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旬摄影家35年后单骑再访大运河 2016年04月 作者: 来源:无锡日报 责任编辑:xwpxxw
简介: 16日,锡城雷声隆隆,大雨滂沱,但丝毫阻挡不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摄影家寻访古运河的行动,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摄影家、老新闻工作者——刘世昭。1981年,刘世昭曾和同事一起以自行车骑行的方式,采访京杭大运河 ...
内容: 16日,锡城雷声隆隆,大雨滂沱,但丝毫阻挡不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摄影家寻访古运河的行动,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摄影家、老新闻工作者——刘世昭。1981年,刘世昭曾和同事一起以自行车骑行的方式,采访京杭大运河全线的风土人情;35年后,他再骑自行车,沿着上次的路线,完成回访。 35年前的创举 一口字正腔圆的京腔很难让人辨出刘世昭是四川人。他的爷爷是人称“西康王”的刘文辉,曾拥有10余万军队并占据着大半个四川,后来担任了新中国的林业部部长。爷爷每天都有看报读新闻的习惯,刘世昭受此影响,对媒体颇有兴趣,高考时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后,他来到了《人民中国》杂志社当摄影记者。这是一本面向日本读者的日文杂志,几十年来不少日本政要都是它的读者。 1981年,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杂志社里的江阴人、文字记者沈兴大提出以骑自行车的方式,沿京杭大运河采访。因为通航南北的大运河蜿蜒千余公里,不仅是美丽的风景长卷,还是改革变化的最佳“底片”。杂志社采纳了这一设想并立项,考虑到沈兴大已40岁,最好能有一位年轻人陪伴。作为摄影记者的刘世昭成了最理想的搭档。 出发前,刘世昭和沈兴大先整理了沿线主要县、市的历史、地理、文化、人口等信息,他们整理的资料近一人高。 单位出具了介绍信,两人专程去天津厂里购买了28英寸飞鸽自行车。两辆车分别加焊了铁筐,驮着上百斤的行李,陪他们走遍大运河沿线。 这次采访于1981年5月开始,至1982年底结束,历时404天,分了3个时间段完成,行程5000余公里,到了所有大运河途经的城市,采访了53个县和77个村,访问上千人。 1982年,无锡古运河的色彩 刘世昭一行1982年11月9日从常州抵达无锡,11月23日从无锡前往苏州,在锡长达半个月的时间,先后寻访了清名桥、惠山、鼋头渚、蠡湖、东林书院、华东疗养院、古运河游船、三凤桥熟食店、博物馆、蔬菜公司和外贸印刷厂,还去了河埒公社渔业大队、梅村公社、东亭公社春雷大队,而当时采访过的第一缫丝厂、豆类制品厂、交际路小百货市场、江南航运公司、人民路菜场现已不见踪影。 一路上,刘世昭和他的无锡同事吃了不少苦。“最狼狈的一次,是在来无锡的路上,遇到了暴雨。”那一幕现在仍历历在目,“刚杵完烂泥,走上两步,自行车挡泥板里又全是烂泥了。 甜——这是刘世昭对无锡的第一印象。在市委宣传部、《无锡日报》、市外办等单位的协助下,两人走遍无锡城乡,用昂贵的反转片记录下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彩色无锡。在那个很少有摄影家用得起彩色胶卷的年代,这些彩色反转片弥足珍贵。 从1983年起,《人民中国》以连载方式刊发骑行大运河的系列报道,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话说运河》摄制组曾与刘世昭等人座谈请教。骑行大运河在日本掀起了一股“运河热”,很多读者来信,表示对运河的兴趣。“大运河运来了北京城——真的是这样!”刘世昭看着随身携带的老照片感慨道。 老骥伏枥,再走运河回访故地 在完成骑行运河的拍摄采访后,刘世昭又完成了徒步三峡的壮举,三峡纤夫的照片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30多年来,刘世昭走过很多地方,也拍摄过很多难忘的风景,但大运河一直是他心中的牵挂。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刘世昭“重走大运河”的愿望一下子强烈起来。他想看看当年在无锡惠山顶上玩石锁的人现在还在不在,途经黄埠墩的船变成了什么样……他还打算骑车拍摄,因为只有骑行,才能与大运河贴得最近。 68岁的年龄不是问题,因为这35年来,刘世昭都是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骑行超过30公里。2014年,结束返聘工作后,他还加入了自行车骑行俱乐部。 今年2月28日,刘世昭开始了骑自行车再访运河的征程。“重走大运河,这次不用带那么多胶卷和笨重的大相机了。但得背着电脑,一路走,一路拍,一路发微博。”刘世昭要拍下大运河畔最真实的“运河人家”。 15日下午,刚抵达无锡,刘世昭就迫不及待前往清名桥“水弄堂”采风,因为这是大运河成功申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后几天,他还要爬惠山,访黄埠墩,用相机忠实记录古运河的人文变迁,使作品呈现出地理美学的高度和人文思想的深度。刘世昭认为照片中记录的这些永不可重现的社会生活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显珍贵。 刘世昭还将一路南行,继续如实记录35年后大运河的变化。他更希望今后能有人接力,记录以后30年、60年甚至90年的变化,为后人留下一部大运河影像史。 (卢易)
|