行贩卖辣椒。他相信辣椒是当地人最离不开的蔬菜。雇了一个司机,开到了1000多公里的地方去找农民买。回去后,价格大跌。他卖出的价格比他买的时候还低。

  第三个国家是印度。他贩卖苹果。一次又一次,让他知道了世事艰难。

  最后,他带的钱大约亏损了一半。

  回伦敦的路上,他在感叹:文化不同,所带来的结果,大不一样。

  我不知道这些想转行或面临转行的同行们,是否会遇到这个鱼贩的情况。换了环境,也许会有些困难。但愿他们一切顺利,挺过难关。


  我摸相机,是因为当年读了警校。学校里的刑事摄影课是刑事侦察课的一部分。1991年左右,我的老师武建国带我正式接触了摄影。那时相机似乎是一件奢饰品,能拿个相机出去拍照,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再后来参加工作,除了白天上班,晚上就是给行业报写稿子。我那时遇到了几个行业报的好领导,其中之一就是新生报的黄锋。他的文字好,照片更好,稿费也定的高。各种诱引下,拍新闻照也就成了自己的一项选择。

  庆幸的是自己买了相机,也把拍照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否则,家里是没有办法留下那么影像——谈朋友、结婚、生孩子……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不叫摄影,应该叫照相。

  几年后进了地方报社,再进了省城的一家都市报。那个时候,摄影还是凭着感觉走。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象一个按快门的机器,每天都在重复自己。所以,在2003年,就去了上海。


  那时候,老岳是我的部门领导,很有激情。每天早上看他在办公室,夜里我们离开时,还看他在办公室。

  老岳和C副总一起,制定当时报纸新闻照片的四个标准:

  图解类照片——就是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那种图为……之类的东西。画面说不清楚,一定得加上这类文字才能解释清楚。这类照片是最差的。

  信息类照片。

  信息+联想类照片——图片能传递一定的信息,更能传递一定的联想。

  情感类照片——一张照片能带观者进入大喜大悲的状态里去。情感类照片永远是最好的照片。它不怕重复。这是最照片的最高境界。

  那个时候才明白,摄影不是靠镜头的夸张扭曲变形来吸引人,而是靠在现场你发现不一样的角度来吸引人。

  那时候学摄影,还是在领导和同事们敲打下一步步朝前走。比如,我不会用闪光灯,我的照片里没有色彩,我的照片没有形(通俗地讲,就是拍个杯子的形状要像个杯子,有一定的条、块在画面里),我拍摄的人物没有表情,我的照片没有紧张感。

  不动不拍,成为一条准则。

  那时候,整个部门疯狂地模仿路透社的照片——大家视为圣经一般,拼命摸仿。

  2008年,我去了大连,在一个英国大学的摄影研究生班里全职读书,这才发现,光有影像是不够的。

  那年夏天,我跟班上的同学来到英国。40多天时间里,让我的人生从此被改写。住下来后我才发现:一个小城市里最好的建筑,是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教堂。而我们国内到处可见豪华酒店,却是很少见的。最好的东西,全给了精神层面。

  一起同行的同班同学老石是个画家,每天跟他看画和各种展览。他总能用一两句通俗的话,把事情说透。比如,他说小弗洛伊德的画,为什么画的人们青筋暴露,人的头发像刀子一样锋利,那是因为他想反映人在工业时代,机器对人的压迫。

  也同样是班上的同学,当年我们在讨论摄影还能不能成为行业时,他说了一句话:就像蜡烛,电灯出现后,它只是供人们过生日时使用。

  当年我问他时,是因为此前看到六七岁的女儿,已经拿着我的大相机,给我和爱人拍合影。拍出来的照片清楚、生动。我已经预感,摄影记者的一部分工作机会,有可能会被非专业的人员剥夺。

现在看来,这么多的摄影记者想转行,当年的担心看来没有多余。


  后来去了美国,当访问学者,受到的最大剌激,不是技术,而是理念。

  比如,去了美国才发现,只要你的签证通过,你的妻子和孩子的签证都是无条件通过。因为他们的基本理念是:丈夫与妻子在一起,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是天经地义的。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留守儿童是个好的选题。因为,按照美国这种基本的理论,这么多孩子常年和父母不在一起,其心理上,包括父爱母爱在内的很多东西是缺失的。缺失一些最基本父母之爱的这些孩子,一方面,有可能再次成为社会廉价劳动力,同时,也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社会中的危险元素。

我也知道,中国农民工是一个多么大的题材。同样是在工作,他们有极少的生存福利。他们不能跟孩子在一起。他们不能夫妻团聚。一个正常人所拥有的亲情、性都没有了,除了挣钱。

  所以,从摄影的角度,是值得记录的。

  比如,在美国学开车。遇到行人闯红灯,即使是行人错了,在司机面前,他们的行路权也比任保司机要高。强者给弱者让路,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人们认可的秩序。

  比如:美国人极少吃带剌的鱼。所以,湖里鱼很多。办一个钓鱼证就可以随便钓。钓到大鱼,请拿走。如果钓到一定尺寸的小鱼,请放回湖中。否则,是会被处罚的。保护弱小,依然是准则。

  比如:孩子刚去美国,语言不好,是不需要家长管的。学校每周会有专门的老师用一定时间来辅导孩子英语。孩子交给学校,家长就不用管了。开家长会,学校是会派中文翻译坐在你边上的,不论你英语好坏。因为,学校需要家长能准确理解学校传递出来的信息。

  比如:路上开车,撞到动物,请不要自己救助。站在原地打电话,会有专门的人员来救助。

用专业的知识和人员来保护弱小生命,也是美国精神。

  一年经历让我在思考:如果拍东西,技术是一方面,对社会的认知是另一方面。美国这一年,让我知道在中国,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可拍。

  摄影不仅仅是与技术有关。它跟我们的认知有很大关系。如果我们对社会认识不清,就无法拍照。


  再后来到了英国,又读了摄影研究生。直到今天,我仍然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摄影是个无底洞。学的越多,发现自己知道的越少。

  媒体的变局已经形成。就传播而言,现在到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只是,我们太习惯了传统报纸的思维,变革起来,真的困难。

  报纸已经完成了新闻的告知功能。一批不以摄影为生,但以摄影为乐的人们,随时随地在等候着突发事件的发生。很多年以前,黄文老师的预测,很准。

  要么成为艺术家,让自己的作品走进画廊;要么转为视频记者,去适应这个新媒体时代。


  而你们呢?手里有各种专业或非专业设备的发烧友们?现在的设备已经能够让你们拍出很清晰的照片。你们还需要学吗?如果学,该怎么来学?

  不妨试试以下的建议?

  1.找一个画家,跟他学最基本的用光、构图等美学最基本的知识。如果有可能,需要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史。

  2.找几个大学老师做朋友。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甚至哲学老师都可以。请他们从他们的视角,来看看当下的社会。也许他们认为有争议的地方,就是你要拍专题的功入角度。

  3.找一个摄影技术大拿或专业的摄影机构,跟他们学摄影技术。

  4.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现在网络已经能提供足够好的学习资讯。相信自己,是你未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16-4-11 22:4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支持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4-11 22:4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支持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14:51 | 只看该作者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6-4-11 22:49
欣赏支持  谢谢分享。

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14:51 | 只看该作者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6-4-11 22:49
欣赏支持  谢谢分享。

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14:51 | 只看该作者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6-4-11 22:49
欣赏支持  谢谢分享。

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4-13 18:5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支持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4-13 18:5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支持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08:27 | 只看该作者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6-4-13 18:53
欣赏支持  谢谢分享。

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08:28 | 只看该作者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6-4-13 18:53
欣赏支持  谢谢分享。

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4 08:28 | 只看该作者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6-4-11 22:49
欣赏支持  谢谢分享。

谢谢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