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佳友在线
4月9日下午,2016年第八届三影堂摄影奖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开幕。最终,来自香港和新加坡的组合林博彦&黄承聪凭借作品《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摘得大奖,并获得八万元人民币的奖金。资生堂摄影奖则颁给了艺术家王岩的作品《母亲河》,她获得了两万元的奖金。
![]()
林博彦(左三)与黄承聪(左五)领取三影堂摄影奖 王岩(左)领取资生堂摄影奖
对于整个展览,评委之一,MoMA摄影部的总策展人昆丁-巴耶克有感于中国年轻摄影师的活跃和多样性。“我对作品的高质量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不止于此,摄影师的背景很不同,所以作品也很多样化。”昆丁-巴耶克说。
另一位评委巫鸿则肯定了年轻一代的探索性。“整体很有探索性,比如对摄影语言、定义,包括什么是摄影作品这些问题的探索。让我觉得比较有信心。我们不是要找一个完美的摄影作品,而是要看哪些人用了很长的时间,投入很多的精力在提出问题,同时找到解决的方案,这在今年展览中是很突出的。”巫鸿说。
林博彦&黄承聪作品《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
![]()
展览现场《两位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合时宜的工具》
作者自述:
数码摄影令影像的生产更大众化和民主。但随着相机的操作变得自动和直觉化,对使用者而言,工具的运作原理,其潜在预设的规则变得愈加隐蔽。而图像被加诸语义的过程中,相机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相机是被预设去制造某类影像的,而每一张照片只是实现了预设的一种可能。
当我们放弃了解和批判制作影像背后的规则和限制,那么看似让摄影变得更自由的科技,其实可能限制了新的叙事方式和产生。
我们尝试从制造影像的工具、方法和过程入手,去解构和反思摄影的根本元素。
作品里使用看似古老的技术:这不是出于怀旧,而是因其灵活性更能阐述相机在拍照时扮演的角色。我们尝试挪用和颠覆说明书中的影像语言:扮演着相机的操作者,看起来在示范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但实际却入侵了设备,赋予他们新的功能。
王岩作品《母亲河》
![]()
展览现场《母亲河》
作者自述:
“母亲河”遵循一个严格的分点拍摄计划:将中国的母亲河之一,长江,按照100公里的精确间距用大画幅胶片相机进行拍摄。长江漫长的生命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起落;而它的空间之旅则压缩了从蛮荒到现代的所有工业发展段。分点拍摄她首先是一场当代的探险活动。在克服种种困难到达目的地之后,摄影师如何才能理解并拍摄这些完全不能事先挑选的、并涵盖如此广泛的地域的63个等分点?“母亲河”是长江的一位女儿虔诚并艰辛的朝圣之旅。同时,它也是围绕神话、地图学和景观摄影的一次详尽的、几乎有强迫症性质的严肃探讨。这种类似科学采样的方法学和摄影的呈现方式,如何可以对“长江——母亲河”这个复杂、多面的神话进行解读?
附:
入围艺术家:
陈文俊和江演媚、董宇翔、高磊、高郁韬、郭国柱、郭奕麟、黄旸、黄振强、黄臻伟、蒋晟&许晓东&谢少杰、梁宗鎏、林博彦和黄承聪、刘树伟、罗智中、普耘、钱儒雅、王继平、王磊、王岩、辛宏安、杨文彬、应朝旭、曾瑞、支雷鹰、朱丽月。
评委名单: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摄影部总策展人昆汀•巴耶克(Quentin Bajac)先生 美国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巫鸿(Wu Hung)先生 日本MATCH and Company总监及设计师町口觉(Satoshi Machiguchi)先生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总监荣荣(RongRong)先生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馆长田霏宇(Philip Tinari)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